本
文
摘
要
大家一提起湖南攸县有钱人,都会说到“煤老板”。攸县境内地下煤层富有,改革开放使一批“煤老板”发了财。
株洲境内含煤地层有4个,即测水组、龙潭组、安源组和三丘田组,其中以龙潭组为主,安源组为次。测水组主要分布在株洲县的南阳桥、渌口、平山塘,醴陵市的马恋、南桥,攸县的炭山坡、漕泊、峦山,茶陵县的严塘,炎陵县的玉江、腊树下等地。龙潭组主要分布在醴陵市的大樟、南桥,攸县的桃水、黄丰桥、兰村,茶陵县的清水、界化垅,株洲县的均坝等地。安源组主要分布在醴陵市石门口、南桥、潼塘、大屏山,攸县的炭山坡和株洲县的华石等地。
旧时挖煤童工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攸县黄丰桥乡严塘村就有人开采煤炭。茶陵县的煤炭在清同治年间就行销市场。清光绪年间,湖南巡抚筹银12万余两,建小花石、豆田、枫树山3个煤矿局。清光绪22至27年(1896—1901),醴陵产煤1800吨,湘潭县小花石煤矿产煤2200吨。
民国19年(1930),湖南省建设厅投银6万两在醴陵成立石门口煤矿局,开发石门口、石成金2个矿场,并修筑7.5公里轻便铁路与浙赣线阳三石车站接轨,为省办四大煤矿之一。后遭日军破坏停产。
民国30年(1941),黄伯逵等人兴办湘潭县小花石煤矿公司,后因井下失火停办。
明清和民国时期,株洲各县均采用土法采煤。在煤的露头处,掘一斜井,见煤就采,煤尽即停。过去的采煤工被称为“煤黑子”,在暗无天日的井下使用煤油、蜡烛照明,使用铁镐挖煤。煤的运输全靠工人背牵拖箕,四肢着地,葡葡前进,艰难爬行,将煤运出井外。
解放前,株洲各县先后有商办或集资煤矿65家。1949年,官办煤矿共产煤1.7万吨。
解放后,各大煤矿陆续改进和提高掘进、采煤、支护、运输、照明、通风、排水等方式,实现采煤机械化。大大地提高了劳动保护措施,降低了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
解放初期,株洲各县煤矿组成煤炭生产互助组,后组成生产合作化。1955年开始,各县均建立地方国营煤矿。1958年,在“支煤保钢”的号召下,各县组织数千人上山,日夜奋战,开山劈岭,大挖露天煤矿。改革开放后,各县大小煤窑涌现,国营、私营煤矿并存。到90年代,株洲全市年产煤达300多万吨,其中攸县产煤占88%。
(牛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