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说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
前阵子我同事保罗去海南旅游,在旅行大巴上,导游这么进行介绍:
第一,他们将到达的蜈支洲岛是世界上水最清的海岛之一,从水面往下看,能见度达到20米。
第二,介绍岛上的各个游玩项目,强调哪些项目全国只有这里才能玩得到,然后说出单个项目的游玩价格,价格都很高,单个都在300元以上;
第三,旅行公司设置了三个岛上游玩套餐——
A套餐,价格980元,可以玩岛上的5个项目;
B套餐,价格1500元,可以玩遍岛上的所有项目,而且有VIP特权,玩项目时免排队;
C套餐,价格3000元,与B套餐不同之处是,会有专门的教练带去外海进行深潜。
最后导游说:“ 大家花这么多钱从外地过来旅游,就是想玩得开心嘛。钱花了还能再挣,美好的记忆却是能让你记住一辈子的。 ”
这样一通介绍下来,原本不打算花太多钱的保罗,报名了B套餐。
回来后,我和保罗复盘了一下,发现这个导游的话术,背后其实是一套经典的说服逻辑,即由美国广告学家E.S.刘易斯在1898年提出的AIDMA法则。
具体到这个案例中,可以将AIDMA法则简化为“唤醒欲望—制造阻力—提供解决方案—促进行动”的【打动人心四步法】:
1,唤醒欲望:介绍岛上有很多好玩的项目,制造一种向往;
2,制造阻力:抛出一个让人比较难以接受的价格,形成一种实现目标的阻力;
3,提供解决方案:给出三个套餐作为解决方案,其中A套餐和C套餐都是作为“参考点”,来突出B套餐有多超值;
4,促进行动:最后又用“花这么多钱从外地过来旅游,就是想玩得开心嘛。”提供了一个正当理由,让保罗觉得导游说得有道理,于是愿意下单。
最后,连本身就是做营销工作的保罗,也忍不住感叹:其中套路太深,就算当时已经有所察觉,但还是会顺着那位导游的指引,觉得买B套餐确实很划算。
再说一个案例,
对于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租房可能是多数人很烦恼的事情。但你有没有想过,那些年带你看房的中介,对你使过哪些套路?
在一家连锁租房中介公司的员工培训中,就有一套“带客看房”的套路。
假设租客的意向是租一套2000元 / 月的单间,那么,中介会先带着他去看高档小区中,很漂亮的一套房子,当租客觉得满意,询问价格时,中介会说这套房每月要4000块;
租客觉得太贵,消费不起,这时中介说没关系,我们还有几套房。
于是,中介带他走进下一间房子,里面装修很简陋,采光也不好,还是在顶层,房租1700。因为有了上一套房子作为对比,所以租客会更加觉得这间房非常差,问中介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中介说有,最后将租客带到一间房租2600 / 月的房子中,虽然比不上第一间那么好,但也远比第二间干净整洁得多,空调、家具等也都有。虽然比原本的底价高出600,但仔细想想,觉得今天走的这三家,就这家还算靠谱。
最后中介假装接了个电话,回来后问一句:“请问你决定要租这间房了么,如果觉得不适合,马上有下一位租客要上来看了。”
一般到这种程度,也就成交了。
用【打动人心四步法】分析一下这个案例:
第一步,唤醒欲望:先带租客去一家好看的房子,唤醒他对优质住所的向往;
第二步,制造阻力:这里阻力有两个,一个是第一间房子高昂的房租,第二是第二间房租糟糕的环境,于是租客会更希望找到一家相对便宜且靠谱的房子;
第三步,提供解决方案:当中介带租客去第三间房子,并让他选的时候,看似他有三个选项,但其实只有要不要接受现在这个有点小贵,但不至于超过能力极限的房子一个选择;
第四步,促进行动:中介说还有租客要上来看房,制造一种“过了这村就没这店”的焦虑感,不给租客详细考虑的机会。如果一时慌张,很有可能就定这一家了。
当然我这里不是说让大家去当导游,或者去干中介,而是想说明“ 唤醒欲望—制造阻力—提供解决方案—促进行动 ”是一套拥有很强打动力的话术。
在日常生活中,多数想要说服某人做某事的场景下,都可以灵活运用:比如说服老板给自己加薪,说服团队成员接受自己的方案等等。
这套话术背后,有三个我们可以学习的关键点:
第一,能说服自己的人只有自己。当你想要说服某人做某事时,不是要强调这件事有多重要,而是要让对方觉得这件事“对他而言,有多重要”,能为他带来什么好处,或者不做的话,将为他带来何种损失。
就好像第一个案例中的导游,会先让保罗觉得“ 来这里不好好玩的话,以后在别的地方就玩不到了 ”;
第二个案例中,租房中介会让租客觉得“ 我需要住一间好点的房间,为此我愿意支付更高的房租 ”。
第二,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求助者,而是要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为你提供帮助的人”。
第三,做选择题比做判断题容易,所以当想要说服某人做某事的时候,多准备几套方案,让对方进行选择,能更容易说服对方。
但套路之外,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个词是:“共赢”和“真诚”。
你要找到某件事背后双方的共赢点,在付之以真诚,让对方相信你确实是在帮他。能做到这一层,基本上对方已经被你说服七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