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严重的数字颠覆、经济动荡和政治动荡中,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今的企业领导者通常会从经济模型、大数据或人工智能平台中寻找答案。在中译出版社出版的《视角:鸟瞰与虫眼》中,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吉莲·邰蒂指出:在一个商业世界被技术和数据分析主导的时代,人类学专家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成功策略:可以通过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消费者、市场和企业,彻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容应对当今社会的挑战。
说到人类学,很多人可能都会懵圈,并且还疑惑:这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可以用来做什么?百度百科上对人类学的定义是这样的:“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在《视角:鸟瞰与虫眼》这本书里,作者吉莲·邰蒂对人类学的解读很有意思:“人类学本质是对人本身以及对人的行为与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学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而研究他人的想法和文明成为一种研究新领域。”
人类学像一个知识框架,允许我们从细节中了解不能一目了然的事物,发现隐匿于市的东西,产生对他人的同理心和对问题的新见解。在吉莲·邰蒂看来,当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疫病、种族歧视、社交媒体霸权、人工智能、金融动荡、政治冲突等接踵而来的问题时,我们显然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个知识框架。为什么?因为我们曾经用来驾驭世界的工具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了。在《视角:鸟瞰与虫眼》的“前言”部分,吉莲·邰蒂解释道:“近年来,我们经历过经济预测的失灵,政治民意调查的差错,金融模型的失败,科技发明变得危险,消费者调查的混淆视听。这并不是因为上述工具是错误或无用的,问题在于它们并不完整。对这些工具的使用脱离了文化和社会背景:人们在创造它们时假定了世界能 *** 净利落地勾描出界线,或者被某一组参数精准描述,导致眼光并不长远。当世界非常稳定,当过去的经历能预测未来时,上述工具可能行之有效。但它们无法指导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一个被西方军事专家形容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迷茫性’并存的世界。更不用说当我们同时面对‘黑天鹅’(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说)、‘极端不确定性’(如经济学家默文·金和约翰·凯所说)和一个‘未知的’(如玛格丽特·赫弗南所说)未来时。换言之,试图仅用在20世纪形成的工具(如死板的经济模型)去驾驭21世纪,就好像试图在夜间只用指南针通过黑暗的森林。你的指南针做工很精巧,准确告知你该往哪个方向走;但如果你只盯着表盘看,你可能会撞上一棵树。管中窥豹是致命的,我们需要跳出管子。我们需要人类学来赋予我们更宏观的视角。”
《视角:鸟瞰与虫眼》这本书就如何建立人类学视角展开详细讨论,并通过个人和第三方的经历探讨各种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一间办公室?投资者们为什么会误判风险?对于现代消费者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们应该从“剑桥分析”事件中明白什么?绿色经济被什么所驱动? *** 该如何“重建美好”?文化如何和计算机交互作用?……该书叙述的故事线是以作者自己的经历展开:我在塔吉克斯坦学到的关于研究“陌生”的知识(第一章);我如何利用这些经验在伦敦和《金融时报》探索“熟悉”(第四章);后来在华尔街、华盛顿和硅谷发现的“社会沉默的声音”(第七章、第八章和第十章)。同时,本书也讲述了人类学如何帮助英特尔、雀巢、通用汽车、宝洁、玛氏等公司解决一些关键性问题,以及人类学如何指引人们找到政策问题的解决方案,比如如何处理疫情、硅谷的经济框架、发展数字工作以及拥抱可持续发展运动。如果你只是想找到“怎么做”的实用性的方法,请跳到后面的章节;不过,前面的章节概述了这些知识工具的来源。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人类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简单而言就是:过去,研究亚马孙部落;现在,研究亚马逊仓库。吉莲·邰蒂指出:20世纪给我们留下了强大的分析工具:经济模型、医学科学、金融预测、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平台,比如 Alexa(亚马逊推出的智能语音系统)里面的那个。这值得庆祝。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了背景和文化,特别是当这一背景正在发生变化时,这些工具是无效的。我们需要看到我们所忽视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意义之网和文化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大数据能告诉我们正在发生什么,可它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因为相关不代表因果。人工智能平台——如Alexa——也不能告诉我们,我们从周围环境中继承的层层矛盾意义:符码是如何变异的,思想是如何移动的,实践是如何混合的。为此,我们需要接受另一种形式的“AI”:“人类学智能”。用另一种比喻来说,我们迫切需要像心理学家那样把我们的社会安排到沙发上,或者使用相当于X光机的分析方法,以看到所有半隐藏的文化偏见对我们所产生的或好或坏的影响。在一个许多高管被狭隘的视野所困扰的世界里,尤其是在金融和科技领域,人类学给了我们迫切需要的三维视角,运用生动、清晰和实用的新方式,重新理解企业、个人和市场的行为,为正确的商业决策提供助力。
人类学家去往不同文化领域来感受文化的冲击,通过了解他人的思想与文化间的差异,修正现有该领域的理论与刻板偏见,从而帮助人们以一个局内人—局外人的全新视角评价自己所处的环境,获得横向视野。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人类学家的视野呢?这本书至少提出了五个想法。第一,我们需要认识到,我们都是生态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第二,我们必须接受不存在单一的“自然”文化框架,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故事。第三,我们应该寻找方法让自己反复沉浸在他人的思想和生活中,哪怕只是暂时的,以获得对他人的同理心。第四,我们必须用局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自己的世界,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第五,我们必须用这种视角来积极倾听社会的沉默,琢磨形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仪式和符号,用上人类学的方法和思维。如习惯、意会、边缘性、偶然的信息交流、污染、互惠和交换。
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等。而人类学者则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修正现有该领域的理论,思考刻板偏见,以此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本书还有一个观点,那就是人类学对于企业高管、投资家、决策者、经济学家、技术人员、金融家、医生、 律师,乃至会计师来说,现在和过去都有价值。这些想法对理解网络上的亚马逊商城和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都同等重要。
如果更多的人接受了人类学视野,会发生什么?在吉莲·邰蒂看来,其影响可能是革命性的。她认为,经济学家将扩大他们在金钱和市场以外的视角,考虑更广泛的交易,并更多关注曾被认为是“外部因素”的问题,如环境(有些经济学家正在努力这样做,我向他们致敬,但还不够)。同样,如果企业高管采用人类学视角,他们会更加关注公司内部的社会动态,并认识到社会互动、符号和仪式的重要性,即使现代公司早已不是什么“共同分享面包”的社会机构了。他们会注意到,人力资源部门只雇用“文化契合”(即与已经在那里的其他人一样)的候选人是一个错误,相反,他们会意识到拥抱多种思维方式才能创造活力。具有人类学视角的企业高管也会更加关注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并思考公司所为的后果,无论好坏。金融界也是如此。如果管理银行和资产的人们采用人类学视角,他们就会看到内部的部落主义和薪酬结构是如何加剧风险的(正如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看到的那样),以及“意会”是如何影响他们与市场的互动的(反之亦然)。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和职业环境是如何助长了对“流动性”和“效率”的痴迷,而其他人(通常)是不会这么看的,以及他们对抽象模型的依赖如何令他们对创新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后果视而不见。
总之,人类学视角使我们得以应对当下这个相互连接的全球化世界,让我们能够切实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人类学提供了特有的视野、胸怀、方法,提供了不同社会不同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语言心理等如何作用的标本和研究范例。如果将人类学的观点与其他学科,如计算机、医学、金融、法律等学科相融合,或者将其注入政策制定中,整个世界将会因此而受益。(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