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文/一 城
菜刀厂里的炮弹头
1958年8月23日,两个小时内,几万发炮弹从厦门打到了金门,这就是海峡两岸间爆发的“金门炮战”。打到10月25日,毛主席下令:单打双不打。于是一三五七,金门遍地开花, *** 大家休息……到1979年为止,小小的金门被炮轰了整整二十年。但在后期这场炮战的意思已经不大了,单打双不打,节假日不打……再后来炮弹里就没了火药,装上宣传品,发起了传单……几十年的炮战,将50多万发炮弹留在了金门。
话说,这金门岛上的居民本是以务农为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台湾作为日占区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当时的金门岛上物资短缺,有铁匠铺试着用美军遗留的炮弹锻造工具,没想到打出来的刀竟是出奇的锋利。
“金门刀王”吴增栋在打造菜刀
在“金门炮战”之后,金门地区的炮弹数量暴增,铁匠铺也就开始大规模的锻制菜刀,最初制刀都是用炮弹碎片直接熔化铸刀……在“单打双不打”时期,炮弹就变成了“宣传弹”,炮弹不会爆炸碎裂,制造炮弹的钢铁质量极佳,用之打制出来的菜刀也特别锋利、耐用;据说,还有刚中带韧的特性,即使切割硬物也不易变形。
闻名天下的“金门菜刀”
那些年,在金门服兵役的台湾青年返乡时必定会带上几把炮弹菜刀作纪念。金门炮弹菜刀也因此而闻名,那时在台湾,只要挂上“金门”二字,几乎就是菜刀品质的保证。炮弹制刀的消息传开后,金门的刀厂就开始大规模收购炮弹,金门居民都知道捡到炮弹可以拿来卖。最早一颗炮弹收购价是二十元,现在这炮弹却越来越少,只有整建房屋挖土才会有大量地发现,物以稀为贵,现在收购价也就提高到每颗一千多元。据说,一枚炮弹可以铸造四十至六十把菜刀,金门的数十万枚炮弹,还可以让金门制刀业做几十年而无匮乏之虞。
在这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1949年的某一天,金门的某人早上坐船到厦门做生意,到了下午就回不来,几十年后才回到家。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写道:“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压,它没有断……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我们中国人是乐观的,就好比这从战火中走来的“金门菜刀”,最终却走进了千万台湾妈妈的厨房。现在,有很多游客在金门买菜刀带回大陆,他们还打趣地说:当年免费打过来的炮弹,现在,我们又花钱买回去……
人们都很喜欢“金门菜刀”的故事,它似乎很好地诠释了一句中国的古话:化干戈为玉帛。
金门钢刀的名号响亮,据说早年厦门的姑娘出嫁前都想托人带把金门的菜刀做嫁妆。在金门服役的“阿兵哥”,退伍回家时一定带两样东西:金门高粱酒送老爸,金门菜刀送妈妈。现在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金门菜刀成为陆客最爱的伴手礼之一。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菜刀,藏着一个时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