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孝道,不论是汉高祖时期,刘邦所实行的“以孝道治天下”,还是北魏孝文帝开创的“留存养亲”制度,都体现了统治者对于孝道的关注。
中国的正统学说儒家也对孝道尤为关注,儒家学者以“三纲五常”为伦理基础,制定了诸多尊敬老人的制度,给予了老人极高的社会地位。
不论是汉唐还是明清,孝道对于官员百姓来说都非常重要,就连朝中宰相遇到父母去世之事,都要辞官回家守孝。
不过如何给老人好的生活环境?如何使社会真正实现老有所终?却并非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国家之一,就很好的完成了老有所养这一社会责任,制定了诸多独特的养老制度,给予了唐朝老人极高的幸福感,那唐朝的养老制度都有什么呢?
养老
孝治天下多感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开的最娇艳的那朵牡丹花,由于大唐王朝的统治者有外族血统,因此统治者非常注重汉族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并给予了其他少数民族极大的尊重,这使得唐朝的民风分外开放,也使得唐朝与各国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
唐朝民风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兴盛,是人人羡慕的盛世,这样的社会条件为朝廷赡养老人提供了物质基础。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渊,李世民当年为了当上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接连害死了多位兄弟,做出了许多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是无论他怎样仇视兄弟,他对于自己的父亲都是极为尊敬的。
他在篡权夺位之后亲自向父亲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将父亲很好的供养了起来。
李世民
唐朝历代统治者对于孝顺都是非常关注的,统治者们为了给予老人更好的照顾,推行了多条优待老人的政策,第一就是减免赋税。
封建王朝的赋税非常繁重,男子自成年以后,便要肩负沉重的徭役,他们不仅要交纳足够的粮食,而且还要通过服兵役和劳作的等途径。
唐朝统治者下令,凡是年满60岁的老人,可以不用承担任何劳役赋税,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老人的负担和子女的负担,避免子女弃养老人,老人因劳损而生病的情况发生。
第二是养老诏,所谓养老诏指的是皇帝所下发的养老尊老的诏书,唐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曾发布过大量的养老诏,以此来彰显对老人的尊重。
老人
李世民在世之时,一共发布了28次养老诏,并频繁地去到百姓家中探访老人,他的儿子李治也曾亲自到百姓家中关心过103岁的老人,在这样上行下效的影响下,唐朝民间掀起了一股尊老爱老的风气。
第三是老有所依,唐朝人非常注重孝道,并制定了诸多法律条规来规束世人,律法规定家中有老人的孩子必须要常常侍奉在老人身边,为老人养老,朝廷对于那些愿意给父母、老人养老的子女,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
当民间出现老人年纪过大而膝下无子女侍奉的情况,朝廷也会专门拨出一笔款项来,在民间寻觅合适的年轻人,给老人养老送终。
民间有许多年轻人都愿意做这份工作,为老人养老的年轻人不仅能够得到钱财,还能得到孝顺的名声。
养老
其实不仅是唐朝,中国古代的大部分王朝对于老人都很关注,例如北魏就首创了“存留养亲”的制度。
存留养亲指的是一种司法缓刑的制度,如果有人犯了重罪,被判死刑或流放,但是他的家中有直系亲属需要照顾,那么司法机关便可以网开一面,允许他在家中侍奉双亲。
待到家中老人去世之后再开始服刑,避免老人无人看顾的情况出现,这则律法同样也体现了古人的人道关怀。
第四是国家拨款,唐朝朝廷的财政收入十分充沛,国库充盈,朝廷有能力拿出大量的钱财、粮食和布帛补贴老人。
养老
《唐大诏令集》当中记载,老人年满八十岁之后,便可以得到朝廷所赐的二旦米粮、五段棉帛的赏赐,一百岁的老人则可以获得双倍的补贴。
虽然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的国力便不如之前了,但是唐朝的皇帝仍旧会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钱财为老人养老。
第五是医疗保障,史书记载武则天在世的时候,在长安和洛阳设置了悲田养病坊,专门用于养老和救济老人。
悲田养病房不仅得到了官方的支持,还吸纳了许多来自民间的善人和僧侣,悲田养病坊的出现为生病老人提供了诸多便利,也成为了未来敬老院的雏形,对后世意义非常深远。
武则天
地位特殊得优待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政策,那就是赐几杖,该制度是中国古代尊老的一大特色制度,皇帝会给年迈的有重大功绩的老人赏赐权杖,这些权杖不仅是政治身份的象征,而且还给予了老人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汉时期,天子会在特定的时间颁布给七十岁以上有强大感召力的老人权杖,得到权杖的老人即便犯了重罪,也能够减刑。
手中握有权杖的老人被定罪之前,没有任何人能够让他们服劳役,也没有任何人能够打骂欺辱他们,否则就会被冠上大逆不道的名号。
唐高宗在世之时,曾将代表着权力的几杖送给过京城的大龄妇人并亲自过问了她们的生活,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唐玄宗在世的时候,还曾将几杖大规模颁发给了全国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掀起了一股尊崇老人的热潮。
唐玄宗
唐朝之时,拄杖还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但是由于拄杖的行为在唐朝民间非常普遍,所以权杖便慢慢失去了它原本的地位和作用,朝廷也就不再以此作为尊老的礼节了。
唐朝朝廷对老人的关注和尊崇,不仅体现在民间,更体现在朝堂之中,唐朝皇帝对于朝中年迈大臣一直都是极为尊敬的。
唐朝官员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岁,六品以下的官员活到七十岁之后,便能够提出退休了,对于这些人,皇帝的态度大多都是赏赐并放行,而六品以上,能力出众的官员在退休之事之时则会受到皇帝的挽留,比如说贺知章就是在八十岁之后致仕的。
唐朝官员退休回乡之后,不仅能够享受到之前的半额俸禄,而且还能时不时拿到朝廷的赏赐,因此能够功成退休,对于唐朝官员来说也是一大美事。
官员剧照
上行下效风气佳
《新唐书》当中就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开国功臣之一李靖在贞观八年之时向唐太宗提出要致仕。
唐太宗念在李靖战功赫赫,并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便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赏赐了他大量马匹、锦缎,并特别批准他可以拿全额俸禄养老,使得李靖富裕的度过了晚年。
在唐朝做官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只要官员们熬到退休的时候,那他们便能够拿到丰厚的退休金,使得晚年生活衣食无忧。唐朝朝廷不仅会善待年迈的官员,而且还会善待官员的父母。
如果地方官员因为工作调动而去到了京城或外地,那官员还可以在就职的时候带上自己的家眷和父母,将老人接到自己就职的地方赡养。
如果官员就职的地方太远或者老人行动不便,那官员还可以向朝廷发出申请,申请回到家乡任职或者申请朝廷派专人对父母进行照看。
官员剧照
如果官员在朝中做官的时候,家中的父母生了重病,那官员还可以请假回家照看母亲,且不用受到责罚,如果官员在职之时,他的父母离世,那官员要回家丁忧守孝三年,待到服孝期满,再入朝做官。
通过以上种种,我们清晰的可以看出唐朝的人文关怀和重孝精神,唐朝对老人的关注是很多王朝无法比拟的。
唐朝朝廷所设立的养老制度,不仅继承了中国以孝为先的文化传统,使得仁孝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了大唐子民更为幸福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反作用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养老
正是因为唐朝统治者从制度、文化方面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系,保证了各项养老制度的实施,所以唐朝青壮年的养老压力才没有那么大,养老制度的发展也反向推动了唐朝文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繁华,两者相得益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鼎盛的一个朝代,他们在养老方面制定的制度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依旧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我们也应当学习唐朝在政治身份、社会福利、司法保护、家庭生活等多个方面给予老人的关心。
相信在科技更发达,物质条件更好的今天,养老制度也会随之完善,每一位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资料
古代人如何养老?盘点历朝历代养老政策.古建家园
惩治和预防相结合的唐代廉政机制
《贞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