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林如海的家庭出身
林如海本贯姑苏人氏,高祖为候,封袭三世。到他父亲,皇帝额外加恩,又袭候了一代。但家族支庶不盛,没甚亲支嫡派。
林如海科第出身,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被皇帝钦点为巡盐御史。
岳父是荣国公贾源的儿子贾代善,岳母金陵世勋史候家的小姐,妻子是金尊玉贵的千金小姐贾敏(抄检大观园王夫人对凤姐说的)。
贾雨村刚到林家处馆,年已四十的林如海命中无子,三岁儿子才死不久,只剩嫡妻所生的黛玉,年方五岁。夫妻两人对黛玉爱如珍宝,使其读书识字,假充养子。
二、林如海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日,贾雨村面谋林如海,林如海是这样说的: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后面又是这样评价贾政: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很明显,林如海是个谦恭厚道之人。唯一瑕疵就是一年之久,并没识破贾雨村的真面目。
三、林如海教养黛玉的方式
1、重视黛玉的读书
林如海本身就是个学霸,他不像国子监祭酒的李守中,遵循“女子无才便为德”,要求女子以纺绩女红为要,反倒非常重视黛玉读书。比如妻子去世后,令黛玉守制读书。而黛玉也是妥妥的学霸。她进贾府告诉贾母:刚念了四书。我们结合贾雨村授课十分省力等信息,黛玉大约六岁就在念四书。但已经初试云雨的宝玉,要和秦钟上学,才念到第三本《诗经》。当时贾政吩咐李贵:先把《四书》讲明背熟。可见,黛玉念四书至少比宝玉要早好几年。
2、重视黛玉的健康
黛玉身体怯弱,林如海很重视她的健康,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眼见皆不见效。林如海亲自教授女儿如何饮食,如何养身。黛玉进贾府的第一顿晚餐,饭毕捧茶漱口,书里讲:当日林如海教女以惜福养身,云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时再吃茶,方不伤脾胃。可见,林如海教女不仅使其知道怎么做,还使其知道为何这么做,绝不呆板。其次,从黛玉较香菱作诗也绝不呆板,可见家学深厚。
3、重视黛玉的教养
这里网上讨论最多了。很多人会认为,黛玉的教养主要是其母的功劳。但当我做了父亲,养了满满和她哥哥之后,才明白教育是不可能离开父母任何一方的。黛玉才华高,见识高,格局高,思维敏捷,心胸大度、还很幽默,把个潇湘馆管理的妥妥当当……。最经典的还是黛玉初进贾府礼仪周全,进退有度,七岁的小女孩展示了惊人的超高教养。
四、林如海如何为黛玉打算
贾敏一疾而终后,原本林如海没让黛玉进贾府的,而是特的留下有辞馆之意的贾雨村,令她守制读书的。后来,贾母遣了男女船只来接黛玉,林如海才对不忍弃父而往的黛玉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正好减我顾盼之忧……。
林如海在贾敏死后,从令女守制读书到劝女前往贾府,这个时间本就不长。为何,林如海转变如此之快呢?其中,固然有妻子死前和岳母达成的默契;也有岳母遣了男女船只来接,且致意务去的原因;但这又何尝不是林如海在观望,在等待岳母的态度、行动,以确认之前的默契是否真诚。而且派人来接、自己前往贾府,甚至主动去贾府,其中的意义显然很不一样,这何尝不是为人父亲的深谋远虑。
再者,既然林家支庶不盛,林如海又无儿子,古时无后为大的思想那么严重,为何他再无续室之意?其中,当然有夫妻情深,甚至贾府的因素,但何尝不是为了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担忧和考量。再者,续室就意味着黛玉要和继母相处,所牵涉的家族、利益更复杂,对怯弱的黛玉来说,大概率是个挑战,充满了诸多不确定。
还有,既然黛玉多病,年纪又小,把她送往岳母家生活,难道林如海不担心黛玉吗?答案当然担心,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虽然和岳母有默契,虽然黛玉和岳母有血脉相连,但贾府里,有几个不是势利眼,出身四世候府的林如海,又处与宦海之中,何尝不知。他要用整个家族以及日后所有的努力,都“送”给贾府,目的只“换”黛玉坦途的人生和幸福。可别忘了,这个家族是侯府,经历了五六代人的努力,站在家族的角度,说得难听点,林如海这在败家,这在数典忘宗。
想见,林如海做出这个决定,不知煎熬了多少日夜。作为父亲,他为女儿有多么的殚精竭虑。每每读到这里,文字不多,但感到心灵在被反复击打,思绪良久,感动万千。
父爱如山,我期望我也是这样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