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政变作为国家内乱的主要形式,与兵变、民变(或称农民起义)交替发生,成为困扰统治阶级的突出问题和影响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把防止政变作为执政的主要任务,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相应的政治制度,然而政变却一直没有消除,并最终为推动封建社会的灭亡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赵高政变
赵高政变,是秦始皇身边的宦官赵高煽动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胁迫丞相李斯所发动的夺取皇位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死后几天的时间内。
秦始皇临死前,虽然没有明确立长子扶苏为太子,但令其回咸阳主持丧事,也等于明确了皇位的继承人。胡亥在皇子中是最小的一个,在嫡长继承制的封建社会,他是最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赵高、胡亥、李斯合谋篡改秦始皇遗诏,令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因此,这次政变是一次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变。政变后,胡亥登上帝位,赵高虽然只担任中书令,但由于他控制了胡亥,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从此,秦王朝进入了昏君与奸臣联手祸害朝廷的时代。
2. 周勃政变
周勃政变,是西汉廷尉周勃联合刘邦的后代及故臣,消灭吕后宗族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吕后逝世的第四十天(前180),距刘邦称帝二十二年,距吕后接管朝政十五年。政变中,吕氏全族及吕后所立的少帝全部被杀,代王刘恒被立为皇帝,就是汉文帝。
周勃政变,虽然是忠于刘氏的大臣与刘氏皇族联合诛灭吕氏的政变,但政变却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政变的想法最早出自只有二十岁的朱虚侯刘章和他的弟弟东牟侯刘兴居,最初由刘章的哥哥刘襄以兵变形式发起于边远封国,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颍阳侯灌婴是在吕氏兄弟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吕氏必然失败的迹象已经显露出来之后,才参与并联合组织了政变。
这次政变,对西汉王朝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姓为王成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集团组成的法定制度。
3. 王莽政变
王莽政变,是西汉末年三朝辅政大臣王莽篡夺汉位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公元5年至公元9年,政变中,西汉皇族被残酷镇压,西汉王朝被废除,王莽由安国公到代皇帝,最后登上皇帝宝座,建立新朝。王莽通过政变而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流血战争实现了朝代的更替,这在全国处于统一状态下的中国封建史上是唯一的一次。
一个新朝代的产生,必然要呈现出一些全新的气象,加之当时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非常严重,不进行改革就很难巩固政权,于是王莽依据古代的典籍,推行了全面的改革措施。而此次的改革,既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新体制,又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激化了社会矛盾,使民众起义像洪流一样迅速蔓延。地皇四年(公元23)十月,绿林军攻破长安,攻入未央宫,王莽逃到渐台,被冲入宫中的商人杜吴杀死,尸体被士兵们切成若干块。新莽政权灭亡。
4. 司马氏政变
司马氏政变,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推翻曹魏政权,建立晋王朝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公元249年至266年,在长达十七年的政变过程中,曹魏势力被逐渐剪除。最后,魏帝曹奂将江山“禅让”给司马氏,司马炎称帝。
三国时期,魏、蜀、吴各国建国虽然艰难,但衰落得却特别快。当魏国的曹氏势力在衰败的路上走了十年的时候,司马懿发动政变,将国家大权从曹氏手中夺了过来,从而扼制了衰败的发展,并带领魏国逐步走向强大。司马懿政变,产生了三位强有力的领导人,对魏国实施了十七年较为开明的治理,使三国呈现出一强两弱的格局,魏国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从而为结束分裂局面,再次实现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5.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西晋初年贾南凤皇后和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相继组织的宫廷政变和兵变。发生在公元291年至306年,政变中,晋惠帝、贾后及除司马越之外的七位诸侯王被杀。政变之后,西晋王朝便很快覆灭
6. 杨广政变
杨广政变,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杨广夺取皇位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公元600至604年,政变中,隋文帝杨坚和太子杨勇相继被杀,杨广即皇帝位。但之后十四年,杨广也在自己最信任的大将宇文化及所发动的政变中被杀,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的情况与秦朝惊人的相似。这两个朝代都因为推行急政、暴政而引起大规模民变,但在急政、暴政的背后则是权力的滥用。胡亥和杨广都是要享尽天下艳福的人,但这样的福分没有享受几年,就得到身首异处的下场。
7. 李世民政变
李世民政变,是唐朝初年秦王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并逼迫李渊退位的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政变发生在公元624年,政变中,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儿子全部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不久即皇帝位,就是唐太宗。
李世民政变,是皇子与太子争夺皇位的斗争,政变的主要原因是二人都具有竞争皇位的实力。
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主要谋划者之一,在建立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战役都是在其直接指挥下而夺取胜利的,但他却因为不是长子而被剥夺皇位的继承权,他在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的。
李建成认为,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他已经是决策者,李世民只是个执行者,统一全国的功劳不能全部记在李世民头上。即使李世民的功劳很大,也不应破坏“立长不立贤”的传统制度,所以他窥视皇位本身就是错误的。一山难容二虎,他们之间的斗争也成必然。
8. 李唐复国政变
公元705 至713 年,唐朝先后发生张柬之、韦皇后、李重俊政变和李隆基的两次政变,换了五位皇帝,其中有两位皇帝被废,一位皇帝被杀。李隆基杀掉太平公主后,朝廷中的混乱局面才得到控制。在李唐复国时期的系列政变中,敌对双方的目标都非常明确,就是为了争夺皇位。
李氏皇族与外戚争夺皇位的斗争,从武则天当上皇后时就已经开始了,大致经历了四个回合。
第一回合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斗争,结果以李治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第二回合是忠于李氏的大臣与武则天的斗争。在这个回合中,虽把武则天赶下了皇位,但其实力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李氏虽然名义上恢复了帝位,但朝政大权仍被外戚掌握。
第三个回合是李隆基与韦武集团的斗争。在这个回合中,韦氏后党和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后党被彻底铲除,李氏皇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第四回合是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斗争。
9. 康熙皇帝政变
康熙皇帝政变,是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 玄烨,铲除把持朝政的辅政大臣鳌拜及其党羽,夺回国家最高权力的政变。政变发生在公元1669年。政变中,康熙皇帝将鳌拜擒获后革职拘禁,将其集团中的九名骨干处死,从而为自己大展宏图扫除了障碍。
鳌拜利用调换土地事件杀了苏纳海等人之后,对正白旗势力给予了沉重打击,也使他的势力急剧膨胀。索尼死后,朝政大权实际上已经被其掌握。由于康熙皇帝年龄过小,朝廷官员中又多是趋炎附势、追随鳌拜的力量,难以对鳌拜实施有力的扼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鳌拜坐大。鳌拜的目标就是要把皇帝变成彻底的傀儡,长期维持自己首辅大臣的地位。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把国家最高权力夺回来,只有发动政变。
因此,这次政变,是被架空了的康熙皇帝与辅政大臣鳌拜之间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
10.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清朝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及恭亲王奕?,剪除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夺取国家最高权力的政变。这次政变于公元1861 年(农历辛酉年)在北京发起,又称北京政变。政变中,八位顾命大臣有三人被处死,五人被革职。政变后,慈禧太后登上垂帘听政的位置,开始了她长达四十七年的黑暗统治。这次政变,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灭亡。
辛酉政变,是堕落的后宫与腐朽的大臣之间争夺国家最高权力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无论哪一方获胜,都只能加速清王朝的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