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传说西方的面具起源于古人狩猎
因为彼时人们相信猎物也是有灵魂的
而猎物濒临死亡之时会记住猎人的样貌
死后它们的怨毒之气将侵入人类的灵魂
猎人为了不让猎物记住自己的容貌,便开始佩戴面具
我国的面具则缘起于原始社会的巫师祭典
最早见于史册的是驱疫辟邪之神方相氏
每逢丧葬节气,宫廷与民间均举行傩祭仪式
象征方相氏的面具则在此时为举行仪式之人所用
藏戏跳神面具
汉唐时期,面具文化逐渐由巫术转为艺术,从神性转向人性
彼时面具也开始被用于民间百戏
宗教色彩减弱而娱乐色彩渐增
制作材料也从青铜、玉石发展为更轻便的木、竹、布
宋元时期,随着世俗文化的繁荣
傩祭与流行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傩戏
曾经用于傩祭中的面具便成为傩戏演员的必备装扮
提高了娱人而非祀神的成分
明代以后,傩戏进入成熟时期
以故事化、角色化的方式与民众互动
其中傩堂戏面具的艺术价值最高,流传地域甚广
制作内容仍与宗教信仰和民众祈愿息息相关
无论是恐怖狰狞、慈眉善目,还是庄严肃穆、调皮淘气
大部分戏曲面具都由固定样式加上专业匠师的想象创造
在历史演变中与原始乐舞、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不断相互渗透
不仅保留了假面的神秘魅力
也逐渐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
如今人们亦可从中窥见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与审美趣味
地戏是明代屯兵制度的产物,属于军旅中激励士气的戏剧,因为演出以村寨平地为舞台,故称"地戏",剧目都取材于古代话本小说、历史演义或民间传说。地戏面具是贵州戏剧面具中数量最多、角色最多、雕刻及彩绘最为复杂的一种,精细但不繁琐。
傩堂戏是覆盖面最广的一种民间信仰戏剧,剧目内容既有民间传统的祖宗神灵与巫教的崇拜,又杂揉道教、儒教、佛教信,祭祀祖先、消灾驱邪、祈福纳吉等民俗事项也被纳入傩坛的活动之中,这使得傩堂戏成为与民间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娱神、娱人的信仰活动。
傩堂戏面具重视色彩的调配,着色分淡彩和重彩两类,色彩浑厚、凝重、大方、和谐,注意整体效果。有的面具经过岁月的长期侵蚀,油彩已经剥落,显得古色斑斓,酷似陶器或青铜器,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和美感。
跳神是藏传佛教寺院最隆重的祭典活动之一,藏区各地喇嘛寺举行法会庆典时,喇嘛僧侣头戴假面具,身穿长袍,佩彩带和刀盾表演舞蹈。
跳神时佩戴的面具多为立体雕刻面具,内容除表现佛像、菩萨像、历代高僧圣人像之外,更多的是表现“益西巴”和“吉德巴”两大类邪法中的各类神仙鬼怪,这些护法神灵的职责是护卫佛法和修行佛法之人。
面具这种具有藏传佛教美术价值的艺术形态,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美学内涵,它是美的反叛和异化。它的严厉、可怕和怪诞,可以用学者刘东提的丑学内涵来界定:藏面具的形态总体上是“丑学意义上的美”,它从感觉到心灵给人一种沉重、扭曲、抑郁的压抑感,这是一种幽暗之美。
正是由于藏族面具艺术的内涵,奠定了面具艺术在美学上的独特意义。也许,这正是藏面具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面具艺术的民族审美特征的多元性,应该看到,每个面具都有自己的多层次审美导向,这样认识就会更全面、更客观了。
中国民间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面具,其功能和作用各异,有机会我们会继续为大家介绍其它的一些面具和背后的故事……
来源:谁最中國(ID:shuizuizhonggu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