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泰山道里记》
《泰山道里记》为史部地理类,清代聂剑光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成书,杏雨堂刊本,另有光绪年间重刊本。
《泰山道里记》不分卷,全书一册,约四万余字,全书“以路为纲,以山之脉络为文”,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泰山主脉以及岱东、岱西诸山,兼述徂徕山、灵岩等十二支脉的山脉、道路、名胜古迹以及金石题刻。清同治年间泰安知县杨宝贤曾赞:“登岱游览,披图而按之,瞭如指掌,诚佳志也”。
编次为序文、图、正文、跋文。附图有五:泰岳、北宫(岱顶)、红门、岱庙、北宫(灵岩寺)。作者自序称:“为著此书,凡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
《东岳游记》
《东岳游记》为游记文学集,许评著。作者用游记体散文的形式精当地描述了泰山主要名胜古迹及泰山重大支脉的名胜古迹。作者文辞优美、情景交融、形散神凝,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国画的泼墨笔法渲染勾描,使读者领略了泰山形象之雄伟、自然之宏大、山脉之绵长、精神之崇高。
《历代帝王与泰山》
《历代帝王与泰山》,汤贵仁著。作者在查阅大量旧史、典章的基础上,撷英拾翠、反复修改而成,用严谨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历史上帝王登泰山封禅的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泰山封禅自远古至明清延续千年,沿至秦汉,封禅遂成大典,至唐宋仪礼臻于完备,留下了大量的封禅遗存,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泰山帝王封禅文化。“封”即在岱顶聚土筑圆台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禅”即在岱下小山丘积土筑方坛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之义。自宋真宗封禅之后,有祭天告地的大型封禅仪典,演变成频繁而广泛地朝拜泰山神和泰山老母的祭祀活动。
《泰山历代诗选》
《泰山历代诗选》,马铭初选注。
五岳独尊的泰山,以其雄伟苍峻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留下了泰山诗词两万余首。这些诗篇,或见于专集,或留于碑刻,或存于摩崖,实为泰山文化的一枝绚丽奇葩。
本书作者亲历泰山上下,攀陟崖壑,手录摩崖碑刻,上起先秦,下迄当代,按年代顺序选录名家诗篇一百三十余首,并附以作者、说明和注释。本书语言简明,对古典诗篇作了较为明确通俗的解释,使读者在欣赏泰山诗篇的优美艺术风格的同时,得以了解泰山的史实和风貌。
《泰山楹联选》
《泰山楹联选》,翟所淦著。泰山楹联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描绘泰山雄伟峻拔的壮丽风光;二是写泰山寺庙巍峨神灵估护;三是赞叹名人胜地;四是缅怀烈士英灵。许多作者登兹大山,借景寓情,抒发感怀。文辞深远,睹物抒情;书法精美,令人玩味。
泰山楹联命运坎坷,据《新刻泰山小史》注云:“民国十七年时省府在泰,搜取各庙匾联,造桌凳,为废物利用,遂皆遭刀锯矣”。民国十九年(1930年)阎锡山驻军泰安,“古迹毁坏,山林浩劫,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时至现在,泰山木刻匾联实物幸存者不过十数件。
本书将泰山现存的石刻、木质联语全部收录,并尽量附有名胜和联语墨迹照片。并从有关泰山志书及杂记中搜求集录联文,共选得五十八联。
供稿:天烛峰管理区
编辑: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 李晓璐
审核: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 范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