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基本情况
古川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自然资源,由于三木市和吉川町的合并,成为了山田锦(酒米)的主产地,三木五金品牌在全国也很有名。还有“三木软管乐园”、“山田锦之馆”、“吉川温泉ようたん”、“内斯塔度假神户”等丰富的观光资源开始。耕地:全县耕地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果树种植面积16平方公里。
人口:16000人。全镇一共有160位木匠。
主要成就:这个风光明媚的村子令人称道的不是渊源流传的木匠技艺,而是历经四十年持续不断的社区营造。如今古川町的社区居民已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营造成了舒适多样的居住环境,并在1993年以成果多样的的社区营造活动及成果荣获了日本的“故乡营造大奖”,成为社区营造成功典范的同时,也极大的推动了小镇观光旅游业的发展。而这一切的幕后功臣,就是小镇居民喂养的锦鲤。
二、发展历程
2.1 社区营造—木匠之乡
在上个世纪日本工业高速发展的年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环境都难以避免的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留人们的生活文化传统、维护建筑的传统风貌,以及保存祭典、发扬传统工艺,日本开始了漫长且持续的“社区营造”活动。日本的小山村古川町就是在此时慢慢发展起来的,古川町林产丰富,孕育了许多有千年历史传承的木匠师傅,至今仍拥有一百二十多位传统木匠师傅,以此而获得“木匠的故乡”之称。这个位于崎阜县的小山村,临近观光胜地高山,离名古屋大约两个半小时火车车程。人口只有16000人,四面清翠的山脉,清澈的溪水,环抱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
四十年前,古川町经济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低落、人心颓废。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营造舒适生活环境,人们决定要对古川町进行改造,
古川町是木材的生产地,更是木匠的故乡。每120个人中就有一个木匠,全镇一共有160位木匠,木匠的人口密度居全国之冠,“飞驒匠师”全日本知名。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在古川町做社区营造考察和聚落调查时意识到,即锦鲤之后,古川之美的另一大原因,源于此地“飞驒匠师”娴熟精巧的工艺技艺,于是重新发掘工匠技艺,成为了社区营造活动的另一个起点。
古川町的街道到处都可见到保存良好的古朴建筑,一座座传统屋檐上的“云”饰作品,展露出飞驒匠师的创意,许多寺庙更是飞驒匠师神技挥展的舞台,成为了小镇的特色。工匠传统保存了“不破坏老规矩”的社会风气,木匠与木匠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争相做出自己的精品。独具特色的“云”装饰,是古川工匠的拿手绝活,每个工匠所做的云饰各不相同,如同精心设计的作品签名。而游人行走在古镇的小街上去寻找不同式样的云饰,也有一种找寻和发现之美。
为了保留并传承珍贵的古川文化,古川町将当地工匠文化的精华进行了集中展示,发动当地2/3的木匠,一起携手建设了“飞驒之匠文化馆”。飞驒工匠馆中展示内容全部由工匠自己设计,不仅展示出木匠所用的工具以及建造房屋零部件的各种组合,还专门设置儿童游乐区,各种积木玩具,使儿童动手与动脑结合,在游玩中体验传统工艺,飞驒工匠馆也成为儿童传统手工艺见学的重要地点。这种做法将古川町木材产业、传统技艺上升到文化产业的地位,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
此举将小镇的木材产业和木匠传统技艺提升到精致文化的层次,建筑本身成为工匠的范本,日本很多建筑师和木匠也都到这里开展学习之旅。“飞驒之匠文化馆”将古川町木材产业、传统技艺上升到文化产业的地位,成为社区营造的里程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义。木匠文化馆的落成不仅让当地的传统木匠技艺得到保存和传播,还吸引日本各地的木匠和建筑师前来取经。同时,文化馆周边还兴建了一个村民广场,成为了当地居民最喜爱的公共空间。
2.2 社区营造—鲤鱼池污水治理
此外还有一种改造也很重要,为工匠之乡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让古川町游客不断。这次改造,就是从一条流经小镇镇域的濑户川开始。濑户川是一条宽约1.5米位于古川町市区中央的的河流,曾经淤泥满沟、脏乱不堪,当地居民为改善环境,自发开展了“使社会更光明、使街道更美丽”的运动,这也成为社区营造活动的起点,人们在清理后的河道里放养了3230条鲤鱼来检测水质。于是居民不再往濑户川里排放污水和丢弃垃圾,而是悉心经营生活空间并且引以为荣。随着原来污浊的臭水沟变成美不胜收的亲水空间,水道周边的环境美化也顺理成章地展开,水道两侧的步道、小桥、栏杆、座椅也开始被整理得美轮美奂,独具特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溪流变得清澈见底,水质干净程度可供居民浇花洗手。
臭水沟一改往日形象变成居民的亲水空间,更加增进了社区邻里之间的联系。严寒的冬季,濑户川的鲤鱼必须由社区民众逐一捞起,集中在保温的水池过冬。对鲤鱼的珍惜之情,也反应在维护河水的洁净上,每个人从自己家门前做起,晨昏两次固定清理河中的垃圾、枯枝,这种自发行为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古川町鲤鱼池营造的社区营造不仅建成了良好的亲水休闲空间,濑户川的鲤鱼也因次常被观光海报、明信片加以引用,成为了古川著名的城市名片之一。与此同时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可以作为孩子们历史文化的体验地,让孩子们记住故乡的历史文化。
2.3 产业特色
“人文地产景”营造
人。营造古川町社区的主体是人, 所以当地居民在社区营造时显得尤为重要。“古川祭”、濑户川的整治等活动, 需要居民们团结合作,而社区营造的最直接目的还是为了修复快速城市化下破裂的人际关系, 加强凝聚力, 聚拢人气 。
文。“古川祭”是古川町的传统祭祀盛典, 每逢此祭奠在外的大量古川町青年返现参与祭典, 出钱出力共同策划进行。对于古川祭这样的祭祀活动既传承了地方文化, 同时也是对地方居民、代与代之间、邻里之间向心力的塑造。由于媒体的传播, 近些年一些外地和国外游客也加入其中, 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扩大了古川町文化的影响力。
地。古川町是木材的生产地, 飞驒匠人是古川町的一大特色, 1896年时古川町就有123位飞驒匠人, 也就是说每130人中便有一位匠师, 这个数字迄今未有太大变化。古川町的街道仍保持古风应归功于他们。当地的建筑都以木头接榫筑成, 一座座屋檐上的“云”饰作品, 展露出飞驒匠人的创意。
产。古川町为了保留传承珍贵的古川文化, 将当地工匠文化的精华进行了集中展示, 发动当地三分之二的木匠一起携手建设了“飞驒匠人有文化馆”, 文化馆的建立可以使得技艺得到传承, 同时观光客在这里可以学习各种木榫结构, 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与体验建筑构造。
景。古川町有一条宽约1.5 m, 长约350 m流经市区的濑户川, 社区营造后, 曾经水流脏乱不堪的现象不复存在。居民自发兴起改造运动, “各人自扫门前雪”, 家家户户负责清理自家门前的一段水流, 同时向水中放养鲤鱼对水质进行检测和活化。
制定政策保障。1992年, 古川町一间旅馆进行改造活动,改造破坏了地方景观。以此为导火索, 社区居民们如火如荼地加入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地方NGO--古川町商工会 (观光振兴实业所)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都市景观基本方针》就在不断讨论中形成了。
三、发展模式
3.1 建立起“人人有责”的村民主角保护意识
农村改造运动开始后,古川町率先开始了改造,为工匠之乡奠定了基础。这些保护的措施是由村民自己来民主决定的, *** 只是充当服务的角色。锦鲤是日本的“国鱼”,常常作为日本的象征,出席各国的世界博览会。将这样的宝贝放入河中,是为了表达对污水治理的决心。当地居民从自家门前做起,每天两次自发去清理河中的垃圾,大家还要一起把锦鲤打捞起来送到较深的水塘里过冬,顺便再次彻底清理水塘。这种保护意识让工匠之乡环境越来越好,游客络绎不绝。
古川町街景
3.2 *** 积极引导服务,不仅保护环境,更要保护传统的发展模式
日本农村的内核是“文化的传承与文脉的延续”,所以,环境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因为用环保的方式建造房屋,
当地传统的木匠产业得到兴起,手艺人们不用丢掉手艺去城里打工,在当地就能养活自己,比如屋檐下斗拱的装饰—“云”,就是当地木匠的拿手绝活之一。信步村庄街头,你能看到各家屋檐下都装饰着雕刻成树叶、藤蔓等各式各样的云,云饰斗拱也成为木匠的签名,看到云你就知道这座房子是谁造的了。
此外,当地一座酒厂仓库要改建,本来最快最省钱的方法是用钢筋混凝土,但为了顾及村庄的景观,老板不惜成本,采用了传统的“白壁土造”式作法,即墙壁涂成白色的土造仓库,店铺格子窗搭白壁土造的仓库,非常美观。村民们约定房子的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小楼。 *** 也出台政策,给遵守这一约定的人家经济补助。某户人家,就在两年内领了100万日元的补助款。当地的房大部分以传统工艺建造,木制房屋极少用铁钉固定,而是通过榫卯衔接,即牢固又美观。房屋的出檐、格栅、斗拱等都保存了传统的木造工法,外国游客来了,都无不为这古色古香的建筑赞叹。1989年, *** 再次下发补助,帮助当地兴建了一座“木匠文化馆”,以保存和展示当地的木匠文化。整幢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展示之一,当地木匠就地取材,采用当地工艺制成,全部使用大木作毛榫接而成,没用一根钉子。
四、经验借鉴
4.1 文化的地方性营造
日本古川町对于社区与乡村的本地文化营造与活化是特别注重的, 这一点值得我们在国内社区营造中进行学习。在保护中, 应当将挖掘社区历史文化作为社区营造的第一步。在传统的社区中, 共同的文化是凝聚社区感的重要元素, 发掘社区历史文化的过程正是重新发掘共同信仰的过程, 社区居民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凝聚力, 培养共同的社区营造愿景, 并从中发现社区所具备的优势和资源。
4.2 提高公民公众参与地位
目前,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社区保护与社区创意营造还是自上而下的 *** 主导和精英意识规划, 缺乏居民自下而上的实质性参与, 所以对于我国城乡社区的信息公开和公众教育问题亟待提升, 当下中国社区运动兴起, 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来看, 社区作为行政和政治的基本单位, 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中日不同, 我们的社区是行政化的, 存在着很多问题, 例如居住分异, 人口异质化等, 市民社会欠发达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 人民参与社区营造的呼声日渐高涨, 这就要求 *** 以及相关部门提高公众教育与相关信息公开程度, 将公众纳入相关保护的条例制定中去, 推动改善民生和社区自治的体系。 *** 引导农民发展美丽乡村的同时,要强调对群众的保护意识教育培训,我们人人都要树立起自己是发展乡村的主角,因为如果缺了“人的参与”,就难有专属于本地区的个性与特色,更别说保存或重构记忆中的乡愁、创建属于在地人的新故乡了。古川町改造后的风貌魅力以及社区营造的理念,重塑了小镇风貌,使质朴简单却优雅的街道成为古川町的名片;辅以传统的庆典活动,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每年接待游客上百万,并在1993年获得了“日本故乡营造”大奖,成为日本故乡再造的典范,“故乡再造旅游”也成为人们新的旅游方式。之所以古川町有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古川町村民的积极参与与保护,没一个角落每一种文化大家都齐心协力去保护,去传承。
4.3 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在日本社区营造建设过程中其非营利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日本, 2012年从事社区营造的非营利组织达到两万个, 数量占日本非营利组织总量的42.7%。而相比在中国却很少看到非盈利组织的身影。在基层保护时非营利组织往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引领、宣传。从这个层面来说, 发挥好他们在社区中与居民积极的沟通作用, 营造美好社区。
中农大农业规划设计院
一村一品研究小组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