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相机维修赚钱吗,相机维修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相机维修赚钱吗,相机维修部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相机维修赚钱吗,相机维修部

起子、电络铁、万能表……修理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维修工具,修理台的边缘已磨损严重,泛黄的台面显露出岁月的痕迹。在罗湖区宝安南路有这么一家相机维修店,店铺从2003年开张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店里的维修师傅刘展雄是目前深圳为数不多的拥有传统胶片相机维修手艺的老师傅,他从1992年入行至今已有30年工作经验。30年间,在刘展雄手上“起死回生”的相机不下3万台,他见证了相机业的发展,也见证了深圳的蝶变。

▲在罗湖区展艺相机维修门店内,刘展雄正在维修相机机身。

将兴趣变成终生职业

刘展雄是广东梅州人,早在高中时期,就与相机结缘了。在那个年代,相机是奢侈品,小县城里拥有相机的人不多。刘展雄上高中时,看到同学家有相机,就借来玩,第一次接触就爱不释手,喜欢得不得了。

1987年,刘展雄通过招工来到深圳的一家工厂工作。同乡人在摄影大厦开了一家卖照相器材的商场,刘展雄和朋友出去玩时便经常租来卖主的相机拍照。1992年,机缘巧合下,商场正好缺驻店维修人员,应同乡的邀请,刘展雄离开了工厂,在摄影大厦开始了相机维修工作。

刘展雄提到,当时深圳能够修理相机的地方,除了少部分报社专设的维修部,就是他在商场里1米多宽的小铺位了。“没有经验,也没有人指导,就自己拆开看,慢慢摸索。”对刘展雄来说,修理相机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将送来维修的相机拆开, 一点点排查出故障原因,耐心修复受损的零部件,并在过程中知晓不同相机的结构和运作原理,自己就在这一点一滴的钻研中摸索出相机维修之道。

在这期间,刘展雄主要维修传统胶片相机,后来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他又学习了数码相机的维修方法。他介绍,传统相机不同于如今构造直观、模块化的数码相机,其构造更加复杂、配件也更零碎,修理过程中时常会遇到需要重新打磨配件甚至改造重组的情况,这就要求维修者极其细致、耐心和一丝不苟。

▲在罗湖区展艺相机维修门店内,刘展雄正在检查测试“改造”的相机。

经手“起死回生”的相机不下3万台

2003年,由于商场搬迁,刘展雄离开了商场。随后,便在宝安南路开了一家修相机的店铺,至今已有近20年的时间。

刘展雄的店铺约有20平米,从1米多宽的店头进入,两侧墙面的玻璃展柜映入眼帘,左侧的展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相机和镜头,右侧的展柜则摆放着大大小小的零部件。再往里就是刘展雄的修理台了,修理台上布满了各种维修工具,它的边缘已磨损严重,泛黄的台面也显露出岁月的痕迹。修理台旁一台颇有年代感的机床引人注目,这台机床是刘展雄开店不久后购入的,主要用来改装镜头,也“跟”了他十几个年头。

▲在罗湖区展艺相机维修门店内,陈列柜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相机和镜头。

“修理相机的一大乐趣就是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相机。”刘展雄修过的相机有日产的、欧美的、国产的,各种类型的都有,理光、美能达、尼康、佳能、富士、哈苏、海鸥、凤凰……每一个型号他都如数家珍。他向深晚记者展示了最近的一张维修单,右上角的编码显示为19548。刘展雄介绍,数字表示的是开店后的订单数量,有些订单不止一台相机需要维修,加上自己之前在摄影大厦打工时维修的近万台相机,30年间,在自己手上“起死回生”的相机超过3万余台。

▲8月3日,在罗湖区展艺相机维修门店内,刘展雄正在检查相机镜头。

而在维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独特机型也让刘展雄感到十分欣喜。他向深晚记者展示了一台名为福伦达Vitessa的折叠式相机,它因机身顶部右侧有一根标志性的天线,所以俗称“天线机”,又由于镜头板的双开门设计,也被称为“石库门”。刘展雄介绍,这台相机产自德国,在1950年代中期因其奇特巧妙的设计和精进的处理工艺深受人们喜爱,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

在刘展雄看来,传统的机械式相机更像是一件艺术品,用多年的手艺修理好传统的相机,带来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维修过程新鲜感和挑战性并存

各型号相机结构不一,有些简单有些复杂,出现的问题也不甚相同,修理相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大小小的“疑难杂症”,但每遇到这些问题,刘展雄总是“异常兴奋”。

刘展雄提到,有次修一台美能达X700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当时,相机释放快门的电源出现爆裂,渗出的电解液腐蚀电路板,使相机出现故障。按照常规操作,他反反复复尝试了几次都未能找到故障原因。

摸索了几个小时后,刘展雄发现,原来板上渗入液体以后,无论如何清洗都洗不干净,以电路板为中介,将两端的线路在此焊接上,就会出现轻微漏电的情况。后来,他选择把两端的线路拿出来,直接进行焊接并用绝缘的材料包裹起来,再放入相机内部。于是,这台相机就在他手里“起死回生”了。

诸如此类的场景在刘展雄30年的维修生涯中屡见不鲜,对于每一台送到店里的相机,他总能沉下心来修理,有时甚至工作到凌晨。他坦言,这份工作更多是靠情怀支撑,由于用眼过度,自己不到40岁就戴上了老花镜;但同时能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相机,并“对症下药”研究出不同的修理方法,新鲜感和挑战性并存,也是收获颇丰的。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刘展雄修过上万台相机,机身维修、镜头维修、改装,样样精通。

凭着精湛的手艺,刘展雄在圈内有了不小的知名度,吸引全国各地的相机爱好者慕名前来。近年来,老式相机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一场复古风潮,刘展雄透露,现在来店光顾的年轻人特别多,且多为95后、00后。“不少顾客甚至都没我的店‘年龄’大。”他笑谈道。

老手艺人的坚守与情怀

岁月如梭,宝安南路的商铺换了一轮又一轮,刘展雄的门店几乎就是那一带最老的店铺。而与店铺相隔百米的两座深圳地标性建筑——当初刚建成的地王大厦如今已有20多年历史,小小维修店也见证了京基100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作为相机更新换代、城市蓬勃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刘展雄修相机的手上也悄然出现了岁月的痕迹。

“做这一行,吃饱饭可以,赚大钱难。”刘展雄表示,相机维修是手工活,对人力要求高,愿意坚持下来的人更多是出于对老手艺的热爱。店里的两个徒弟都是他的侄子,其中一个已经跟了他20年,从看着师傅修理相机、自己动手拆相机,到如今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但现在很少见到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刘展雄遗憾道。

事实上,刘展雄店里的负担并不小。即使复古潮流带来了一群对老式相机饶有兴趣的年轻客户,但在如今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盛行的时代,门店的营业额也还是大不如前。除了门店店租外,他还要供给两个徒弟每月的工资。前几年为了减轻负担,他把门店前的一部分空间割让出去,这才形成了现在1米多宽的小小门头。

尽管经常入不敷出,但刘展雄还是坚持把店开着。在他看来,相机维修这门老手艺承载了自己30年青春岁月,如今赚不赚钱都无所谓了。有时顾客带着相机来店咨询,刘展雄也会主动帮他们清洁相机镜头,但无论是提供咨询还是清洁镜头,他都不收费。“顾客的老相机可以继续记录美好景象,就皆大欢喜了。”他说。

在工作之余,刘展雄也喜欢拿着老相机到处拍摄记录城市景象。农民丰收的热闹场景、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在白光灯下拿起彩色底片,刘展雄兴奋地和深晚记者介绍一张张底片背后的故事。在他看来,这一张张底片,就和老相机一样,见证着城市人与物的更迭。

▲在罗湖区展艺相机维修门店内,刘展雄在亮光下查看相机试拍的胶片效果。

今年是刘展雄维修相机的第30年。在修相机这件事上,他倾注了30年时间和耐心,如今更是舍不得离开。回顾30年岁月,刘展雄在朋友圈里写道:“从坚持、坚守到不舍,一干就是30年!”他提到,20多年前在摄影大厦结识的香港顾客,现在仍有联系。他们从世界各地淘来一大堆镜头,让刘展雄帮忙改装。

“只要有需要,我还愿意一直干下去。”他说。

深圳晚报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方媛 /文字 张焱焱/图片

更多相机维修赚钱吗,相机维修部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