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莱阳左村走姜幢写,莱阳左村封几赶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莱阳左村走姜幢写,莱阳左村封几赶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莱阳左村走姜幢写,莱阳左村封几赶集

明万历年间,江南文化特别发达,即有早期文社出现。文社内多则十余人,少则数人,大家“共尊师友,互相砥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风蔓延影响全国。万历三十八年(1610),宣游南北的莱阳进士宋继登受南方文社风气的启发,在莱阳城内的家塾里指导17岁的三弟宋继澄和14岁的儿子宋琮、21岁的弟子赵士骥等10余位年轻人成立了柏园社(柏园书塾在莱阳城东门内柏杨村)。

到天启年间,文社之风在江浙一带愈刮愈烈,全国文社一时蜂起,各地出现了江北匡社、中洲端社、松江几社、浙东超社、折西庄社、黄州质社与江南应社等。天启五年(1625),莱阳的宋政、宋应亨等6人一起考取进士进入官场,崇祯元年(1628),宋继发、宋琮也考上进士,离开柏园社。由此莱阳的宋政、宋琮和宋继澄皆以文章(八股文)驰名海内,被誉为“南翁北宋”和“莱阳派”,执北方文坛之牛耳,宋继澄主持的莱阳柏园社也扩大为莱阳邑社,社员成倍增加,闻名齐鲁。

崇禎初年,昆山、太仓(娄东)一带的张溥、张采和周钟等最有文名,于崇祯二年(1629)倡导成立了复社,以总领天下文社。复社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国性 *** ,与会社员达2000余人,大家研究学问、议论政治,促成了明末文化领域民主思潮的集中爆爱。复社能下人才之多,社会影响之大,旷古未见,对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时,莱阳邑社也加入了江南复径,有宋继澄、宋珵、左懋泰、赵士骥、宋珏、孙凤毛、宋璜、宋镇、宋瑚、左憋第、赵尔汲、姜澜、宋澜、陈维价、左良辅、任梦麟、陈昙、杨泉等18名骨干社员列名复社中。莱阳邑社的成员大多在宋氏门下求学,均是颇具才华的青年学子。其中赵士骥、左懋第、左懋泰、沈迅、姜埰、姜垓、左其人、迟鐪、张允抡、张允捷、孙凤毛、宋璜等在崇祯四年(1631)之后陆续考中了进士。

组织莱阳邑社之时,宋继澄已经在天启七年(1627)中举,久负文名,交游范围日益扩大。父亲宋兆祥去世后,兄长宋继登、宋继发均出仕在外,宋继澄便主持家塾教务,实掌柏园。这时全国各地到莱阳拜访宋继澄的宾客络绎不绝,其长子宋瑚少年英俊,与人温洽,当门侍应,致力甚多,颇有贤名。当时掖县名士赵士喆也在组织文社,在他的协助和支持下,宋继澄将莱阳邑社发展为海滨复社,开始大量吸纳胶东各县学子参加,继而又吸收齐鲁各地英彦入会,最终将莱阳邑社扩大为以莱阳为中心的山左大社,规模最大时达到91人(其中莱阳士子61人),称冠山东,闻名江南。关于山左大社的情况,民国《莱阳县志》卷十之《宋孝廉继澄传》有较详细的记载:

(宋继澄)荐贤书,文名满海内,与子琏同在复社。倡导海滨复社者,始于丙寅丁卯间。嘉鱼熊鱼山实主此盟。于时云间有几社、浙西有闻社、江北有南社、江西有则社,又有历亭席社、昆阳云簪社,而吴中别有羽朋社、匡社,武林有读书社,中州有海金社,山左有大社,均统于复社,著录共数千人。山左大社九十一人,莱阳除宋继澄父子,有左悉泰、宋珵、赵士骥、姜澜、宋璜、宋演、孙凤毛、宋灌、赵尔汲(紫水)、杨维槽、钟四达、沈时升、迟龙躍、杨云、杨昶、姜圻、姜垓、孙长祚、咸应擢、威 *** 、耿光、赵金鼎、赵金鼐、左懋桂、左球、宋继芬、宋琬、宋正伯、孙耀祚、于起泗、姜植、王旒凤、刘起蛟、迟龙肃、陈廷蕴、宋才绪、沈迓、冯振先、姜楷、任梦膦、左良辅、赵际昌、任某、张允捷、姜刚、赵临远、左懋芳、迟龙衡、张允抡、左懋第、宋瑀、沈迅、宋楠、姜、孙一脉、赵隆、孙扬烈、钟还、孙扬声、崔丹(崔子忠),实居其六七。栖霞郝晋亦与斯盟,而继澄为之冠。

在江南复社活动最为活跃的10余年间,大社领袖宋继澄曾数度南下,与江南的一些著名文社交流联络,声气应和,并一度在江南应社应聘任教,主讲《诗经》,得到了复社领袖张溥、张采和周钟等人的礼遇,并结识了艾南英、杨廷枢、顾炎武等一大批江南名士。有人作诗将莱阳与娄东并称:“剖斗折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可见山左大社与宋继澄的影响之大。张溥评价宋继澄为“齐鲁古学”,二人还共同探讨了复社立社的“纲纪”。宋继澄因此更加享誉山左,在江南名声益大。这期间,宋继澄和儿子宋瑚、朱琏还主持编辑印行了《宋氏一家言》和《柏园社宦稿》(今栖霞市图书馆有藏),收录了宋氏家族的优秀文章,发行全国。这些文章作为科场利器,被天下学子追捧和模仿,“莱阳派”和山左大社因此名扬海内。

到崇祯末年甲申(1644年),莱阳籍的山左大社成员有12人中进士,其余40余名莱阳学子也大多成举人、贡生,成绩辉煌。为此,赵养源在《莱阳世家科名录》序中评价道:“启祯年间,余煌等六榜尤吾邑嘉会时也。一时冠盖相望,位列清华,理学文章,忠贞才略,名重当时。”

清顺治年间,山左大社虽然自动解散、但是其成员中又有赵维旗、宋琬、赵金鼐、赵崇、赵、张瑞征、张重启、孙大儒、马光远、刘等10余人中进士。宋继澄则以气节自重,三征不仕,甘受贫寒,隐居莱阳城东30里外的万柳村。他的儿子宋琏也远离仕途,矢志不改。父子二人长期舌耕,过着贫窘的生活,但是桃李遍胶东,文名满海内。

宋继澄父子行乐图(戴苍绘)

更多莱阳左村走姜幢写,莱阳左村封几赶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