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山东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许多影响历史、改变历史的政治家都诞生在山东。《汉书》中有记载:“自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后汉书》中亦有记载:“关西出将,东出相”,说明自古以来,就有了“山东出相”的说法。
据不完全统计,自秦汉以来,山东出现的名相有数百位,大多都是声名显赫,取得了辉煌的政绩。以下10位,更是有着震古烁今的影响力。
10.刘统勋
山东诸城人,清朝乾隆时期著名政治家,首席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雍正二年(172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等。乾隆帝继位后,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河道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后任东阁大学士兼管礼、兵,吏、刑部、首席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国史馆总裁。
刘统勋被乾隆称为“真宰相”的唯一一人。从政40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他的长子刘墉也比较有名,不过刘墉没做过宰相,曾官至大学士,《宰相刘罗锅》纯属误导,清朝没有宰相一职,刘墉也不是罗锅。
9.公孙弘
西汉淄川国(今寿光县卧铺乡霜雪城)人。家境贫寒,因故里靠海,在海边牧猪为生。他“恢谐”多闻,善于辩论,通晓文书、法律,又能以儒家的学说对法律进行解释阐述,早年即升为左内史、狱史。四十岁时开始研究《春秋公羊传》,汉武帝即位时公孙弘已有六十岁,被封为博士。后来因出使匈奴交往国事不合帝意被免除职务。元光五年,朝里又下诏广征文学儒士,淄川国重新推举公孙弘,时年七十岁,他虽一再推让,还是应选,并被汉武帝选为第一,召见后再次拜为博士。
公孙弘很受汉武帝的赏识,在朝廷议事,他经常先提出要点,陈明情况,再让皇帝自己拿主意,决定取舍,并不坚持意见而争论。他还认为君主应该胸怀广大,而臣子应该注意节约。因此他自己身体力行,“为布被”“食一肉脱粟之饭”。对宾客的要求却能“俸禄皆以给之”以至“家无所余”,这也很受称赞。
8.王旦
王旦,今山东聊城莘县人,北宋初年名臣。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 渊之战时,权任东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并监修《两朝国史》。王旦善于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曾力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作改变。
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深为真宗信赖。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颇受后世诟病。晚年屡请逊位,最终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
7.王猛
王猛,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出生于东晋时期,前秦时期大臣、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瑰姿俊伟。寄居魏郡,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文武双全。与东海王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居中宿卫、太子詹事、吏部尚书、司隶校尉、中书监、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册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股肱大臣。
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 *** 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6.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早年隐居南阳,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后随刘备夺得汉中并被任命为蜀汉丞相,主持朝政。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著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诸葛亮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5.王导
东晋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并反对庾亮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苏峻之乱”平定后,他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太尉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4.房玄龄
唐朝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
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他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 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
3.陈平
战国末年魏国户牖邑(今山东省东明县,一说为河南省兰考县,有学者考证当时的户牖横跨东明和兰考)人,《史记》称之为陈丞相。西汉开国功臣除了我们知道的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韩信之外,其实真正的功臣是陈平。陈平的“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先随项羽后入刘邦,拜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后历任亚将、护军中尉。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诸役,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汉高祖死后,吕后以陈平为郎中令,辅佐惠帝。惠帝六年(前189),与王陵并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后陈平擢为右丞相,但因吕后大封诸吕为王,陈平被削夺实权。吕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平定诸吕之乱,迎立代王为文帝(汉文帝)。文帝初,陈平让位周勃,徙为左丞相,因明于职守,受到文帝赞赏。不久周勃罢相,陈平专为丞相。孝文二年死,死后谥献侯。
2.晏婴
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晏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
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眼下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晏子乐观豁达,处其自然。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
1.管仲
华夏第一相,这称呼只有管仲能配,山东淄博临淄人。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军事改革家,以其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管仲的言论见《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管仲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经济方面,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认为国家能否安定,人民能否守法,都与经济是否发展密切相关。他废除了公田制,实行按土地肥瘠定赋税轻重的土地税收政策,使赋税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设盐官煮盐,设铁官制农具,发展渔业,由国家铸造钱币调节物价,推动商品流通;鼓励商民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的经济得到很快发展。
政治方面,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21个乡。其中工商乡6个,乡民专营本业,不服兵役,农乡15个,乡民平时种田,战时当兵。国都以外划分为邑、卒、乡、县,均设官员管理。10县为1属,全国共有5属,设5位大夫管理。每年初,5位大夫要向国君报告属内情况。这就形成了对全国的统治。
军事方面,向齐桓公提出实现在中原称霸的谋略即“尊王攘夷”。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后,派人送祭肉给桓公以示嘉奖。桓公在葵丘(今河南考城附近)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举行受赐典礼,并依据管仲的建议,订立了盟约。至此,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
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