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蹲点帮建理思路,蹲点调研帮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蹲点帮建理思路,蹲点调研帮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蹲点帮建理思路,蹲点调研帮建

蹲点,是领导和机关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也是沟通机关与基层联系,密切干群关系、上下关系的重要渠道。要使蹲点确有成效,达到预期目的,赢得群众口碑,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是“十忌”。

一忌“嫌贫爱富”

就是在选择蹲点对象的时候,只愿意去先进单位、条件好的单位、容易出经验的单位,而不愿去后进单位、条件差的单位,以致出现两个单位同住一个大院、一个地区,一边车水马龙,一边门庭冷落的现象。有些后进单位的同志说,我们是“后娘的孩子”,是被机关遗忘的角落。这话虽然带有一些牢骚,却反映了一定的现实。领导和机关下基层蹲点的目的,主要是了解熟悉情况,检查指导工作。为达到这个目的,先进单位固然要去,但比较起来,后进单位更需要机关的同志去帮助指导,因为后进单位是一个区域、一个地方、一个集团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往往更突出一些。对后进单位“雪里送炭”,比起对先进单位“锦上添花”,应该是更迫切、更需要做的。按照著名的“木桶理论”,只有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才能提高木桶的整体容量,否则,先进经验出得再多,后进单位问题严重,也会影响一个地方、一个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忌心不在焉

人到了基层,心还留在机关,有的甚至只把背包放在基层,自己则三日打鱼两日晒网。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在机关蹲点中时有所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些同志下连蹲点的态度不端正,是带着“出公差”混日子的目的下来的。从领导方面找原因,则是为了凑人头、凑天数,不管能不能出效果,先把人赶下去再说。俗话说,一心不可二用。下基层蹲点就应该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半心半意不行,三心二意也不行。

三忌“桌子搬家”

有的同志到了基层后,业务工作带了一大堆,“吃基层的饭,办机关的事”。群众把这种现象称作“井下的葫芦”——从上面看是下去了,从下面看还浮在上面。机关的同志各有各的分工,有些一时处理不完的事,带到基层抓紧办一办不是不可以;但如果把“办公桌”也搬到基层,在下边搞“遥控指挥”,势必牵扯抓基层的精力,使蹲点流于形式。

四忌“越俎代庖”

有些同志工作很负责任,也很卖力气,敢管敢讲,但就是不注意方式方法,尤其不注意发挥基层同志自身的积极性。必须明确,机关下基层蹲点一般是“指导”工作而不是直接“领导”工作,什么事情都是你在那里主持,发号施令,基层的同志就会缩手缩脚或者干脆撒手不管。这样,工作组在时还好办,工作组撤离后,问题、矛盾就会暴露出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领导机关下基层传帮带,主要是对基层干部传经验教方法,带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即使你离开了基层,也会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组”,使基层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势头。

五忌“当劳动力”

有的同志下到基层后只知埋头干活,出工干活很积极,而对面上的工作却不闻不问,成了一个纯粹的劳动力。我们提倡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是为了加深对基层的感情和改造自己的思想,但一般说来,“五同”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五同”接近熟悉群众,摸准基层问题,找出主要矛盾,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领导机关蹲点的目的。否则,混同于一个普通群众,蹲点过后脑子空空,所获了了,同样失去了蹲点的意义。

六忌妄加指责

看到一点就讲,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批;把树木当做森林,把部分当做整体。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下车伊始,乱发议论”的工作方法对指导工作十分有害。机关的同志下基层蹲点,时间毕竟有限,看到的问题也不见得全面。譬如,发现某个角落卫生稍差,不能就断定整个基层单位不注意内务卫生,更不能得出“卫生文明创建工作抓得不力”的结论。有的单位弄虚作假,搞表面文章,往往是由上边“逼”出来的。一个村乡、街道少则上千人,多则几万人,一个连队也有百十号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能保证不出一点问题?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后要作具体分析:是局部的,还是全局的?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必然出现的?应当全面了解、周密分析之后再下结论,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忌“滥开小灶”

机关为基层办实事是对的,但办什么实事,怎样办实事,值得研究。如果给钱给物才算办实事,那么不管钱不管物的部门下部队怎么办?如果只给你所蹲的这个点办实事,那么其他基层单位怎么办?“滥开小灶”不仅容易造成基层单位之间的矛盾,也让别的单位对你抓的这个点不服气。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赛跑,就是得了冠军,这个金牌含金量也不足,难以达到激励竞争、共创先进的目的。

八忌“迁就护短”

自己蹲点的单位出了问题,自然脸上无光,于是就千方百计掩盖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矛盾既然发生了,不及时报告、及时解决,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有的同志有一种侥幸心理,只要保证自己在这里蹲点期间事态不扩大就行,走之后问题闹得再大也可摆脱干系。这是十分不负责任的。到基层蹲点,就要跟基层荣辱与共,成绩有你份,问题与你相关;揭短短变长,护短长变短。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选择。

九忌“拔苗助长”

为了使自己抓的点早出成绩,早出经验,早到上头挂上号,把本来计划要做的,说成已经做了的;把明明是萌芽,说成参天大树。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昙花一现,时间一长就“缺苗断垄”,出现“红旗跟着领导走”的现象,除了领导蹲点“嫌贫爱富”这一条原因外,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工作方法在作怪。任何一个典型的成长都有条件、有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抓就灵。特别是有些后进单位,本身条件很差,领导到那里蹲点,主要是怎样帮他们赶队的问题,而不是怎样出经验、怎样能挂号。

十忌“油水难溶”

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下到基层,与基层的同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思想上、感情上打成一片,就会形成“鱼水关系”,亲密无间;但如果高高在上,摆官架子,搞特殊化,便会形成“油水关系”,上下之间怎么也合不到一块儿。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蹲点就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不能缩短机关与基层的距离,反而会扩大距离乃至形成新的裂痕。一般来说,基层同志是通情达理的,对领导机关的同志也是很照顾的。越是这样,机关的同志越应自觉,各方面更要检点一些,真正做到进了基层门,就是基层人,不说两家话,不办两家事。有的同志蹲点后回到机关多少年了,基层的同志还时常念叨他的为人,他的好处,而且还经常保持联系和来往。这是很值得称道的,也是令人羡慕的,因为来自基层的奖赏,才是最真挚的奖赏,也是最高的奖赏!

更多蹲点帮建理思路,蹲点调研帮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