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山达,哈尼族,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1955年出生,1973年入伍,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任13军39师116团2连副连长,2016年7月从西双版纳军分区副司令员任上退休。
在攻打387高地的战斗中,山达率领尖刀排,机智勇猛地向前冲击,用火箭筒摧毁越军的火力点,步谈机员负伤后,他背起步谈机边指挥边联络边冲锋,迅速攻占了敌人阵地。全连一举毙敌65名,俘敌2名(其中副营长1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山达毙敌13名,摧毁火力点1个,荣立一等功,军委授予他“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战后,山达根据连队的战斗实践和自己组织指挥的切身体会,总结了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热带山岳丛林地同越军作战的实战经验。
熟悉和运用地形,是陆军作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山达首先指出,山岳丛林地山高坡陡,林密草深,藤蔓交织,河溪多,道路少,雨雾多,气温高,给步兵作战带来了很多困难。比如不易查明敌人的火力配系、 *** ,运动速度受限,容易迷失方向,战斗队形容易被丛林分割,指挥联络不便。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实践看,山岳丛林地也有对步兵作战有利的一面:复杂的地形便于隐蔽接敌,发挥我军近战的特长,进行迂回包围,穿插渗透,采取小群多路的战术,从侧后突击敌人,实现速战速决,根据上述利弊条件,山达认为在战斗中应该注意三个方面。
迅速查明敌情,正确选定主攻方向。自卫还击作战打响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18日,山达所在的116团1营2连(尖兵连)经过一天一夜的穿插,进至周登附近的387高地北侧无名高地时,遭到越军火力点的阻击,连队迅速发起冲击,拿下了北侧无名高地。这个时候,大雾弥漫,林密草深,不便观察。如何迅速弄清敌情,熟悉地形,尽快夺取387高地,成了关系整个部队行动的一个大问题。
团指挥所把攻打387高地的任务交给了2连,2连接受任务之后,以已经占领的北侧无名高地为依托进行火力侦察,发现了越军前沿的7个火力点。为了使敌人主阵地上的火力点暴露出来,山达决心用佯攻的办法迷惑敌人,他让战友们隐蔽好,然后大声喊道:“同志们,冲啊!”“机枪掩护!”“投手榴弹!”伴随着他的话音,机枪、冲锋枪、步枪一齐打响。
越军上了当,以为2连真的开始了攻击,刹那间所有的火力点都拼命地吼叫起来。山达和战友把敌人火力点的位置一一记了下来,连队支委会随即根据掌握的情况,研究了对387高地的打法和进攻路线。由于摸清了敌情和地形,正确地选定了高地西侧这个主攻方向。
充分利用丛林地的有利条件,小群多路、向心攻击。18日凌晨7时,山达带着尖刀排迅速向北侧无名高地接近,当进至距离目标50米时,越军的机枪、60迫击炮、40火箭筒等火器同时朝他们开火。山达先是让大家卧倒,然后把身边几个战友召集在一起,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决定兵分几路,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从不同的方向同时展开进攻。
山达命令3挺轻机枪压制敌人火力,以2至3人为一组,利用草丛、凹地,从左至右,灵活地接近了北侧无名高地。各个小组抵近堑壕后,几乎在同一个时刻,从几个方向朝敌人投出了手榴弹,并乘着手榴弹爆炸的硝烟,纵身跃入堑壕,端起冲锋枪向敌人扫射。越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吓慌了,丢下阵地,架着伤员便往387高地溃逃,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不到十几分钟就结束了。
既要发扬孤胆作战的精神,又要注意彼此之间的协同动作。山岳丛林地作战受地形限制,不便于展开较多的兵力,只有采取小群多路战术才能有效地减少伤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组织不当,个人与集体之间、分队与分队之间,就很容易失掉联系。因此在发扬孤胆作战精神的同时,要尽量和友邻保持联系。
分队在前进时,要注意利用地形地物隐蔽,尽量不要发出声响,组的队形要适当集中,分队的队形要适当分散,组与组之间保持目视联络,以便相互策应。停止前进时,要利用有利地形地物的隐蔽物,迅速选择前进方向,能钻就钻,能绕就绕。
在攻打387高地及其北侧无名高地的整个过程中,山达带领的尖刀排始终没有失散,时刻保持同连、营、团指挥所的联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步谈机员负伤,山达马上背上步谈机,既当指挥员,又当步谈机手,因而能够及时得到上级炮火和友邻分队的支援。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