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出自哪首歌(凡我在处便是中国),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出自哪首歌(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出自哪首歌(凡我在处便是中国)

乡愁是什么?

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王维说:“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安石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因为理想、生计、学业等各种原因,离开了故土。岁月总是悄然从指缝间漏过,你有多久没回老家了?

现代诗人余光中说:“世上本没有故乡,只因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只因生了离别”。

当我们细品乡愁,一定会想到这位诗人。

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为我们直接或者间接书写了各种乡愁,用一支笔,撬动了无数人的情感共鸣。

2017年12月14日,89岁的诗人余光中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转眼已经整整4年。

而他留给我们的那些深情诗篇,在时间的淘洗中,愈发动人心弦。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中学时代,他在四川读过7年书,后又因战事曾辗转厦门、香港,1950年, *** 败退,余光中跟随家人去到台湾,那一年他21岁。

过去的一切被一刀切断,从此,漂泊感和孤独感彻底缠绕住了他。

迫于当时的形势,他苦于回乡无望,对祖国命运亦忧心忡忡。

1972年1月21日,他积压多年的情感终于倾泻而出。

只用了短短20分钟,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广为流传的诗作。

他说,这种感觉在心中已经酝酿了二十余年。

从邮票,到船票,到坟墓,到海峡,意象不断地延伸,情感不断升华。

他所书写的已经不是一个人的愁思,而是一代,甚至几代游子的共同情愫。

这是一份让每一个普通人都立体可感的乡愁,亦是一份超越时空的乡愁。

从思亲到念家,从小家到祖国,从地理到时间,从历史到文化,其实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直就有着多个维度。

乡愁是母亲呼唤

呼唤

就像小的时候在屋后那一片菜花田里一直玩到天黑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总似乎听见,远远

母亲喊我

吃晚饭的声音 

可以想见晚年

太阳下山,汗已吹冷

五千年深的古屋里

就亮起一盏灯

就传来一声呼叫

比小时候更安慰,动人

远远,喊我回家去

“吃饭喽······”

你的童年记忆里是否也有母亲殷切的呼唤?

“小屋”、“炊烟”、再加上菜花田里奔跑的孩子,呼唤孩子回家的母亲,每一个意象都是那么平凡却又充满了温情。

一个人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母亲的牵挂。

一个人无论自己的年岁如何增长,母亲的呼唤都是心中永不会消散的回响。

诗作的后半段,作者的思绪飘到了遥想中的晚年。

这一部分里,古屋的意象已经升华为祖国母亲。

而祖国母亲也正殷切盼归人。

他坚信,祖国母亲会一直为远方的游子留一盏灯,呼唤孩子早早归去!

乡愁是妻子的惦念

珍珠项链

滚散在回忆的每一个角落

半辈子多珍贵的日子

以为再也拾不回来了

却被那珠宝店的女孩子

用一只蓝磁的盘子

带笑地托来我面前,问道

十八寸的这一条合不合意?

就这样,三十年的岁月成串了

一年还不到一寸,好贵的时光啊

每一粒都含着银灰的晶莹温润而饱满,就像有幸

跟你同享的每一个日子

每一粒,晴天的露珠

每一粒,阴天的雨珠

分手的日子,每一粒

牵挂在心头的念珠

串成有始有终的这一条项链

依依地靠在你心口

全凭这贯穿日月

十八寸长的一线姻缘。

余光中的夫人范我存女士是常州人。他初次见到这位江南表妹时,就感觉她像一朵瘦弱的水仙。

慢慢地,两人看彼此的眼神里多了爱慕的亮光。

爱是藏不住的。从初恋到结为连理,从青年到垂暮,余光中一直称妻子的小名“ *** ”。

她懂他,她是余光中的知己,是他文学上的助手,也是他诗作的第一位读者。

他也懂她,他明白妻子的每一份付出与牺牲,他感念妻子为他摒挡出一片可以让他安心写作的天地。

两人都曾在四川待过将近7年,于是他俩多了一个爱用四川话交流的小默契。两人的日常小摩擦,他们则善用艺术来解决。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

在他们结婚30周年纪念日,余光中特意准备了一串珍珠项链和这首名为《珍珠项链》的诗作。

结婚三十年,每一天都很珍贵。

乡愁是对大陆的思念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余光中写这首诗不过37岁。

当时诗人正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任教,那时的他已经离开大陆十多年。

寂寂寒夜,一种客居异乡的孤独吞噬着他的心。

“失去大陆后,再失去孤岛”,他正遭受着“双重”流离的煎熬。

“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屈原的宣言 ,也是余光中的心声。

一个“坦然”,一个“满足”包含了对祖国的强烈归属感。

诗人喜爱看地图,一个“饕餮”,写尽思念的急切。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光中先生说,“在台湾,我们还分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

乡愁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眷恋

时代在进步,两岸关系一直在变化。

余光中先生笔下的乡愁诗却能穿越时间,引发两岸爱国人民的强烈共鸣,因为它并没有局限于地理和亲情牵绊,它还体现了一份深沉的历史文化认同。

余光中曾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就让给苏家那兄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咏史怀古一直就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大主题。余光中的诗作中就有很多是通过对传统主题的书写来传达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他喜欢李白,喜欢苏轼,喜欢李清照。1980年四五月份就曾经连作三篇关于李白的诗作——《梦李白》、《戏李白》、《念李白》。

这首《戏李白》一开始就借李白的豪气喊出了黄河之水是从他的句中来。

这种夸张与虚构充满了奇绝的张力,这种反套路也是对李白的一种致敬。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他在诗作的后半部分拿出了中国传统文学中另一张闪亮的名片——苏轼。

结局一句“你踞龙门,他领赤壁”,把唐宋文学两座巅峰放到了同一个时空里,点题了一个“戏”字,也颇有关公战秦琼的意趣。

碧潭

十六柄桂桨敲碎青琉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

我的,没带来,我的罗曼史

在河的下游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顶

八点半。吊桥还未醒

暑假刚开始,夏正年轻

大二女生的笑声在水上飞

飞来蜻蜓,飞去蜻蜓

飞来你。如果你栖在我船尾

这小舟该多轻

这双桨该忆起

谁是西施,谁是范蠡

那就划去太湖,划去洞庭

听唐朝的猿啼

划去潺潺的天河

看你濯发,在神话里

就覆舟。也是美丽的交通失事了

你在彼岸织你的锦

我在此岸弄我的笛

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

碧潭是台北近郊的一处名胜。这一首诗虽然没有明写乡愁,却在字里行间里处处都沁润了古诗词的意蕴。

开头一句“十六柄桂桨敲碎青琉璃”便是从苏轼的句中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无疑是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点化而来。

这种“提纯”后的化用让诗作显现出一种又新奇又充满传统意蕴的美感。

后面的“蜻蜓、西施范蠡、牛郎织女”等中国传统意象也进一步把这种美感加深。

余光中先生大学读的是外文系,对于这一点,他说“我不过是从西洋文学中学习,作为一种手段,目的还是把西方“冶金术”拿来,发掘东方的宝藏。”

从这首新古典主义诗作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他笔下的东方宝藏之光。

白玉苦瓜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美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觉,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摊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

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我们为什么要缅怀那些不堪回首的历史?因为牢记历史,警钟长鸣才能敦促我们不断变强。

真正的爱国不仅要爱其荣耀辉煌,还要对曾经的屈辱历史有虔心的体认。

这一首《白玉苦瓜》就写出了祖国历经千琢万磨的千年深韵。

“皮靴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辗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在诗人笔下,有对民族受辱的愤慨,也有对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赞颂。

结尾一句“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历来的坚强民族品格,能够召唤更多的民族认同感。

这里的乡愁,因为加上了沧桑历史的维度而愈发深远。

余光中先生还有另一首直接以乡愁入题的诗歌——《乡愁四韵》。

经罗大佑作曲和演唱,让我们在类似于《诗经》的重章复沓中进一步感受到乡愁的滋味。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一九七四年三月

余光中选择不断用诗句拨动同胞们的中国心,因为对于寻根,他有着一份无悔的坚定。

他认为,无论漂泊何处,心存故国,对得起自己和民族就可以豪语“凡我在处,就是中国!”

2008年时,80岁的诗人再次回到母校南京大学,有学生请余光中先生续写乡愁。他说“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如今,“三通”完全实现,“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已经不是难事,我们坚信,随着祖国不断强大,宝岛台湾必将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清如许。

更多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出自哪首歌(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