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鱼是一种好食材。它是蛋白质的优质来源,脂肪含量不高,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国人比较缺的维生素 D、硒等营养素,在鱼肉中也比较丰富。
中国膳食指南建议:每周吃鱼 280~525 克。即是在一周里,吃上鱼3~4顿鱼,每次2~3两左右。可吃鱼也要懂得识鱼,因为鱼类有有毒和无毒之分。
有毒的鱼类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毒鱼类,二是刺毒鱼类,三是毒腺鱼类。
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毒鱼类。
毒鱼类包括七种鱼类——肉毒鱼类、纯毒鱼类、卵毒鱼类、胆毒鱼类、血毒鱼类、肝毒鱼类和含组胺鱼类。
肉毒鱼类
主要分布在海洋,生活在珊湖岛附近,全世界约有200种,产于我国沿海的也有30种,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和南海诸岛,有时少数见于东海南部及台湾省。肉毒鱼类外表看上去和普通食用鱼一样,且颜色艳丽多彩。有趣的是,它们在某个海域有毒,但到了另外海域却无毒,所以极易被人误食。
肉毒鱼类的毒素称为“雪卡”毒性,不溶于水,而是一种溶脂性物质,对热十分稳定,是一种外因性和积累性的神经毒素。中毒后出现胃肠道和心血管系统症状以及感觉和运动障碍,肌肉疼痛和极度疲劳等现象,随后由于呼吸麻痹而造成死亡。
食用肉毒鱼类中毒后,目前尚无良方可治。分布于我国沿海的肉毒鱼类主要是海鳝科、脂科,鲹科和鲷科等。如海鳝科的黄边裸胸鳝俗称海黄鳝,形状和黄鳝相似,但个体要大得多(全长超过1米),体黄褐色,密布暗褐色斑点,分布于我国台湾省及南海诸岛。
纯毒鱼类
纯毒鱼类是指纯形目中其内脏含有河纯毒类的鱼类,这是有毒鱼类中比较著名的含剧毒的一种类群。以纯形目鲍科各属鱼类。
纯科各属鱼类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生活。故江浙一带叫“河豚”或河纯,山东称艇鱼,河北叫蜡头,福建称街鱼,广东叫乖鱼。河鲀鱼肉鲜美,自古言:“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但处理不当或者贪食太多则会让人一命呜呼。河豚所含有的河鲀毒素为神经毒素,其毒性比氰化钾要高近千倍。在日本,每年都有一些人因误食河鲀毒而死。
引起河纯鱼中毒的有河纯素、河纯酸、河纯卵巢毒素及河纯肝脏毒素等。目前对于这些毒素的理化性质尚不明确,就以河纯卵巢毒素而言,在240℃开始炭化,能溶于水中,不溶于无水乙醇和普通有机溶剂。将其每天曝晒于日光下8小时,经20天后,其毒性不变。用30%的盐腌制一个月的卵巢仍含有毒素,如果把卵巢毒素煮沸2小时后。才能使其毒性失去一半,在120摄氏度加热30分钟,或200℃以上加热10分钟,才能使其毒性消失,河纯肝脏毒素也是这样。
胆毒鱼类
胆毒鱼类,就是指胆汁有毒的鱼类,常见的胆毒鱼类包括草鱼、鲤鱼、鲮鱼、青鱼、鲫鱼、鲢鱼及胖头鱼(花鲢、鳙鱼)。这些鱼类是我们经常食用的主要淡水鱼类,肉味美,产量大。
由于胆毒鱼类的胆汁含有胆汁毒素,吞服鱼胆越多,则中毒症状越严重,甚至死亡,目前对胆汁毒素的毒力、毒量及毒理作用尚不明白,仅知其胆汁毒素能耐热,吞食煮熟鱼胆仍能中毒。
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卵毒鱼类
某些鱼类,如鲤科的裂腹鱼类,光唇鱼属的一些种类在繁殖时,其鱼卵有毒,含有鱼卵毒素,煮食后仍有中毒的可能。
如果成人吃了有毒鱼卵100~200g,很快就会出现中毒症状,最常见的就是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所产的湟鱼(又称青海湖裸鲤),分布于青海湖水系,它是青海湖唯一的捕捞对象。肉味鲜美,一般制成鱼干后外销。在繁殖季节,其卵巢和精巢有毒。如果误食其生殖腺后4~5小时开始腹泻,继之呕吐。腹膜也有毒,新鲜鱼的腹膜如未除净,食者也会发生中毒。
血毒鱼类
某些鱼类的血液(血清)中含有毒素,鱼血中毒大多是通过胃肠道引起的,大量生饮鱼血,有时发生中毒,或人体粘膜受损,接触有毒的鱼血而引起的。我国常见的是鳗鲡、黄鳝之类。
一般来说,这些血毒鱼类的血液有毒。毒素可被加热或胃液所破坏,但生饮其血液会引起中毒,毒素还对粘膜有强烈的 *** 作用。人体粘膜受损或手指受伤,接触有毒血液会引起炎症,化脓,坏疽。同时,由于淋巴系统发炎、浸润,严重的还会引起组织浮肿。
为了防止血毒鱼类中毒,除不吃生鱼和生饮血毒鱼类的血液外,口腔粘膜、眼粘膜和受伤手指不能接触,以免引起炎症。
肝毒鱼类
鱼肝一般无毒,但有少数肝毒鱼类。如兰占马鲛、鲨鱼、红鱼等的新鲜鱼肝,进食过量会引起急性中毒。
因为这些鱼类的肝脏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D和脂肪,除进食后引起维生素过多症外,在肝油中还含有鱼油毒、痉挛素毒和麻痹毒,这些毒素都可以引起中毒。
含组胺鱼类
组胺鱼类中毒是由于食用含有一定数量组胺的某些鱼类而引起的过敏性食物中毒。引起此种过敏性食物中毒的鱼类主要是海产鱼中的青皮红肉鱼。
青皮红肉鱼类引起过敏性食物中毒主要是因为此类鱼含有较高量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 *** 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产生脱羧酶,使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中毒机理是为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导致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组胺是组氨酸的分解产物,一般海鱼中的青皮红肉鱼如鲐巴鱼、竹夹鱼、金枪鱼等鱼体含有较多的组氨酸。当鱼体不新鲜或 *** 时,污染于鱼体的细菌如组胺无色杆菌,特别是摩氏摩根变形杆菌所产生的脱羧酶,就使组氨酸脱羧基形成组胺,一般认为鱼体中组胺超过200mg/100g时,即可引起中毒。
对于易产生组胺的青皮红肉鱼,一是需要注意不要购买腐烂变质的鱼,二是烹饪前应彻底刷洗鱼体,去除鱼头、内脏和血块,然后将鱼切成两半后以冷水浸泡,烹饪时可加入适当的雪里蕻或山楂。可使组胺降低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