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3000字,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800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3000字,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800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3000字,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800字

【 作者 】当年明月

【 书名 】明朝那些事

写在前言

我用心为你输出的我读过的书。

@Jane可梦一起读好书,取精华,共学习,共成长。

童年生活

出生异像: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失火了,赶紧跑来相救。

父亲朱五四,工作由两部分构成,一个豆腐店,但主要还是要靠种地主家的土地讨生活。

朱重八是朱元璋小时候名字,他出生的时候,家里就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地主刘德家放牛。放了十二年,父亲没有钱供他上学读书,朱重八的梦想是有口饭吃,然后好好地活下去。

天灾人祸: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泛滥,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由于朝廷的抢险救灾工作做得十分不到位,导致了老百姓的极度不满。出现了一句流传很广的民间谚语: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朱重八的父亲、大哥、侄子、母亲相继饿死了,此时朱重八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去了倒插门。除了朱重八的二哥,这个家庭已经没有了其他成员。他去找地主刘德,求刘德看在父亲给他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找个地方埋了他爹。遭到拒绝,天下虽大,到处都是土地,却没有一块是属于他们的。为了有饭吃,他决定去当和尚。

和尚生涯

朱重八选择的地方是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从事着类似长工的工作,但他已经很知足了,他能吃饱饭,这就够了。

由于饥荒过于严重,所有的和尚都要出去化缘。由于和尚多,往往对化缘地有界定,哪些地方富点,就指派领导的亲戚去,哪些地方穷,就安排朱重八去。

朱重八被指派的地点是在淮西和河南,这里也是饥荒的主要地带,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了淮西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认识了很多豪杰(实际上也是讨饭者)。他还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明教,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

当朱重八准备离开自己讨饭的淮西,回到皇觉寺时,他仔细地回忆了这个他待了三年的地方,思考了他在这里得到的和失去的,然后收拾自己的包裹踏上了回家的路。

逼上起义之路

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的末日到了。抢险救灾的民工们在疏通河道时,从河道下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背部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几天后,在朱重八讨过饭的地方(今安徽阜阳),韩山童和刘福通起义了。他们的起义与以往起义并没有不同,照例要搞个宗教组织,这次是白莲教。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此时的朱重八仍然在寺庙里撞着钟,但他的生活很快便被打乱了,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官吏们。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然而晚上,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已经知道了他看义军信件的事情,准备去告发他。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路,加入起义中去了。

人生起点

(一)投奔郭子兴。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投奔郭子兴,他是一个很突出的人,不但作战勇敢,而且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而且,他还很讲义气,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上,这一切都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作为郭子兴的亲兵长,朱重八是很称职的。由于他很有天赋,分析问题十分准确,郭子兴渐渐把他当成自己的智囊,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逐渐重要起来。也就是在此时,朱重八将他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

(二)娶老婆。郭子兴为了拉拢他,便把自己的义女许配给了他。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

(三)带兵出征。随着他在军中威望的与日俱增,郭子兴渐渐生出了猜忌心。终于有一天,他把朱元璋关了起来。可正值用人之际,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并势如破竹地攻占了滁州等城池。

独自打拼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郭子兴的老家——定远,他很快攻克了定远,然后在元军回援前撤出。此后,又连续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战四胜,然后,他来到他自己的家乡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到他队伍里找工作的人,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的前途所在,所以他向郭子兴提出了辞职。

朱元璋收编了定远附近的驴牌寨一支三千人的部队。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决定攻击滁州,也就在此时,一个人走进了他的军营。这是一个穿着书生装的中年人,相貌温文尔雅,朱元璋开始时并未在意此人,只是看他字写得好,便让他当了文书。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占据滁州后,朱元璋又迎来了三个重要的人,分别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

郭子兴投靠朱元璋

由于内部哗变,郭子兴居然被人挤出了濠州城。他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去投靠他的女婿朱元璋。朱元璋不但不念旧恶,而且还把统帅的位置让给了他,把自己属下三万精兵的指挥权让给郭子兴。郭子兴带了自己的几万人来,滁州的粮食不够吃了,朱元璋进攻和州,攻下来后就住在那里,将滁州让给了郭子兴。朱元璋虽然把最高指挥权交给了郭子兴,但是属下军士却不买账,他们仍以朱元璋为主,这就导致了军中出现两个统帅的奇怪现象,这对于一个军队来说,可不是件好事。没过多久,郭子兴便得病死掉了。朱元璋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霸业开始

攻破南京:朱元璋的部下冯胜向朱元璋建议,应立即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唯独少了水军,他正急得不行,一个人的到来带给了他解决的方法。此人名叫俞通海,是个沿江打劫的海盗,朱元璋就在他的帮助下,召集了上千条战船先攻采石,再破太平,终于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南京。由于船只太差,朱元璋连续两次攻击南京,都被元军击败。第二年,朱元璋再一次兵分三路进攻南京,用了十天时间攻破了南京,并改名为应天。

朱元璋的邻居们:住在他东边镇江的是元朝军队,而住东南方的是张士诚,东北面的是张明鉴的起义军,南面是元将八思尔不花,西面是徐寿辉。北面的邻居是刘福通,这个是兄弟单位的部队。帮助朱元璋挡住了元朝军队的进攻。对他而言,张士诚和陈友谅这两个邻居才是真正可怕的对手。

张士诚是贩私盐出身的,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在泰州起义。他是私盐贩子,所以他的起义兄弟也大都是干这行的,他不属于以贫苦农民为主的红巾军序列,这就为他和朱元璋的长期矛盾打下了伏笔。朱元璋对他曾有一个精准的评价:器小。他的过于宽大和无主见也使得他无法成为枭雄,而只能做一个豪杰。

陈友谅是渔民出身,是一个真正的枭雄。曾经在县里干过文书,当徐寿辉起义军来到他的家乡后,他参加了徐寿辉的部队。由于他很有文化,外加有计谋,很快得到了徐寿辉和当时的丞相倪文俊的信任。倪文俊一直很相信陈友谅,他不但是陈友谅的领导,还提拔了陈友谅,让他成为了军队中间的高级干部。陈友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心黑手狠,胆大妄为。在陈友谅所学习的东西中,四书五经和经史子集都是不重要的,他掌握的最好的是“杀人灭口”、“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之类的人生哲学,厚黑学应该也是他的专长。倪文俊欣赏的也就是他这一点,但他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陈友谅会把这一招用在自己身上。当倪文俊跑到陈友谅处时,陈友谅仍然友善地接待了他,为他准备了房间和换洗的衣服,陪他谈话。倪文俊顿感自己没有看错人,便把内幕和盘托出,越说越气愤,流下了眼泪。陈友谅平静地看着他。一天之后,汉阳的徐寿辉收到了倪文俊的头颅。陈友谅在杀掉倪文俊后,以所谓匡扶之功成为了徐寿辉帐下的第一重臣,他知人善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更为难得的是,他是一个很有带兵才能的人。他以图谋不轨的名义把赵普胜杀掉,徐寿辉成为真正的光杆司令,至正二十年(1360),徐寿辉在陈友谅的挟持下进攻朱元璋。徐寿辉并不想死,所以他把权力交给了陈友谅,只是希望活下去,但陈友谅还是没有放过徐寿辉。至正二十年(1360)六月十六日,陈友谅在暴风雨中,于五通庙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汉。

龙争虎斗

龙潭打败张军: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大大小小打了上百仗。此时的朱元璋实力远不如张士诚,所以他决定和张士诚谈判,但未谈拢。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

之后,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选择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但朱元璋却力排众议,决定先对付陈友谅。你惦记着打狼,狼也时刻惦记着咬你。

洪都之战: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率领他的军队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朱元璋委派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在此地镇守的,朱文正在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一到洪都就流连忘返,整日饮酒作乐。人们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衡量人的好坏,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是一个坏人,但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朱文正便是其中之一。大致可以排第五。城里可用的兵用来防守实在是捉襟见肘,但他却能调配得井井有条。洪都之战,是一场非常惨烈的战役,双方以命相博,都拼尽了全力。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

打败陈友谅: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求救。朱元璋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历时三十六天的鄱阳湖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朱文正结局: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他论功行赏,由于朱文正是他的侄子,立功最大。所以他先问朱文正有什么要求,要封什么官。朱文正颇有些大将风度,对朱元璋说,咱俩是亲戚啊,你先封别人吧,我对这些没什么兴趣。朱文正只是跟他客气客气的,没有想到朱元璋居然当真了,朱文正不满,一气之下就反了。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只是将他关了起来。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

进攻张士诚:至元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历史上为了将他与张士诚的吴区分开来,称这个政权为西吴,张士诚为东吴。至元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率领他的全部精英,以徐达、常遇春为主帅讨伐张士诚。第二年的九月,张士诚的老巢平江被攻陷。面对着朱元璋的百般劝降,张士诚只回答了一句话:“你并不比我强,我之所以失败,只是上天照顾你,不照顾我而已。”(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朱元璋终于被激怒了,他杀死了张士诚,并把张士诚的尸体挫骨扬灰。 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

北伐开始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派遣堪称明帝国双璧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挥师北伐,这次北伐的目标就是元。朱元璋在出征前对他的士兵和将领们说了一句话:“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顺,匹夫无不报之仇。”

徐达常、遇春一刻不停,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山东。从山东出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之上,大军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内蒙古。由于蒙古的顽强抵抗,双方逐渐形成了僵持的状态,明军也纷纷撤军班师了。在徐达与常遇春出征山东,大破元军时,1368 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继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为明!

朝廷斗争

朱元璋在解决了外部问题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实际上就是老乡会。一是淮西集团,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同时,与淮西集团明争暗斗的则是浙东集团,这个集团的首领就是刘基。

在这场斗争中,淮西集团最终大获全胜。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他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好好在家养老,度此一生。可是在这场斗争中,失败的人是要付出代价的。胡惟庸成为了丞相,他没有放过刘基。洪武八年正月,刘基生病了,朱元璋派胡惟庸探视刘基,胡惟庸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在打垮刘基后,胡惟庸越发猖狂,他贪污 *** ,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洪武六年,胡惟庸挤走了另一个丞相汪广洋,独揽丞相大权,并掌权七年之久。他数年隐忍、一招制敌,酝酿出了胡惟庸案,彻底废止了延续几千年的丞相制度。

执政之事

(一)肃清贪官: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的就是贪污。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他颁布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厉的肃贪法令:贪污60 两以上银子者,立杀!朱元璋是下了大力气肃贪的,但效果并不是太好,应该说,朱元璋的某些政策制定和执行出现了问题,他肃贪手法过于急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特务政治”:其代表机构就是锦衣卫。明初加入锦衣卫的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查和面试,必须保证是良民,无犯罪前科,并经过精心挑选和各种训练,顺利通过这些考验的人才能成为锦衣卫。锦衣卫的主要职责是侦查大臣们的行动,并随时向皇帝报告,他们还掌管着“廷杖”,负责惩处违反皇帝意志的大臣,不受司法机关的管辖,可以自己抓捕犯人,并审判判刑。还有自己的监狱,称为“诏狱”。

这是一群可怕的人,他们重权在握,除皇帝外不受任何人管辖,是皇帝重要的统治工具。

朱允炆、朱棣

(一)少年天子朱允炆:朱元璋在处理好所有内外政务后,将一个固若金汤的大明江山留给了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是一个好人,父亲朱标患重病时,十五岁的朱允炆尽心伺候。朱标去世后,朱允炆将三个年纪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 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叔叔们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其中以燕王朱棣的阴影最大。(二)燕王朱棣:在建文帝登基一个月后,这位年轻的皇帝决定铲除这些笼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开始收拾他的叔叔们。建文帝就要找上门了,这下子不由得朱棣了,要么造反,要么像他的那些兄弟们一样 *** 掉。

(二)朱棣。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在他的行宫内又一次披上了盔甲,召集他的将领们,准备出发,奋力一博!建文四年(1402)元月,朱棣开始了他的最后一次冲击,兵锋直指京城。

战争的胜负往往就决定于那“再坚持一下”的努力。

灵璧之战彻底击溃了南军的主力,至此之后,南军再也没有能够组织起像样的反攻。朱棣的下一个目标是扬州,此时城内的守护者是监察御史王彬,此人本想抵抗,却被属下出卖,扬州不战而降。扬州的失陷沉重的打击了南军的士气,朱棣的靖难之战终于到了最后阶段,他只要再迈出一脚,就能够踏入朝思暮想的京城。

坐在皇城里的朱允炆已经慌乱到了极点,他万万想不到,削藩竟然会搞到自己皇位不保。他六神无主,于是只能向方孝孺讨计策了。朱允炆最大的错误在于他不知道,朱棣起兵靖难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决定了两个人的命运,一个是朱棣自己,另一个就是他,造反的朱棣固然没有回头路,其实他也没有。因为自古以来权力斗争只能有一个获胜者,非此即彼。

这个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朱棣的攻城法就是他的间谍,在城内间谍的帮助下,朱棣的军队攻入了京城,江山易主。

(三)朱允炆失踪之谜。朱允炆烧毁了自己的宫殿,然后不知所终,朱棣入宫后,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既不退位,也不自杀,那就只剩下逃跑了。于是历史上最大的疑团之一诞生了。但事实上,这个疑团并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踪开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时,北军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龙江驿。

(四)罪恶的暴行。朱棣在大殿接见了方孝孺,他希望方孝孺能够为他起草诏书,但朱棣绝不会想到,方孝孺 *** 而来,并不是给他写诏书的,而是拿出了言官的本领,痛斥了朱棣的叛逆行径。被痛骂的朱棣愤怒得丧失了理智:“你不写,不怕我灭你九族吗?!”“诛我十族又如何!”最后,他让人把方孝孺拉了出去。方孝孺的最终结局是:凌迟,灭十族。历史上从来只有九族,那多出来的一族是朱棣为了凑数,在屠杀的目录中加入了方孝孺的朋友和学生。

可梦笔记

关于《明朝那些事》第一册《洪武大帝》这本书的笔记就分享完毕,“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一个草根皇帝,他的一生太辛苦了,因为不努力向前他就会跌下去,他做了太多事情,甚至把儿孙的事情都做了。然而他死后却还是发生了他害怕的事情,权位的争夺,很多后代穷困潦倒,历史的车轮从来都不会按着一个人所想而进行。所以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江山/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只有思想才可以永远流传。

为什么那么多富豪不为儿孙留财产,或者很少的一部分。而穷人却把自己省吃俭用的工资给孩子讨媳妇生孩子,因为致富的底层逻辑、思维很重要。当然对于金钱多和少衡量的标准也不同,富人钱是太多,他们说的一小部分财产足够让子女不为生计发愁。所以对于富豪、成功人士谈的爱、慈善我们听听就好。就像小时候外婆给我讲的:你愿意做一个给钱给别人的人还是做一个要别人钱的,很明显,我愿意做一个给别人钱的人,因为这证明我比他有钱。我相信一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要因为你的富有就瞧不起穷人,要知道饱汉不知饿汉饥,多少农村实实在在的存在娶不到媳妇、多少姑娘一不小心就成了剩女,甚至连令人艳羡的机关 *** 单位,单身高龄女青年都不少,有人说是优秀而剩下,是么?这不过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一种无奈或者说缺乏爱人的能力罢了,因为这个世上没有人不想有一个伴,但是多少人多少种无奈。在这个人人都努力拼搏想挤进优秀圈子的时代,但却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幸福的做一个普通人,你羡慕富人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却看不见人家背后、创业初期拼命的付出,他说不定还羡慕你睡觉睡到自然醒,没事八卦聊天还麻将坝坝舞。

虽然我不是富豪,但我真的挺羡慕这些喜欢八卦聊天还麻将坝坝舞的人,他们能在这些事中体会到精神的快乐,因为我实在感受不到这种快乐。但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小爱好,就像我们喜欢文字、喜欢帅哥、喜欢旅行、喜欢音乐。。。喜欢孩子,喜欢把自己读到的有用的知识分享给同频可爱的你。

更多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3000字,明朝那些事儿洪武大帝读后感800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