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为《微课堂》专栏第124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小编导读
根据原武威市凉州区卫生局局长郭开同主任医师主编《凉州中医史话》中收集到凉州历史遗留及后世相传的有关武威汉代医简的故事传奇,上周四晚先讲了“武威汉代医简传奇故事”,不知大家听了有何感触?今天继续再讲几则相关传奇故事,希望大家继续收听。其意图还是作为文学创作者、戏曲创作者今后编辑有关武威汉代医简的小说、剧本、电视剧的素材参考,因为武威汉代医学的研究在这方面是落队了的,期盼我们的群友、听众中有文学底蕴和文学爱好者能承担起这个重任!
【四、趣话武威丸】
在《神仙感遇传》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东汉时,武威太守刘子南(刘子南者,乃汉冠军将军,武威太守也)从道士尹公受务成子萤火丸,凡辟疾病、疫气、百鬼、虎狼、蛇虺(hui)、蜂虿(chai)(虺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毒蛇,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出自南朝时期著作《述异记》。虿,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chài,是蛇、蝎类的毒虫的古称。如:虿盆(古代酷刑。将作弊官人跣剥干净,送下坑中,喂毒蛇)、虿尾(蝎类毒虫的尾) 。蛊虿之谗,比喻恶人的谗言。蛊是一种人工施以特殊方法,长年累月精心培养而成的神秘物体,可以大可以小,一般为动物,动物类的一般两只为一对,但也有极少类为植物。施种的方法可以直接施种也可以间接施种。与湘西赶尸术、中国南洋降头术并称为东南亚三大巫术)及五兵白刃绒盗凶害,用雄黄1两,萤火、鬼箭、蒺藜各1两,铁椎柄烧令焦黑,锻灶中灭.羝羊角各1.5分,刘子南合而配之,研如粉面,以鸡子黄并丹雄鸡冠血,丸如杏仁大者,以三角绛囊盛5丸,常带左臂,以军系腰中,居家悬户上,辟盗贼诸毒。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于武威邑界遇虏大战败绩,士卒略尽,子南被围,矢下如雨,未至子南马数尺,矢辄坠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子南以教其子及兄弟为军者,皆未尝被伤害。得其验传世之宝。汉末青牛道士封君达得之,以传安定皇甫隆,授魏武帝,及稍传于人间。一名“冠军丸”,亦名“武威丸”。今载在《千金方》中(是否为武威汉代医简“治千金膏药方”,待考)。刘子南,佩带“武威丸”使矢石不得近身,这显然有些离奇古怪。但这个处方从东汉末年传到唐朝,历经五、六百年未遗,还保存的完整无差,足以说明此方是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的。同时从“武威丸”的创制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武威的医药成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水平。
(本文由副主任中医师邵袭德根据清张澍著《凉州府志备考》整理)
【五、 蔡嘉善轶闻趣事三则】
相传明朝末年凉州名医蔡嘉善治病多效,人称其神。现将民间流传的有关他在行医活动中的趣事三则整理如下:
巧诊脉璋瓦俱弄
据传当时金城郡卫督有一女,染疾呕恶,饮食偏嗜,懒言嗜卧,小腹渐鼓,百医不效。卫督早就知道凉州卫医官蔡嘉善医术精湛。于是差使来凉邀迎嘉善为女儿诊治,嘉善应邀至金城,卫督恭迎亲奉于客舍。一日嘉善入府视疾,至室,只见从床帷中伸出一双美腕来,嘉善不解其是妻是妾,即定神平息,仔细地切起脉来,三部九侯聚精会神地切了又切,反复思索。诊得寸部动甚,往来流利如盘中走珠。关部和缓脉象从容不迫。尺部应指,脉象鼓动有力。据此脉理推论,心中顿悟;定属身孕之征无误了,诊毕,即拱手作揖向卫督连连道:“与大人恭喜,恭喜。”卫督突然失色,忙问道:“弄璋乎?弄瓦乎?(是男孩,还是女孩的意思)”嘉善道。璋瓦俱耳(是龙凤胎的意思)。于是卫督使人陪善至客舍歇息,自己却在府中坐立不安,心中暗思,若是女儿真的与人有所私通,既败坏门庭,又损伤府雅,是大不体面的丑事,定会落得世人耻笑。倒不如剖腹验胎看个究竟,再作计较。倘若蔡嘉善诊得准确则便罢了,若不准可割他的头来示众,以便挽回声誉。于是命差役解女儿至后花园中剖腹验视。此时,一位好心肠的内侍将情况急报嘉善,嘉善闻言,吓的魂不附体,浑身哆嗦起来,一时没有了主意。只是道:“悔不该!悔不该!”既自信自己诊断无误,但伤了三条人命,天理不容。又疑倘若有讹,恐将这把老骨头抛在狗娃山上,落得个异乡冤鬼。怎么办?悔不该当初!做个糊涂医生胡诌几句应付一下,倒惹不下这个大祸的好。想来想去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年迈的蔡嘉善便悄悄的出了舍门,向西走了。他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乞食民间,经过十多天的艰辛跋涉才回到凉州。
话说金城卫督剖开女儿腹一看,果真是个双胞胎,怀着一男一女。心中暗自佩服,凉州名医蔡嘉善果真名不虚传。可是三条人命断送了,既烦恼又悔恨、心中很不平静,久不成寐。事到如今.再悔恨也无济于事了。思忖再三,还是应该设置酒席与蔡嘉善饯行,数日后设置酒筵,卫督亲临客舍拜谒,可是蔡嘉善早逃之夭夭了。嘉善因此事受了惊恐,加之一路风霜露宿,回到家中就卧病不起了。由于惊吓气乱大便失禁,也总因年老气衰,不多日就呜呼哀哉了。
金城卫督得知蔡嘉善已死,既悔恨,又悲伤,恨的是女儿不顾体面,悔的是自己不该轻举妄动,误伤了骨肉三条命;悲的是惊吓了蔡嘉善,使名医丧身。他只好挥书“世代名医”金字大匾一块,差人送来凉州,高悬于蔡嘉善庭堂,以示流芳怀念。
施银针死者复苏
据说有一年夏天,蔡嘉善应乡下人邀请,骑着毛驴出了西城门为人看病,行走不远,前面一伙人抬着一副棺材疾步走来,一个披麻戴孝的小伙子扛着“仙鹤引魂幡”哭着走在前面。嘉善忙下驴背,退让路边,凑巧,几滴殷红的鲜血从棺底缝里淌了出来,嘉善一见心中诧异,忙问那小伙子道:“棺内是什么人?”
小伙子道:“是我贱内。”
“患的什么病?”
“横生难产,流血过多而死。”
“何时死的?”
“晨鸡鸣时。”
“为何速埋?”
“天热怕腐。”
嘉善喝道:“且住!揭开棺盖让我看看。”小伙子急忙揭起棺盖,只见嘉善轻手悬腕按了死者的脉,又用手掌扣在死者的气孔上探了探,连声说道:“有救,有救!我有办法。”
霎时大伙都呆住了。嘉善则从容不迫地从衣袋里掏出银针在死者“百会”、“人中”、“合谷”、“三阴交”穴位上扎了针,施了手法,不一会那死女人的喉咙里有了声息。说也奇,那妇人居然从昏死中醒了、睁开双眼东张西望.顿时大家悲喜莫措。嘉善一个一个地拔了针,催说道:“快抬回家去,保她母子平安。”那妇人回到家里,果然顺利地生了一个男孩。事后全家高兴极了,计议着厚厚酬谢神医的事。有的说送几贯铜钱去谢,有的说提两只母鸡去酬。久闻嘉善言:“为医不贪财,贪财不为医”,于是那小伙子请了一位高儒,书了块大匾,上写着“扁鹊复生”四个金光耀眼的大字送来高悬于嘉善庭堂,叩头说道:“感谢神医起死回生之大恩,”嘉善笑道:“非也,非也!医非神仙,焉能起死回生,她自当生耳,我不过使之起也。何言其神?“人生血鲜,人死血暗,那日。见棺血殷红,故知未死。开棺按脉虽隐而有形。扣鼻察息虽微而尚存,方知有效。运其针、动其神、燮(xie读xie,四声,意思是谐和,调和.)理阴阳,阴阳和,气血通,神回则苏。补合谷,泻阴交,转逆为顺,故顺生也。此医道常理,神何由来?
戏神医立判生死
一天晚饭后,蔡嘉善在街上散步,步经一家店铺门前。被两个小伙计看见了。一个名叫蛋娃,一个名叫壮娃.俩人正在吃饭,蛋娃对壮娃道:“咱俩跟蔡医官开个玩笑,就说咱俩有病。让他诊治,看他神不神。”说着他狼吞虎咽地把个大馍头填进了肚子.一抹嘴,转身从柜台上端一跃跳到门外,高声道:“蔡医官且住。这里有病人。”嘉善一听病人二字,马上转身来到店铺。蛋娃道:“我俩有病,烦劳医官诊治。”嘉善诊过壮娃的脉摇摇头笑了笑。又诊蛋娃的脉,只见蔡医官聚精会神地按了又按,表情异常的仔细审视着蛋娃的神色,诊毕道:“娃子,你脉象有乖,似有大病内伏,邪在肠胃,要赶快医治,不可儿戏。”说着开了方子交给蛋娃.出店门走了。俩小子以为得意编过了医官,捧着肚子笑的跌倒爬起合不住嘴。不料到掌灯时分,蛋娃突然腹疼大作,满炕打滚,额汗直流。紧治慢治,折腾了一阵子就气绝身亡了。事后有人请问蔡医官,他感叹地说:“食无求饱,贵在能节,若贪生务饱,淤塞难消,徒积暗伤,以召疾患。”又说:“饭后肠满,活动不可剧烈.剧则肠不堪其苦,必致伤裂。蛋娃即属此例,年轻恃(shi)强好胜,不药而死,若此不惜其命,应引以为戒啊!”
赞曰:
隔帏巧诊璋瓦弄,招来祸端丧苍身。
揭棺验血死复苏,世代名医人称颂。
店铺两娃姑作戏,妙手指下判死生。
轶事已遭三百载,今日写来趣犹新。
(本故事由副主任中医师邵袭德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古代名医医官蔡嘉善】
蔡嘉善,字建阳(生卒年不详),凉州人。明代名医,“他精通方脉,详辩阴阳,曾从戎恢复扒沙(古地名,现古浪县大靖镇),后题请授凉州卫医官”。《甘肃新通志》记载,蔡氏“世传医业,纯以济世为心,活人甚众。殁后,人立祠于三皇庙侧以祀之。”蔡嘉善医术高明,在民间传下无数佳话。
一次,两患者都患头痛发热,一同去请蔡氏诊治。蔡氏经过仔细地望色、诊脉,开出两个不同的处方,交给病人取药回家煎服。两位病人一看处方,给一个开的是泻药,而给另一个开的是解表发散药。他们想:我俩患的是同一症状,为什么开的药方却不同呢,是不是弄错了?于是,他们向蔡氏请教。
蔡氏指着一位瘦子解释道:你的病是由于饮食过多引起的,病在内部,应当服泻药,将积滞泻去,病就会好;而对胖子解释,你的病是受凉感冒引起的,病在外部,应当吃解表药,风寒之邪随汗而去,头痛也就好了。两人听了十分信服,便回家将药熬好服下,果然很快都痊愈了,其医术之精湛,可见一斑。
其子蔡芩,明末清初名医,袭职医官,其善太素脉,定人生死穷通毫无差谬,人称其神。蔡元勋(生年不详)即蔡芩之子,清代名医,凉州卫医官,尤精伤寒,药不三投,沉疴定起。活人甚多,河右知名。 蔡氏三世行医,为人治病,颇多贡献,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数百年来,民间还流传着称赞他的佳话,铭记着他的功德。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稿:宋利强 鲁海花
编辑:张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