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智谷趋势(ID:zgtrend) | 王战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100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国的大片土地和重要矿产被欧洲其他国家抢走了。
7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德国顶级的工业和工程师被美国和苏联瓜分了。
今年,俄乌战争还没有完结,德国企业就因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和通货膨胀,只能把产能迁出去,中美躺赢,法国也间接受益。
就在刚刚,宝马集团宣布要在美国投资17亿美元(123亿人民币)生产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
“宝马的老乡”大众集团出手更阔绰,五年内要在美国狂砸71亿美元(约514亿人民币)。
“德国化工龙头”巴斯夫比大众更狠,四年内要在北美投资250亿美元(约1811亿人民币)。
这还不算完,但凡是我们叫得上号的德国企业,如奔驰、博世、西门子、拜耳、蔡司,都加大了在美国的投资布局。
美国为什么能割到德国的“韭菜”?
因为德国企业看上了美国廉价的能源、辽阔的消费市场和诱人的招商政策。
招商方面,美国各级 *** 都非常卖力,迫切想要重振制造业。不过他们的招数很俗气,都是我们玩剩下的,“低价卖地”、“财政补贴”、“退税免税”、“七通一平”、“交钥匙工程”……
市场方面,就不用多解释了,美国有三亿多人口,又没有储蓄习惯,消费能力杠杠的。以新能源为例,美国的电动车需求量正在飞速上涨,对德国车企来说是发大财的好机会。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本土制造业占比又不高,能源供过于求,价格维持在超低水平。而德国的能源价格涨了十倍有余,先是新能源发电锐减,后是北溪管道被炸,最近又出现油管泄露事件,倒霉事一桩接一桩……
等等,美国的这三大优势,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不也有吗?
问题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得好好捋一捋。
历史上的产业转移,大多是由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输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厂、食品厂、家具厂。
不管是六七十年代的“欧美→亚洲四小龙”,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欧美日→中国”,或者说最近十年的“中日韩→东南亚”,都逃不出这个规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的落后产能早就搬空了,还留在本土的都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
这次德国向外迁徙的企业,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维生素、三聚氰胺、新戊二醇等有机化工,二是蓄电池、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等电气设备,三是阀门轴承、发动机、机床等机械设备,四是汽车及其零部件。
显然,这些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卓越的人才团队和丰厚的技术积淀。连高铁和高速公路都修不好的印度和东南亚,根本接不住德国的先进产能。
真正能与美国平分德国产能的,只有中国。中国有全球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庞大的工程师团队、最诱人的招商政策,还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非常发达的资本市场……
事实上,德国企业已经在中国开启了“撒币”模式。巴斯夫要投100亿欧元,奥迪要投26亿欧元,大众要投24亿欧元,宝马要投100亿人民币,默克要投10亿元,采埃孚要投4.2亿人民币,蔡司要投1.8亿人民币……
不出我所料,这些新项目都集中分布在中国沿海地区。而在诸多东部城市中,德国人最喜欢的还是上海。
除了硬实力超强以外,还跟上海的城市气质有关。早在民国时期,十里洋场的上海就被欧洲人誉为“东方巴黎”。
而就在德国巨头忙着到中国和美国考察时,法国人却在偷偷地盘算如何搭顺风车。
我们都知道,法国是欧洲的“千年老二”,各行各业都被德国压了一头。一百多年来,法国人用尽了各种手段来限制德国发展,但德国经济却越挫越勇,牢牢地占据着硬核工业的C位。
现在,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德国的电力和工业动力基本都靠天然气,而天然气对俄罗斯的依赖度高达60%。
刚好德国又是反俄先锋,宁愿冻死也不要俄气,所以德国工业的能源缺口大到令人窒息,没有个三五年根本填不平。可以预见,德国企业的迁移大潮只是刚刚拉开序幕。
法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电力来源以核反应堆为主、天然气为辅,天然气对俄罗斯的依赖度只有17%。法国人又奉行实用主义,至今还保留了四条接收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渠道。
另外,法国总统还在重启之前被停用的核反应堆。重启工作大概明年上半年就能搞定,到时候法国的能源供应就不成问题了。
这就出现了时间差,大部分法国企业不用外迁,只要苟几个月就好,到时候就能吃到德国企业留下的市场空白。
默克尔绝对想不到,她用16年打造的“工业4.0”果实居然不到一年就崩了,白白便宜了其他人。最可气的是,“隔壁老王”还想偷偷插一脚。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位不牵狗绳的男人引起的。
参考资料:
1、《107亿元,道达尔能源收购美国第五大可再生能源公司》,界面新闻,2022.05.27
2、《专访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张新胜:希望未来壳牌在华规模成倍增长》,中国经济周刊,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