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fabe销售话术案例(保险fabe销售话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fabe销售话术案例(保险fabe销售话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fabe销售话术案例(保险fabe销售话术)

“虽然产品说明书上写的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但实际上收益率是固定的”,“我们的产品,过往都能达到预期收益,这一款一定也可以达到”,不知道你在购买银行理财时,理财经理是否有过这样的销售话术?

嘴上说得好听,事实上,最近不少买入银行理财的投资人“亏惨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理财销售环节的“骚操作”,帮大家避坑。

01 购买银行理财的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就是银行的“生蛋机器”,银行从中收取管理费、中间费等,理财是银行的收入来源,也是理财经理的收入来源,因此在推销理财上,理财经理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为了让你买,个别理财经理的推销行为,就会涉嫌违规。

第一,风险提示不到位。

风险与收益是对等的,投资人不应该买入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不匹配的产品。但是部分理财经理不管这么多,他们只追求销售业绩,所以他们有时会把中高风险的产品推销给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典型案例就是让退休老人买入R3以上风险等级的产品。

网上有这样的案例,某款产品是一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定制的理财产品,起购金额为100万元起,预期收益率为5%,风险级别为中等风险。老王60岁已经退休,理财经理却向其推荐购买此款产品。

如果市场稳定,那还好说,如果遇到近期理财大面积破净的情况,老王的“退休金”天天亏钱,他还能睡得好吗?

第二,违规口头承诺收益。

资管新规之后,保本型理财产品退出市场。但是个别理财经理,为了理财产品好卖,口头和投资人承诺收益。

“产品虽然合同里是不写明保本的,但是这个收益率是固定的,都能达到预期收益。”“目前这款产品没有亏损的先例”,面对客户对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提问,很多理财经理都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话术技巧,目的就是“卖理财”。

这类口头承诺显然是不作数的,一旦出现类似最近的下跌,银行不会承担责任。

第三,银行飞单-------最严重的情况

除上面行为之外,我们还经常听说的“飞单”事件,就是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顾客出售非银行自营的,而是第三方机构,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的风险要比银行自营的大得多。而且一旦出问题,银行往往会认为这是员工的个人行为,不承担相关责任,投资人也只能欲哭无泪。

02 购买银行理财,这3件事一定要注意!

第一,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

口头承诺都没用,白纸黑字落实到合同中的东西,才能作数。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仔细查看合同条款等信息,充分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要素,重点关注产品期限、 投资方向或挂钩标的、流动性、预期收益率、产品风险等。对了,还要特别注意理财产品系银行自营,还是代销。

第二,做好销售录音录像。

正规银行网点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同步录音录像,客观地记录销售人员对产品的营销推介、风险承受能力调查、产品适合度评估、风险揭示、产品收费信息和关键信息提示等等信息,投资人务必在正规场合购买理财产品。

第三,购买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理财。

购买理财不能单看收益,还得看风险。总体而言,银行理财基本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包括:谨慎型产品(R1)、稳健型产品(R2)、平衡型产品(R3)、进取型产品(R4)、激进型产品(R5),R3以上的产品,就要做好亏损的心理准备。

你还有遭遇其他银行理财环节的“陷阱”吗?欢迎留言,提醒大家。

更多fabe销售话术案例(保险fabe销售话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