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原创 陈国荣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比起之前介绍过的意大利名琴,钢琴录音的唱片似乎更复杂,也更简单。复杂是因为有名的钢琴制造商太多了,每家都说自己很有特色,他们也都各自赞助了一些音乐家来提高声望,所以难以分出高下。另外钢琴的录音相对有较高难度,基本都是妥协,所以同样的一部钢琴在不同空间、不同演奏者,甚至不同的乐曲都会产生音色差异,也就是钢琴声音不是只有一种标准。
至于简单的部分,是因为全世界超过90%以上的古典音乐录音,全部由斯坦威一家公司承包了,其他钢琴出现在唱片中的机会确实不多。另外流行音乐中几乎已经不用真的三角钢琴录音了,数字钢琴发展迅速,只要有钱,斯坦威D型、贝森朵夫290等各种音色库应有尽有,不需要租用大录音棚也不用调音师伺候,家里编曲时直接混用,多方便啊!
以斯坦威音色库来说就有很多种,The Grand2和Ivory中的斯坦威音质很出众,但木头味太多导致斯坦威声音中那种华丽的高音与帝王气质削弱了不少。把斯坦威声音做的比较好的还有EW的Steinway B、NI的Steinway(目前比较真实的)、PMI的Old Lady(真实和好听结合的典范)、Galaxy 5·1(高音很好但总体不太真实)、NORD的斯Steinway B等。透过先进的采样技术,这些音色库的声音效果普通人已经难以分辨,发烧友人手一张的蔡琴《机遇》,里面钢琴有几个人听出来是假的?
除了斯坦威,这些音色库简直无所不能,以Pianoteq 音色库为例,扩充软件还提供诸如ANT· Petrof 275、Bluthner Model One、C· Bechstein D282 、Grotrian Concert Royal、Steingraeber 272…等多部大三角钢琴,以及羽管键琴、多部欧洲古董钢琴的音色资料,加起来容量高达TB级。所以要评断钢琴的声音效果,请以古典音乐录音为准,流行音乐陷阱太多。
笔者整理这篇文字的意思是希望发烧友明白,也别只拿自家音响系统发出的钢琴声音做标准,然后随意评断别人的音响表现,记住:钢琴的声音绝对不是只有一种模样!事实上世界上也没有声音完全相同的钢琴,钢琴由大量天然材料制成,没有完全一样的木头,完全一样的羊毛毡,自然也不会有完全一样的琴。
同样型号但不同时期的琴,用料也会不一样,很多所谓新技术只不过都是“用更差的用料接近当年的效果”而已(比如塑胶按键取代象牙按键)。立式钢琴有8000个零件,三角钢琴有1·2万个,每个琴键后面都连接几十个复杂的小零件,把手指的力量传递给琴弦。想要把88个键调整成过渡均匀、尽量一致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台琴各88个琴键要做到完全一致更有难度。
我们谈到小提琴,一定会对史特拉底瓦里、瓜奈里、阿玛蒂等名琴致以最高敬意,但对钢琴或许该更务实一些,钢琴的质量有时和价格没有直接关系,就像故障率最低的车是丰田,而不是宾利或AMG。中国的钢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珠江、长江等钢琴厂数万元的低档立式琴,或者超过十万的三角琴,几乎可以做到个体几乎没有差异,依然稳定耐用。而一些德国手工琴,既然号称是手工,还真是一台一个样。
制作钢琴说起来没有太多秘密,依靠的仅是专业技术、认真的态度与质量坚持而已。钢琴的发声方式简单易懂,演奏者通过按键连接击槌打击琴弦,每一根琴弦都以自己的方式振动,再将振动传递给敏感的音响板并 *** 音响板随之发生振摆。振动的形式多样且不断变化,声波到达人的耳朵就变得活灵活现,好的钢琴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如同是演奏者创的对话伙伴,透过其自然的乐音表达意境。
钢琴外壳均以贴面板、实木材料、胶合板及再生木材作为原材料,好的材料可以保持300年使用而经久不衰,除了黑漆钢琴以外,使用珍贵木材来装饰也有相当长的传统。如果制造钢琴有什么技巧,发音体的构造是首要关键,铸铁骨承担琴弦的最主要张力(超过18000公斤)并且构成了整个发音体的脊梁;背柱和琴框作为构成具有张力的拱形音响板的基础;考究的音响板木材均出自欧洲专门的种植基地,山毛榉、云杉和枫树是最主要木材种类。
结构上,琴桥将琴弦(音源)与音响板(钢琴的灵魂)相连接,而琴键系统如同钢琴的入口,构成琴键的复杂杠杆系统被称为击弦机。钢琴家在演奏时传递给琴键的能量大小决定了弦槌运动的速度,来自琴键的能量加上击槌本身所具有的能量以脉冲式撞击琴弦,这样琴弦开始振动。但只有整个击弦机装置上的木材、毛毡、皮革、金属材料、弹簧以及重量等因素完全匹配协调,才能够创造出丰富且自然的钢琴乐音。
德国钢琴之所以久享盛誉,是因为他们严谨地维持传统,例如位于路德维希堡的联邦乐器制造专业学校就专门培养制琴与整音人才,这是我们所欠缺的。钢琴制作完成后必须经过整音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钢琴的音色表现,国内钢琴厂的一些整音师傅,却连弹钢琴都不会,我们还能有什么要求呢?由于钢琴的琴弦维持在20吨的极大张力下,所以任何钢琴,即使是闲置不用的,琴弦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伸展而走音。
整音通常包含几个步骤,首先是针对键盘和打击系统的微调,调整琴键触感及琴键高度等。接着是利用一个被称为调音锤的工具,一一重新拴紧被称为调律钉的金属钉,让每个琴键有正确音高。最后是包含平衡音量、音调、及钢琴整体音色的调整,并利用“戳针”工具以戳刺的方式调整打击槌毛毡硬度。
在现有条件下,大概不会有人使用中国产的钢琴来录音,即使用日本雅马哈与河合都不多。除了钢琴本身的质量外,我们也必须承认但有些国外钢琴品牌财大气粗,直接赞助每个参加国际音乐比赛获奖的新人,从源头就掌握音乐资源,日后他们的巡演、录音都必须指定用琴。大家应该知道笔者说的正是斯坦威,据统计目前斯坦威钢琴在音乐会上的使用率高达97%,各大音乐院校、乐团及音乐厅都以拥有斯坦威钢琴而自豪。
自1872年开始,斯坦威便开始寻找一流艺术家通过其神奇双手演绎斯坦威钢琴,著名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成为第一位代言人,郎朗则是目前当红的斯坦威偶像。2002年在斯坦威公司150周年庆典上,郎朗获得了该公司颁发的首枚艺术金牌,然后在2007年,斯坦威推出一款朗朗钢琴(LangLang Piano),他是斯坦威150年历史上第一个为产品命名的钢琴家。
通常都认为斯坦威有一种雍容华贵,极具帝王气质的声音。它的低音雄浑有力,中音温暖而宽厚,高音明亮而华丽,中音部分尤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美国产和德国汉堡生产的斯坦威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的音质明亮一些,后者则圆润些。纽约厂的槌头自己生产尺寸偏小偏软,在没调音之前音色较闷;汉堡产的槌头采用德国雷诺产品,尺寸偏大偏硬,整体音色偏亮。笔者认为斯坦威的亮丽高音与独家的Duplex技术有关,以前当手指离开按键的时候,制音器将完全抑制住琴弦的震动,加入Duplex结构高音部分(F6以上)将不受制音器影响,一直处于自然振动和共鸣的阶段,从而使得高音成分有所增强。
与竞争对手贝森朵夫相比,贝森朵夫的低音至中音部分声音丰满,高音部音色甜美而绝不带金属声,但没有那么面面俱到。从唱片中仔细比较二种琴声的不同,感觉正是贝森朵夫的高音更圆润软质,而斯坦威明亮些,在发烧录音中可能贝森朵夫的声音更讨好人!一味强调汹涌澎湃的音乐作品,当然还是斯坦威的火力更强,表现更全面。
接下来看看其他出现在音乐或唱片中的钢琴。首先是以290帝王型钢琴著称的贝森朵夫(Bosendorfer)。来自维也纳的贝森朵夫1828年由Lgnaz Bosendorfer创立,1850年贝森朵夫获得了“维也纳之音”的称号,国王费迪南一世还指定为“皇家钢琴制造商”。虽然荣耀加身,但在上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恐慌而停工,1944年工厂又在二战中被炸,60年代初甚至濒临破产。
2002年公司被奥地利Bawag P·S·K·银行购得,贝森朵夫又回到了奥地利人手中,但2007年又卖给了日本的雅马哈公司。以前贝森朵夫只生产三角琴,但现在也生产普通立式钢琴,由于一直坚持手工方式制琴,大三角琴制作时间超过两年,每年产量不超过500台钢琴。最有名的帝王290钢琴,原为意大利钢琴家布梭尼专门定做的,他要写一首管风琴乐曲,但最低音超出了标准钢琴键盘的范围,布梭尼对新的钢琴非常满意,贝森朵夫决定把97键的钢琴量产化并命名为290。
因为低音区附加了9个按键,提升了钢琴低音共振效果,音域横跨8个8度。另外贝森朵夫还有一架琴身每个金属件都由黄金制造的“皇者”,原是1869年奥地利约瑟夫皇帝为庆贺与日本邦交送给日本天皇的国礼,原作早已毁于战火,后来贝森朵成功复制完成。
斯坦威相信乐器也是有生命的,钢琴上的每材料都经过非常细致的选择,原先白键要用象牙,黑键用产于非洲的乌木,但后来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改用塑胶键。象牙键的优点在于可以吸汗,塑胶键则耐磨、不变色、寿命长。琴身使用的木材需要自然干燥三年,然后再电子干燥40-50天,最后的利用率不到40%。由于木头部件直接影响音色,斯坦威在厂房中模拟各种气候以使其适应,销售到中国的都经过特殊处理。
以贝森朵夫钢琴所做的录音尚且易寻,香港天乐唱片向美国Delos上片购买版权重新发行的《动态琴皇》,PMG出的Naum Starkman弹奏肖邦,Decca唱片Velentina Lisitsa弹奏李斯特,Auvidis唱片录制的莫扎特与舒伯特作品等都很不错。贝森朵夫最好的录音之一,可能是Phlilps出版,钢琴家布伦德尔2001年在萨尔茨堡演出录音的CD(共4张),这是布伦德尔七十岁生日例物,也是他在萨尔茨堡首演的40周年纪念,曲目包舒伯特的奏鸣曲与莫扎特协奏曲等。
另一个钢琴界的明星是意大利法吉奥里(Fazioli),1978年由钢琴家Paolo Fazioli创立。Fazioli的第一款钢琴样品在德国法兰克福展出,德国人似乎对意大利商品颇有微词,它的形象也不敌德国钢琴品牌。1983年,法吉奥里在靠近斯洛维尼亚的边界小镇Monfalcone市政歌剧院免费摆放了一台三角钢琴,所有在市政歌剧院演奏的钢琴家都有机会弹奏法吉奥里钢琴,这种方式使得许多钢琴家有机会尝试,尔后这成为法吉奥里最重要的宣传方式。
很多人都说法吉奥里钢琴的声音具有地中海的浪漫气息,高音清脆而明亮,特别令人难忘的是琴声的流畅性,就像大海的波浪衔接非常柔顺自然,很适合现在的轻音乐、爵士和跨界音乐演出。用法吉奥里演奏一些抒情小品、室内乐应该都不错,但大块头的德奥音乐可能不大适合,即使是舒曼等人作品可能也少了点隽永的高贵味道。法吉奥里琴也有自己独门绝活,它有四个脚踏板,最左边的位置比其他钢琴多了一个叫“柔音”的踏板,脚踩时整个键盘会降低一半的高度,琴键触击到底部的距离跟着减少一半,力度受到限制,发出的声音因此柔顺了不少。
法吉奥里的音乐会演奏琴F308,号称是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的钢琴,总长308公分(10 英寸)这是Fazioli的独有尺寸),由于增加了低音区琴弦的长度,音色更丰厚,穿透力更强,加上柔音踏板后方便演奏出滑奏、极弱音、乐段和连音等特殊技巧。法吉奥里工厂在 *** 东北60公里处,年产量约140台钢琴,由于声音较具年轻特质,法吉奥里得到了不少新世代钢琴大师的鼎力推荐,被誉为是数码录音的最佳用琴。法吉奥里曾为文莱的苏丹打造一台特殊的F308钢琴,名为“文莱”的钢琴摆放在富丽堂皇的宫殿,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豪华气派氛围,全球仅有3架,据说声音的下潜更深,延伸更广。
德国钢琴厂真是不少,如1853年由Julius Blüthner在莱比锡创立的博兰斯勒(Blüthner),因声音温暖浪漫和专利共鸣弦技术而闻名。它曾经是欧洲最大的钢琴厂,与Bechstein和Bosendorfer并称为欧洲钢琴“3 B”。博兰斯勒是德国现存的唯一的由创始人家族管理的国际顶级品牌,多年来被多国皇室收藏,所以博兰斯勒特别定制系列钢琴均以“路易14”、“尼古拉斯二世”、“德皇凯撒”、“总统”、“大使”等命名。这些型号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经过创新改进,但只接受预定并且 *** 供应,除了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显赫的社会地位也必不可少。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曾说,在我去美国的路上,我只选择带走我的妻子,还有我珍藏的Blüthner钢琴,可见其Blüthner堪称目前最具创意的钢琴,除了颠覆传统的外观设计,结构也有不同,顶级型号的高音琴弦为四根弦一组,使它能发出比三根琴弦一组的钢琴更丰富色彩的高音(1878年发明)。早期博兰斯勒的击弦机结构采用维也纳式,1920年之后才改为和斯坦威一样,老式击弦机的手感很轻,缺少深沉力道与震撼力。但以“路易14”为例,洛可可风格的外观具有宽尾设计,响板面积比常规的190cm三角琴音板面积还要大,加上四弦结构能产生美丽的音色。
有“路易14”,那有15、16吗?有呀,斯坦威早在1903年就把“路易15”风格应用在M170、A188、B211等型号上,目前接受私人订制,价格比斯坦威普通黑色款至少贵3倍。“路易16”也是斯坦威产品,以经典型号A188为基础改造,1878年推出的A188只有85键,到了1898年之后才改成88键。
贝希斯坦(Bechstein)由Carl Bechstein创立,与斯坦威、博兰斯勒同时于1853年开启事业,欧洲钢琴“3 B”之一。贝希斯坦为李斯特制造了一架可以展现李斯特演奏风格的钢琴,这让李斯特成为贝希斯坦忠实的用户,1857年汉斯(李斯特的女婿)用贝希斯坦钢琴在柏林举行了首次公开演出,曲目为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在李斯特和汉斯的支持下,贝希斯坦钢琴声名鹊起。
1881年贝希斯坦为维多利亚女王订制一架镀金的钢琴送到白金汉宫,理所当然获得女王的皇家认证,之后贝希斯坦的伦敦分公司成为欧洲最大的陈列室和经销商。音色饱满而甜美的贝希斯坦钢琴,曾让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赞叹:“钢琴曲只能为Bechstein谱写。”近代贝希斯坦也有传奇历史,披头四(The Beatles)录制《Hey Jude》的时候,就是用Bechstein钢琴弹奏;
英国名歌手艾尔顿强(Elton John)与大顿鲍伊(David Bowie)也都曾使用过Bechstein钢琴。2015年日本卡西欧发表“CELVIANO Grand Hybrid”类平台钢琴,也就是外观与弹奏手感近似立式钢琴,内部却是电子结构,音色部分参照Bechstein的杰作D282 ,很成功的跨界合作范例。
以斯坦威为名的钢琴厂其实有两家:斯坦威父子(Steinway & Sons),及其制琴技术的肇始母厂高天-斯坦威(Grotrian Steinweg),他们都源自一个名为海因利希·恩格哈德·斯坦威的工作室,1820年在德国Braunschweig成立,几位合伙人从事管风琴维修与钢琴研制,并于1835年制造出第一台方形钢琴。1848年,德国爆发政治革命, *** 命令所有工厂要用一半的资源生产面包,老百姓则必须缴交钢铁类金属用于制造枪炮与军火器材。
家累较重的Heinrich Steinweg决定移民美国以逃避战乱,但留下大儿子Theodor Steinweg继续在工作室并掌理业务。老斯坦威先是在美国最大的钢琴厂Bacon & Raven打工,后来干脆自创了Steinway & Sons公司,1862年生产了第一台直立式钢琴。老斯坦威去世,留在德国的Theodor Steinweg前往美国接管家族生意,把股份以低价卖给Friedrich Grotrian等其他合伙人。德国科学家Hermann von Helmholtz协助斯坦威对钢琴作了许多重大改良,促使斯坦威钢琴更形完美。
老高天去世后,他的儿子Wilhelm Grotrian继承父业,更进一步使其成为德国最大的钢琴厂之一,品牌注册及使用的商标直至1919年才确定为Grotrian-Steinweg,此后高天进入快速成长期。有段时间,Grotrian是发明与专利权的同义字,许多专利对乐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卓有贡献,例如他们精工制造、能鸣响多采美丽音色、谐和的同质性音响板(使用同年轮的高海拔云杉木,拼接响板时依据它们内部律动的音响特性)就是家族秘方。Grotrian也是第一家直接将铁骨与背柱固定的钢琴工厂,使声音的振动更不受限制;琴弦音阶的精密配置、一键含括65个可动部件以牵动6000个零件的打弦系统等,都是构成完美的Grotrian钢琴的重要部分。
1880年后美国斯坦威也开始在德国汉堡生产,由此开始两家斯坦威的纷争。美国斯坦威于1972年卖给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集团老板们立即设计出一套聪明绝顶,而且几乎垄断高级钢琴市场的营销策略:建立“斯坦威艺术家”(Steinway Artists)制度,CBS支持这些音乐家的演奏事业,而签约音乐家们则必须公开称赞斯坦威钢琴,演出时也只能弹奏它们。这一绝妙的营销绝招,大大地提高了斯坦威的知名度,使其逐渐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天下第一名琴。
但两家斯坦威:德国的Steinweg和美国的Steinway总是让人很困惑,最终兄弟阋墙走上法庭。8年官司后达成和解,Grotrian-Steinweg只能在德国使用,海外改为Grotrian品牌。但美国斯坦威也不好过,CBS认为斯坦威钢琴的知名度必须长期以金钱投资换来,有点划不来,1985年转手卖给波士顿一个小财团。新东家想借斯坦威的知名度来卖流行服饰和运动用品,不久就发现不符成本效益,便以一亿美金卖给了以产制管乐器闻名的SELMER公司经营至今。
如今低价的Grotrian钢琴是在中国代工生产,高端的Grotrian-Steinweg仍以意大利阿玛蒂制作小提琴的精神,用精工并合良木的音响板在延续传统。一百多年前,当勃拉姆斯在创作不朽的交响曲时,Grotrian钢琴响板所用的高山针枞木也正在风中摇曳歌唱,也就是说,高天-斯坦威钢琴的琴龄可以超过百年以上。
德国斯坦格列(Steingraeber & Sohne)是全球最小的钢琴公司之一,每年仅生产不超过80架三角钢琴和60架立式钢琴,由George Steingraeber在1820年创立,第二代的Eduard Steingraeber成功结合维也纳式和英式钢琴结构的双重优势,研发出令他们扬名立万的Opus 1钢琴。之后之后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耕耘,他们研发出世界最大的直立式钢琴(54英寸),成为最重要的直立式钢琴制造商。
他们的Steingraeber E272三角钢琴也很有名,钢琴发声最重要的响板只 *** 海拔2600英尺以上,树龄超过150年的云杉木,制造前还以显微镜检视木材干燥和纤维状况,平均一批木头能留用的大约仅有8%,可能是这个原因,他家的钢琴产量极低相当具有收藏价值。他家的三角钢琴独有sordino弱音踏板,一层毛毡会升到使琴弦和琴锤之间,使它可以演奏出更丰富的弱音。
德国奥古斯特·福斯特(August Forster)由Friedrich August Förster于1859年创立,拥有辨识度很高温暖而圆润的声音,每年生产约100架三角钢琴和150架立式钢琴。电影《钢琴家》中,最后钢琴家为德国军官演奏的钢琴就是August Forster钢琴。1900年第二代继承人在当时奥匈帝国开办了第二家工厂,电气放大还不成熟的阶段,他们在1937年旧推出型号为“Vierling-Förster”的电钢琴,由当时柏林工业大学海因里希震荡研究所的奥斯卡•维尔林主持研发,利用振荡器发声,效果当然不能与现代的数字钢琴比拟。
二战后August Forster在捷克的工厂被国有化,现属于捷克知名钢琴厂佩卓夫。两德分裂后,August Forster又被列入东德的国营企业,直到1991年两德合并后所有权重回福斯特家族。许多音乐家都曾使用德国制造的奥古斯特钢琴,比较有名的包括德国音乐家理查德德•施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俄罗斯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等。奥古斯特钢琴的音质相当独特,尤其是它的三角钢琴,低音深沉得几乎探底,中音富有暖色,高音明亮纤细。构造方面有几个亮眼之处:单弦挂钉和键孔以真皮护边,响板使用西伯利云杉木,琴身与弦轴板采用榉木,琴桥使用枫木和雷诺击弦机。
有140年历史的捷克佩卓夫(Petrof)钢琴与贝森朵夫同属维也纳两大名琴,1864年由公司由Antonín Petrof在波希米亚王国创立。因奥地利在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凡尔塞条约中让出部份领土给捷克独立,加上二战后被收归国有,佩卓夫钢琴变成捷克国宝。佩卓夫钢琴在音色上仍保持维也纳最大的特色─自然浑厚纯正,其低音、中音、高音在音色及音量上各有不同丰富的表现,弹奏时瞬间的爆发力够,三个弱音P的声音就像针掉下来那样清晰。生于乌克兰的钢琴大师李赫特(Richter, Sviatoslav)录音及现场演奏,均采用佩卓夫钢琴,而维也纳的音乐老师及学生很大部份也都采用此琴。
不同的钢琴的确有不同的声音效果,接着我们从发烧友的角度来看看钢琴录音。古典音乐常用的演奏用三角大钢琴,算是乐器中的巨无霸,一般长约2·75米-3米左右。如此巨大的体形,可以想见发出的声音也是巨大的,最高声压能达到130dB/SPL。有些录音为了避免电平过载,录音师被迫使用压缩效果器;第二,巨大的体形也会导致相位问题,近距离麦克风(收录琴弦细节)与远距离麦克风(收录空间堂音)之间相位差距非常巨大。另外,有乐器之王称谓的钢琴音域非常宽广,常规钢琴有88键,贝森朵夫可以达到97键,具有比拟整个交响乐队的音域,基音频率从20Hz到8000Hz。并且由于钢琴共鸣箱很大,泛音非常丰富,因此高频的细节也很突出,对于录音设备或重播音响系统都是很大的考验。
在家用音响系统上听到的钢琴声音,听感上总结起来有两种味道,一种是木头味,也就是比较柔软、能够听出木质箱体共鸣的声音;另外一种则是金属味,也就是锤子敲击钢丝,钢弦共振发出的声音。两种声音都是钢琴的主要特点,但两者所占的比例却一直没有定论,有人喜欢木头味多一些,有人喜欢金属味多一些。所谓好的钢琴录音,都是在两者间取得了平衡,音质通清不能有太多的杂质与浑浊,音色纯净温暖浑厚不能过于明亮尖锐。通常木头味增加了,纯净度会受到影响;金属感强了,声音又会变得刺耳,必须在二者间取得平衡。更资深的发烧友,学会先看唱片中用什么牌子的钢琴,再根据它们独特的声音风格来确定木头味和金属味的比例。
至于动态问题,真实钢琴的动态范围非常大,而且随着声音频率的增高而增加。比如低音的最强音fff和最弱音ppp的音量差距可以达到29dB,高音则可以达到54dB。但是在唱片中听起来,如此动态下的最弱音就会显得音量太小,因此录音中就有了一个真实动态和录音动态的争议问题。目前公认比较理想的录音动态选择在真实动态的40%左右,而实践也证明这样的动态听起来更加悦耳一些。采用录音动态有两种实现方案:前期添加压缩器或者后期制作的时候再通过压缩来处理,不同流派有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钢琴录音时不该使用任何效果器,一切处理应该等待录音完毕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理。要体验好的钢琴动态,建议选择古典音乐,尤其是现场音乐会的录音,爵士乐与流行音乐往往不够标准。
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也需要不同的钢琴声音效果,巴赫对比贝多芬、舒伯特对比李斯特,从旋律、结构、声响变化截然迥异,所以实在一言以蔽之的说哪种钢琴最好。笔者建议喜欢钢琴音乐的发烧友,有机会可以做点声音的训练。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涅高兹曾说,他授课时大概有3/4时间花在音色的探索上,因此这位教育家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时,培养了苏联时期最重要的几位钢琴家,包括里赫特、吉列尔斯、维德尼科夫等人。
钢琴家如何弹出好声音是他们努力的目标,有点像歌唱家练声时,一定在找自己最好共鸣位置和气息配合,形成自己最“美声”的基本发声方法。钢琴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能发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而发烧友要让自己的音响发出好听钢琴声,则要在求真的原则下,能分辨或传达出不同钢琴的声音风格,并尽量多了解音乐作品。有几个可行的训练方式:
◎尽量争取多听现场的音乐会,特别是一些有威望的大师,他们能长期立足于乐坛顶峰必有其独到之处,绝不是仅靠几首受欢迎的作品,或年轻力壮时期表面的炫技。当真正“好声音”打动你的时候,它自然会深深刻在你的印象中。这些印象经过一定的积累自然就形成了“什么是好声音”的概念,而成为自己追寻的榜样。
◎在聆听唱片时注意演奏家的风格特点,感受不同演奏家带来的不同音色。尽管录音与音响无法真实还原钢琴的本真音质,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演奏家指触之间的过人之处,特别是对过往的前辈大师,我们只能从唱片中去探求好声音的奥秘了。在丰富信息时代,我们有了几乎想听什么就有什么的可能,还有数不尽的影像资料,这些都可以让大家参考学习。
有机会参加钢琴比赛或学校举行的学生音乐会。除了去听听钢琴的“好声音”外,还要去听听钢琴的“坏声音”。当众多水平不一的表演者在同一个音响环境中,用同一台钢琴依次演奏时,在声音质量上的哪怕极细微的差异都会被明显呈现。有了对比才有鉴别,有了鉴别才能提高自身对声音的鉴赏力。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