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夫子河镇深耕细作鱼面全产业链——
建鱼面产业园 走三产融合路
7月12日,烈日当空,骄阳似火。
与气温同样火热的,还有麻城市夫子河镇鱼面产业园建设现场。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中,工人们劳作正酣。
鱼面产业园是麻城市夫子河的“明星”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以鱼面为核心,涵盖红薯、淀粉、精鱼、饲料等上中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条。一期工程已于5月17日动工。
夫子河鱼面,又称夫子河捶鱼,是该镇传统特色食品,主要以鲜鱼、红薯粉、食盐等为原料,采用民间传统手工制作,面白味美、口感滑嫩,是当地及周边百姓逢年过节、居家宴请的必备菜品和馈赠佳品。
然而,坐拥地方传统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字招牌”的夫子河鱼面,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中,发展遇到了瓶颈。
夫子河镇党委书记朱贤花介绍,当地鱼面加工集中在付兴湾村、陶家寨村一带,以零星小作坊为主。目前,该镇有200余家农户常年制作鱼面,年产鱼面125万公斤,产值近亿元,但没形成产业,无法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更让人头痛的是,夫子河鱼面生产过程,跟不上美丽乡村建设的脚步。鱼面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加工产生的污水、鱼头、鱼刺等边角废料得不到有效收集处置,鱼腥味、血污水在村子里四处漫溢,群众怨声载道。
虽然该镇多次尝试做大鱼面产业,但均未找到合适路径。
“镇里多次邀请我回乡建设鱼面加工厂,发展鱼面产业。”夫子河籍企业家蔡吉良说,“即使投资建厂,但制作鱼面的主原材料鲜鱼、红薯淀粉等,以麻城现有的养殖、种植规模,是远远不够的。”
蔡吉良早年在武汉打拼,积累资本后,在麻城市经营了几家酒店,对发展壮大鱼面产业也有担心。
当地党委、 *** 决定,培育鱼面产业增长点,打组合拳,向三产融合发力。
经过深思熟虑后,全新的鱼面产业发展计划呈现:聚合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力量,制定进入商业超市的质量标准,建立集养殖(本地鲜鱼)、种植(本地红薯)、加工(红薯鱼面加工厂)及固定销售网络的体系。
思路引领出路。该镇按照振兴传统鱼面产业、争创全国鱼面之乡的发展思路,从源头入手,延链补链,强化渔业、种植、加工等支撑链条,并出台《麻城市夫子河镇红薯产业发展规划2.0》,引进读薯科技公司,整合土地3000亩种植生态红薯,整合水塘1800余亩养殖鲜鱼,在付兴湾村兴建夫子河鱼面产业园。
实干决定成效。付兴湾、陶家寨、老屋河等村及垄上美家庭农场等共3000亩土地,已种上了有机生态红薯。近期,配套种植的红薯急需除草追肥,该镇借半年拉练检查将组织党员干部80余人下到田间帮忙。
眼下,夫子河鱼面产业园一期正加速推进,按养殖基地+产品加工+生态旅游观光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聘请高校科研合作机构1家,引进市场主体1家,专门负责鱼面质量、产品开发、市场对接。
“有了这样的硬支撑,农民可以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夫子河镇镇长刘小峰说,项目建成后可带动近3000户村民增收。
该镇正筹划举办首届鱼面节,通过唱鱼面歌曲、拍摄鱼面视频、讲鱼面故事、制作鱼面画册等系列活动,树立鱼面全新品牌。7月13日,该镇推出的原创歌曲《夫子河鱼面情》,以朴实清晰的风格获得网友喜爱,也提高了夫子河鱼面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