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此文为新加坡新闻)
90年前,新加坡首部电影在牛车水北京街(俗称衣箱街)一间店屋内诞生。设在上述店屋的“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当时拍摄了新加坡首部本土剧情片《新客》,影片于1927年3月4日在维多利亚剧院(大钟楼)举行首映礼。
本地一批电影史研究者将在本月主办两项活动庆祝新加坡电影诞生90周年(1927-2017),第一项活动是在国家博物馆黑箱剧场放映本地电影《桥的两岸》,并在41年后,让17名参与拍摄工作的台前幕后人员“随片登台”。
负责筹划这一活动的电影史工作者许永顺说,片中演员曾鹏鲲(方亮)、朱秀凤、陈天祥及郭贤华、导演陈昌明、作曲人竹叶、主题曲演唱人、服装设计师等都会到场。活动是由中侨影业和国家博物馆联办。
第二项活动是由中侨影业主办的新书推介会暨“面对新加坡电影史III”讲座。
苏章恺和谢芝炫将介绍许永顺的新书《战后二十年,新马电影工作者名录1945-1965》。苏章恺也会谈“新加坡第一部电影《新客》”、黄汉民谈“三个世界游艺场的电影院”、叶舒瑜谈“文化使者,冷战与香港银星艺术团”。
制作队伍“国际化”
谈到主办这次活动的意义,许永顺说,本地电影近几年越来越活跃,但是很少人知道新加坡电影已有90年历史。
他举例说,中侨集团1975年接管“综艺机构”后,曾斥资摄制三部华语片;《一家之主》、《荒唐世家》和《桥的两岸》。三部片都在本地拍摄,但前两部用香港编导,只有《桥》是由本地人编、导和演。
再说回《新客》,麻坡富商刘筑侯的公子刘贝锦成立影片公司拍摄这部黑白华语默片时,电影业还处在萌芽阶段,但是制作队伍却相当“国际化”。刘贝锦当时找了活跃于上海的广东中山人郭超文当导演,又邀请台湾新竹人郑连捷(艺名郑超人)当男主角,只有女主角陆肖予是本地人。
《新客》一上映就遇到英国殖民地 *** 的电检剪刀,原本由九卷组成的片子,观众只能看到前面六卷,后面三卷因无法通过电检而没能放映。《叻报》和《总汇新报》当时都报道了此事。
对《新客》做过研究的电影史达人杜汉斌(39岁)说,刘贝锦的父亲是麻坡中化中学创办人之一。刘贝锦的个人经历更是充满戏剧性。他除了拍摄新加坡的第一部电影,后来还成为南侨机工,是第三批南侨机工领队。
目前在网上能看到刘贝锦儿子刘胜国所写的一篇文章,详述了刘贝锦悲壮的一生。文章说当年37岁的刘贝锦,抛下麻坡的妻子和四名子女,于1939年3月27日带领594名南侨机工和家族企业的十多辆大型货车,搭上开往中国的大轮船。
中国抗战八年,刘贝锦以南侨机工身份在滇缅公路吃尽苦头。战争结束后,他流落昆明,在那里另组家庭并生下儿子刘胜国,却又因为批评 *** 的 *** 于1947年被关进昆明监狱。
男主角故事曲折离奇
新中国成立后,刘贝锦迁到重庆,但上世纪50年代的“三反五反”同样容不下他,他被指串通外国特务反革命,最后被关进条件恶劣的重庆松山劳改营,1959年冤死狱中,结束坎坷的一生。
《新客》的男主角郑超人的故事同样曲折离奇。他在拍摄《新客》时结识本地女子周清华,共谱恋情结为夫妻。但是郑超人不久去了上海发展电影事业,1929年还与阮玲玉演对手戏拍摄《妇人心》。
郑超人后来回台湾,又因时代动荡和战乱等缘故与周清华失去联系,直到1971年才在柔佛哥打丁宜找到这名“红颜知己”,但是周清华因长期思念,当时已精神失常。
郑超人与周清华的悲剧性重逢被新马报章大事报道,轰动一时。他们的故事1973年被录制成流行歌剧《万里寻妻》,由马国李金和台湾的杨燕担纲演出,许永顺至今还收藏了这张黑胶唱片。台湾在1981年把郑超人寻妻的故事搬上荧幕,拍了《疯女情》。影片由张英导演,演员是张雅茹和艾伟,曾在本地上映。
出资拍摄新加坡首部电影《新客》的刘贝锦,受过良好教育,当过南侨机工,懂得六种语言,人生经历却极其坎坷悲壮
北京街这家中东餐馆,正是“南洋刘贝锦自制影片公司”所在地,可说是新加坡电影的诞生地。电影史工作者许永顺说,上世纪90年代此处曾经是“一支香香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