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黄河之滨, *** 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承担。。。”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是军歌,更确切地说,是军校之歌。由延安时期曾任中宣部部长的凯丰作词,时在延安的著名音乐家吕骥作曲,它源出于 *** 在陕北期间建立的一所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军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这首歌曲,曾经激励了一批批为国上战场的 *** 军事干部,为国为民族独立,奋不顾身上战场,铁血征战,鞍马裹尸埋青山。
“抗大”,一个不朽的名字,一个不朽的学校。它不光是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抗大很多学员在完成了用手中的枪粉碎了一个旧世界,创建了一个新世界后,在建国以后都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对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抗大”在历史上熠熠生辉。
很多人在今天,都还停在当年 *** 建立独立武装,军事硬刚 *** 反动派的围剿的过程中, *** 各级军事干部和兵员素质是“泥腿子,土八路”等。都是靠严格的政治纪律、一腔热血和小聪明进行军事对抗活动,这话对也不对。
对的是,从总体来看,从红军时代开始, *** 接收的兵员大多数是农村受压迫的贫农,起义而来的原 *** 部分军队,也有城市底层工人。少部分则是投笔从戎的“识字先生”和部分中,高级军官等。在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上,相对是薄弱的,而因为 *** 从苏区开始,经济力量更是落后,因此在军备上,更为简陋,甚至在建军很长时间内,军装都无法统一或者配齐,这才是“泥腿子、土八路”的实际根源。
工农红军旧照
事实上, *** 在建军后,立刻就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要想武装夺取革命成功,不但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更必须要有一支思想过硬,作风勇敢,熟练掌握军事知识、技能的武装力量。
“三湾改编”拉开了 *** 建军的政治教育和政治纪律的序幕。
而在军事培养上,就在 *** 建军后不久,井冈山时期的1927年12月, *** 亲手在江西省宁岗县砻市的“龙江书院”创办了 *** 军事部队里的第一个教导队,这应该是中工军队军校最早的雏形,也是源生地。时任队长吕赤(后梁军),党代表蔡会文;副队长周子昆;区队长陈伯钧、陈士渠,张令彬。以此开始培养 *** 军队自己的基层军事干部。而后,随着红军的扩大,教导队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建,各个苏区和部队也分别成立了随营学校或者教导营(连)培养基层军事干部。
1931年秋,全国的红军规模已经达到10万余人,与 *** 军的战斗从未停歇,包括伤亡,包括大量“扩红”补充的新兵,各级团营连的干部需求量更为迫切。因此,中央决定,除各地区,各部队的随营学校和教导队继续办好以外,在中华苏维尔国的首都瑞金,集中力量办设 *** 武装力量的第一所高级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军事政治学校”(俗称“中央红军学校”),刘伯承任校长兼政委。在刘伯承调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后, *** 接任校长兼政委。该校共办六期(五、六期同期举办),仅就1-4期就向各部队输送了6200余名连以上军政干部。另外,红军还建立了专业的战地医疗教育-红军卫生学校,专门的无线电通信学校等。
红军学校老照片
1933年冬,红军迅猛发展的势头未减,干部的培养需要更高层次的建设,以“中央红军学校”为基础,中革军委决定升格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何长工任校长兼政委,政治部主任徐梦秋。并且统一领导在中央苏区的“红军第一步校”(为了纪念烈士,又名为“彭(湃)杨(殷)步兵学校”,校长陈赓,政委刘西平),“红军第二步校”(为了纪念作战牺牲的 *** 早期高级军事将领黄公略,又名为“公略步兵学校”,校长林野,政委张继春)。“红军特科学校”(培养当时的特种兵,即机枪、炮火,工兵等,校长胡国杰,政委袁血卒)
当年的红军将领们
1934年,因为贯彻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博古,李德等人错误领导,将 *** 等人排挤出了在中央苏区正确的军事领导层,红军迫不得已开始了战略大转移,即长征。红军大学、步校、卫校和特科学校被编散进入各个军团作战部队。精华力量则编成干部团,由中革军委直接领导。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1936年2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不久,就由干部团的大部分力量与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编,建成新的“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政治部主任莫文骅,训练处处长郭化若。这个学校成为即将诞生的“抗日红军大学”(即红大,抗大的前身)的班底。
1936年的国内形势,已经从国共斗争,开始向日渐侵蚀中国领土的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方向转移。国内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从“九一八”到“长城抗战”“第一次淞沪抗战”, *** “攘外必先安内”已经激起了全国民众的极为不满, *** 领导下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席卷了全国, *** 的威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新的形势让 *** 领导人对于全国的战略的考虑有着更为深远的目标,敏锐地感觉到,今后的军事战争将转向国家战争,以捍卫民族,国家独立为主。而在党内,更要肃清“王明路线”的影响,军政干部的培养又一次成为亟待完成的任务。 *** 也提出:提高老干部的程度,创造许多的新干部,这是大红军大战争面前的迫切任务”(引自《 *** 军事文学》第75页)。
*** 中央决定,恢复红军高级院校,“抗日红军大学”应运而生,筹备工作开始。但此时的陕北根据地,经过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经过第二次土地革命战争陕北红军艰难地连续作战,为了能让中央和中央红军站稳脚跟,巩固根据地,红军作战部队又马不停蹄的开始了东征、西征,很多部队领导在意识上未引起军事教育的重视。
今天的大相寺村俯瞰
1936年5月14日,在陕北延川县大相寺村召开的由 *** 亲自主持的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成为了 *** 军队军事教育史上的关键点。 *** 明确指出全面抗战即将到来,大批的干部培养将更为紧要,是一项党的战略任务。各部队必须把优秀人员送进学校培养训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由此,红大的筹备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正式开学,这是记录进中国人民 *** 军史的光辉一页。当时 *** 最高领导团队悉数出席,张闻天、 *** ,周恩来等发表讲话。
红大成立了,这是一个特殊时期,一个进步政党一支革命军队的最高规格的培养军政人才的世界上最为特殊的高等军事院校。
校长:林彪;政委: *** ;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
抗大时期的林彪
一期学员编为三科,一科科长:陈光;政委:罗荣桓
学员:(为高级干部班,大多有身经百战的红军高级军事将领组成,38人),林彪(兼)、罗荣桓(兼)、罗瑞卿(兼)、谭政、彭雪枫、罗保连、周建屏、陈光(兼)、杨成武、刘亚楼、张爱萍、王平、苏振华、陈士渠、赵尔陆、杨立三、谭冠三、莫文骅(兼)、郭述申、耿飚、张纯清、贺晋年、符竹庭、刘惠农、宋裕和、彭加伦、边章五、张树才、张经武、杜理卿、吴福善、肖文玖、童小鹏、贾立夫、邓富连、张达志、黄永胜等;另有武亭(朝鲜)、洪水(越南)等,刘鹏在开学不久后即离开。
陈赓(中)与莫文骅(右)、陈郁(左)
二科科长:周士第
分两个队,主要训练营,连干部,约有250人左右。
一科二科驻扎地瓦窑堡,又称一校。
三科科长周昆;政委袁国平。
分六个队,主要训练排、班干部和战斗骨干,约有800余人左右。
抗大(红大)一期学员,后来的训练部部长刘亚楼
三科驻扎地甘肃环县本钵寺,又称二校。红大一期共有三科九个队。学员根据史料所记1063人。教员力量包括了 *** 最高领导层的全部,是 *** 教育史上教员水准最高的学校,没有之一。
由于三科主要培养 *** 军队最基层的军政干部,鉴于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低下,在农村更是如此,目不识丁的基层干部占据了绝大多数。 *** 曾在红大筹备期间专门就此事给林彪去信:三科文化教育是整个教育计划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学会了看书作文,那么他们出校后的发展就有了一种常常用得着的基础工具了。 *** 还要求,在一期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文化课(识字、看书和作文)要占据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此指示下,红大一期班修改了课程计划,并在以后一期班(四个月时间)毕业后,均完成了扫盲工作,达到初小或者高小的水平。
*** 与朱瑞在延安时期合影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随之而来的便是 *** 的战略重心有了质的转移,提出了“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政治,实现对日抗战”的政策要求。红大在刚刚送走12月毕业的一期学生,马上根据中央的部署,此时顺应时代的要求,再次华丽变身。
1937年春,中央决定,正式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自此矗立在 *** 党史上, *** 军事史,中国历史之中,它成为了一座丰碑永远让后人敬仰。
从红大到抗大,它是一个改名的过程,也是一个扩建的过程。由于延承着红大的机构体制,因此,在军史上只有红大一期(其实也就是抗大的第一期),而后便是更名后的抗大二期。
抗大的校长依旧是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
政治部主任傅钟,副主任莫文骅(该年五月,接任主任)。训练部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部长杨立三。
抗大二期分为大学部和附属步校,其中,大学部有14个队,第1,2队还是由久经沙场的老革命入校学习,第1队队长陈赓,第2队队长倪志亮,学员有如:
陈赓、罗炳辉、张际春、胡 *** 、何长工、周子昆、赖传珠、杨得志、姬鹏飞、曾希圣、康克清、王铮、伍云甫、姚继鸣、倪志亮、余秋里、胡立教,梁兴初等 *** 党史, *** 军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莫文骅将军老照片
第3-8队是红军营、连干部队,第3队队长谭希林;第4队队长韩振纪;第5队队长苏振华;第6队队长曹里怀;第7队队长贾若瑜(后黄春霆接任);第8队队长方正平。学员总计约有753人。
第9-14队编成第四大队,以各地投奔延安的进步青年为主,还有一个女生区队(有59人)。第四大队大队长聂鹤亭,政委董必武。第9队队长聂鹤亭(兼);第10队队长边章五;第11队队长何长工;第12队队长刘忠;第13队队长谢瀚文;第14队队长李干辉;女生区队队长金维映。
徒步投奔延安的进步知识青年
抗大附属步校成立于1936年11月29日,由“红大”第三科与二、四方面军的随营(步兵)学校合编而成,学员是红军中的班、排干部,约有1400余人。校长周昆,政委袁国平,教育长郭化若,政治部主任罗贵波。
随着抗大的日益扩大的规模,学校机构也在不停的完善,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抗大教育委员会, *** 亲任教育委员会主席,各教职员工从一期的仅仅十四人增加到了八十七人。“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中,不再局限于军事学校,是各个教育等级的学校的统一校训。
抗大二期中,开展了“关于认清张国焘错误”的教育活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中国由此进入了全面抗战阶段。
1937年8月1日,抗大三期开学,这一期的学员是全面抗战的第一批学员,也是 *** 军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前后的学员。校长依旧为林彪,但很快他被宣布为八路军115师师长,副校长刘伯承也被宣布为129师师长,全校工作由罗瑞卿主持。政治部主任莫文骅,副主任胡 *** ;训练部长和校务部长依旧为刘亚楼和杨立三。教员则从二期生和部队中优秀的军政干部中选拔,扩大到了300余人。
当年的抗大学员(左谭石冰,右段苏权)
全校学员编为三个大队十三个队,其中,一大队下辖1,2,3队,大队长韩振纪;二大队下辖4,5,女生队,大队长苏振华;三大队下辖6,7,8,9队,大队长刘忠;另编有老干部军事训练队,新干部军事训练队,老干部游击训练队。全校学员计有1272人,其中,除了按照惯例,部队中的高级军事将领前来学习,如王叔生、许世友、程世才,洪学智等著名将另外,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到477人。
三期的抗大学员,一个是继续对张国焘的错误进行批判,坚决响应“四方面军的及整个红军的全体同志在开展反张国焘路线斗争中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来完成党当前的伟大任务”的号召,另一个是自己动手,开窑洞,建校舍,将抗大建设成为一边战争一边学习的享誉中外的“窑洞大学”。
而抗大的学员从此散枝开叶,将抗日的星星之火,将革命思想遍布到中国各地。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为以后战争的胜利,国家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大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不断前进路上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