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书籍出版后,很多业界、学界的领导和专家,以及与江苏广播相交多年各行各业的友人们看到书稿后,为字里行间勾勒出的江苏广播70年历史和主持人表达的真挚情感所感动,欣然为本书写下了阅读感受和书评文字。
章剑华
江苏省文联主席
看到《西祠堂巷8号》一书,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曾在西祠堂巷8号工作近10年的时间,那是江苏省广电厅的办公地和省广播电台的所在地。在那里,我投入了广电战线的第一线,见证了我省广电事业的蓬勃发展,也结识了许多广电节目主持人。在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省电台的91位主持人,用文字和图片,追忆过去的流金岁月,讲述过往的生动故事,记录那些奋斗中的人与事……读来令人感动。但愿这本书既是记录与总结,也是展望与开启,激励广大主持人以更优美的形象、更动听的声音、更丰富的栏目,服务于广大听众,铸造广电事业的新辉煌!
王鸣铎
中广联合会广播文艺委员会副会长,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原院长
(滑动查看文字)
终于读完了电子版的《西祠堂巷8号》一书。
5大版块,新闻、交通、音乐、文艺和生活。
图书的编辑意图清楚,结构逻辑有序,图文并茂,耐看耐读。
91位当家男女,91张青春靓照,91句哲理格言,91篇洋洋洒洒的千字文章。
这是一本广播人写的书,很职业,很叙事,很有趣,很青春。
书很职业,因为是广播人写的,圈里人很容易懂,也会在阅读时会意的微笑和点头。
书很叙事,没有说教,没有长篇大论,都是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阳光风雨,圈外人更乐意浏览。
书很有趣,工作中的磕磕碰碰,大事小情。成功的喜悦,失误的自责,还有面对挑战的小小悲情和大大喜剧。
书很青春,每篇文章的“格言前缀”都别出心裁,长短不一,警人警己,宝典一流。
最能打动我的,还是字里行间青春之河的恣意流淌,或直白或稍加修饰的炫耀!
本来,青春可以炫耀,可以炫出灵感和自豪。
从小时候的粉丝听众,到大学毕业堂而皇之地考进西祠堂8号,这是炫耀(炫耀你走上主持人岗位!)。
从大汗淋漓,双手颤抖地拿着播音稿件,终于熬到节目结束,走出直播间,等待同行和听众上帝裁决,这是炫耀(炫耀你开始入行!)。
从构思改版新栏目的不知所措,彻夜无眠,到方案出台,柳暗花明,这是炫耀(炫耀你的新栏目要见公婆了!)。
从焦虑忧思,秀发掉落,再到青丝重生,晨曦透窗,这是炫耀(炫耀你青丝换青丝,涅槃了!)
从梨园票友,到独上戏台。锣鼓声中的喧嚣盖不住你慌乱的心跳,这是炫耀(炫耀你多才多艺,由票友熬成“角”了!)。
青春主持直面银发前辈,共同语言的共振,是对老人的真爱,这是炫耀(炫耀你主持人转型成功!)。
万人现场,一只话筒,hold住你自己的是责任和操守,hold住现场的是你背后的努力和付出,这是炫耀(炫耀你能独当一面,大势无惧)。
从这本书的行文里很少看到熠熠光环和簇簇鲜花。更多的是告诉读者:电台主持人这个职业是有操守、原则和内在的规范的。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岁月更迭和青春蜕变,也一定会带来的惶恐、忧虑、挑战和淘汰。
网络的横空出世,抖音和快手等直播平台的无门槛招纳,让中华大地雨后春笋般一夜间萌生出无数的主播、主持人,曾经有点神秘和光环的神圣职业突然变得人人可为。
我无意在此点评新生事物,预言这个行当兴衰的周期,广播人也从来不怕也不会拒绝变迁。
我只是想说:尽管他们热热闹闹,五花八门,拥有很多粉丝,很多流量,很多带货和很多花花绿绿的东西,但是你们拥有“西祠堂8号”,他们没有。
这个,值得炫耀!
单雯
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西祠堂巷8号是我从业以来最熟悉的地方,青春的记忆,也伴随着我的成长,经常受邀台里的节目与活动,西祠堂巷也见证着每个文艺人的艺术道路。一个个熟悉的媒体工作者,一批批新生力量,看到大家对广播事业的热情也促使我在艺术上停止不前的追求。每当路过西祠堂巷8号时总要回头再望一望,好像青春在里面。
朱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会员
(滑动查看文字)
声音,记录时代的脚步与印记,传递时代的精神与力量。2023年1月1月,是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开播70周年纪念日。91位在岗节目主持人,用文字深情回顾自己的广播生涯,叙述与听众之间的电波情缘,表达对江苏广播的满腔热爱。于是有了这部名为《西祠堂巷8号》的温暖的书。
这部书是江苏广播波澜壮阔70年发展历程的个人记忆史。作为江苏广播事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主持人们始终“在现场”,他们以饱满的 *** ,记录下直播台、活动现场、演播厅一个个难忘的瞬间,折射出不同时代江苏广播始终不变的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的精神,彰显了主流媒体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责任与担当。一幅幅来自现场的生动图片,更是将宝贵的记忆定格为永恒的历史。
这部书表达了江苏广播与听众70年不变的承诺——始终和你在一起,陪你记录生活、聆听世界、服务社会。从传统媒体到新兴互联网平台,江苏广播始终秉持听众至上的理念,制作的节目得到数千万听众的喜爱与认可。不论是早年一袋袋沉甸甸的听众来信,电波中被打爆的热线电话,还是现在互联网上频繁的互动留言,听众与主持人之间早已不再是熟悉的陌生人,线上线下的一次次交流,让他们亲如一家,书中所呈现的主持人与听众之间的感人故事可谓俯拾皆是。
这部书是主持人们对于江苏广播的一次深情告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将饱含情感的声音诉诸文字,同样具有强烈的动情力与感染力。书中的每一位主持人,在追逐梦想的青春年代,都曾得到江苏广播的眷顾,而今他们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交付于江苏广播这一挚爱的事业,一生无悔。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祝愿江苏广播这棵大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
黄凡
著名DJ
(滑动查看文字)
据说,当年西祠胡同的创始人给西祠胡同取名叫西祠胡同,是因为作为广播迷的他经常听广播里主持人说“到西祠堂巷8号来领奖”。
我从未考证过这个说法但我愿意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包括大名鼎鼎的西祠胡同创立之时,正是中国的广播黄金年代,南京尤甚!
很荣幸我曾是其中一份子,虽然我并非来自西祠堂巷8号而是来自延龄巷50号。
从西祠堂巷8号的门口出来左转,穿过一段可能是南京最窄的小巷,就到了游府西街,左转走没多远到下一个小路口,就是延龄巷50号。
这短路线,我曾走了很多年,有时候是把做节目的歌手从延龄巷50号运到西祠堂巷8号,有时候是去窄巷里吃一碗迷你小吃店里的大碗面,当然也有些时候是跟西祠堂巷8号里出来的DJ朋友约在门口的穆林餐厅吃两个小菜。
很奇怪,作为当年的延龄巷50号的一员,我从未把西祠堂巷8号或是那个院子里的人们当做竞争对手,反而是几十年来亲近从未稍减。或许是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如大卫、李强等,在我们还纯挚的年纪就因为不同的渊源结为了挚友;或许是因为那里有我或熟悉或神交的可敬的前辈;当然那里还有一大批我曾并肩作战的老伙伴;更别说我在FM897做特邀DJ的那一年,留下了我迄今最爱的节目名称——‘’凡人歌‘’。
除了这些,其实我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播音员、主持人,载着院子里一批又一批广播人的智慧和情怀,在话筒前,把真诚和美好奉献给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让广播生活成为更多人的需要、更多人的享受、更多人的美好记忆,也让广播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在这样的美好和荣耀面前,无分彼此!
西祠堂巷8号的大门从西祠堂巷换到了中山东路,但西祠堂巷8号会作为一个浓缩了南京广播和广播人光荣与梦想的标志符号,不仅见证了过往,更将成为长久的陪伴。
收听本书
收听91位主持人倾情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