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胤然体歌词创始人谈古诗词歌曲的几种歌词创作方法及优劣,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胤然体歌词创始人谈古诗词歌曲的几种歌词创作方法及优劣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胤然体歌词创始人谈古诗词歌曲的几种歌词创作方法及优劣

随着央视2018年2月份推出的以弘扬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文化为主题的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播出,人们现在正持续地掀起一波歌唱诗词经典的热潮。

其实在更早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邓丽君以咏唱古典诗词为主的《淡淡幽情》专辑里,她就开始演唱“古老、庄严而又多情的中国”,把苏轼、李清照、李煜等古人的名作作为歌词。

发展到现在,古诗词歌曲的歌词无非以下几种创意定式:

(一) 古人诗词完整入曲且无白话文歌词加入

(二) 化用古人诗词作品而成的(白话文)歌词

(三) 把古人诗词作品打散后再与白话文结合

(四) (完整)古诗词与白话文结合

这也基本上是现当代诗词歌曲的一个大致发展顺序,而且创作难度逐级增加。这四类模式各有特点和利弊,我们下面逐一介绍。

第一种:纯古人诗词作歌词

应该说,这部分代表作在古代,就是宋词——最初所有词牌都有旋律调性,可以入曲依律而歌的。在当代,代表作就应该是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辑,里面的经典歌曲被成功跨代传唱至今,如:《但愿人长久》《几多愁》《独上西楼》《月满西楼》,后期还有其他港台音乐人制作演唱的《别亦难》等,以及个别其实更早的《满江红》等。

你也可以更宽泛地把大陆王立平作曲的83版《红楼梦》里的经典系列歌曲归为此类,但曹雪芹小说里提供的这些唱词并不是古体格律诗词,而只能算作韵律文一类。

l 优点

这种完整地把古人诗词作为全部歌词的最大好处是——歌词是古今中外第一流的,词作者也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那一拨人——屈原、李白、杜甫、李商隐、王维、苏东坡、辛弃疾、陆游等。

l 不足

以上的优势也可谓劣势——理论上说,做出的歌曲整体上看总摆脱不了“词盖过曲”的窠臼。因为作曲和编曲的人与作词的人整体上看,无法保持一种平衡,无论是能力还是名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词和曲跨了年代,甚至是跨了好几个朝代,文化语境相隔甚远,作词和作曲之人无法完成一种创意上的交流沟通。

第二种:化用古人诗词而成的(白话文)歌词

这部分歌词和歌曲相对来说,数量无疑是最多的。比如很早的弘一法师作词的《送别》,以及后来周杰伦作曲、方文山作词的中国风歌曲。大致都属于用诗体文或白话文来呈现出中国传统经典意境的歌曲。

l 优势

这种歌曲的优势是词曲作者都是当代人,可以充分地就某一主旨进行全方位的沟通,理论上更容易把词和曲合二为一,而不容易出现“词曲两张皮”的尴尬。

而且白话文作词,难度相对大大降低,有大把的专业、非专业的词人、诗人、文人都可以创作,非专业词人创作的经典作品案例也屡见不鲜。

l 不足

这种照顾了歌词创意的自由的体式,其不足也是由创意自由而引发的——严格意义上说,这类作品都不算古诗词与白话文融合的歌曲,而只能说是带有经典诗词意境的白话文或诗体文歌词作品。

不过这并不妨碍出现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张千一作曲的《在那东山顶上》,她的词是以诗译诗——诗译仓央嘉措的情诗,可谓一个非常能接引最广大当下受众的经典作品。

第三种:把古人诗词作品打散后再与白话文结合

经典咏流传节目里诸如孙杨演唱的《亭亭山上松》、李炜与阿兰演唱的《桃花缘》、张杰演唱的《蜀道难》、盛一伦演唱的《梦西湖》 ,以及尚雯婕演唱的《白雪歌》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古人的诗词原作,根据需要打散成词句模块,再创意地与白话文融合。

l 优势

这种创意手法从一定程度上说是挣脱了诗词原作的某种限制,更方便于把原诗的主旨与白话文衍生出来的主旨相融合。既可以“借光”古人的部分经典诗句,又不为其整诗的条条框框所困。

l 不足

这种歌词体式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古诗词本来连续的意脉和诗韵。使得这类作品的诉求点变成了不是咏唱过去古人的经典,而是把古人的经典诗词,为当代歌曲本身去做某种嫁衣裳,也使得这类作品并没有完全百分百扣上《经典咏流传》的初衷命题。

第四种:(完整)古诗词与白话文结合的歌曲

有以上可知,几十年前由邓丽君等歌者率先刮起的歌唱古典诗词的怀旧之风,其歌词完全都是古人写的古诗词,并没有加入白话文歌词。而后来周杰伦、方文山扛起的中国风歌曲又是用富有古诗词意境的白话文来创意,而没有把完整的原创古诗词融入歌词(因方文山等词作人并不谙熟填制古诗词)。那么,为什么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呢?

笔者依据多年的创作及文化思考,于2009年首次提出把原创古典诗词与白话文合二为一的、更大胆的歌词新理念。并明确给出了一个难度更大、但更具古典与现代典型性结合的新歌词体式样板,发表在当时文化部的《音乐生活报》及《中国日报网》等媒体上——胤然体歌词。

所谓胤然体歌词,即把完整的一首原创古典诗词设计成为流行歌曲主歌(A1、A2)部分, *** 的副歌部分则用白话文呈现。这种结构充分发挥了古诗词经典、内敛、含蓄,以及白话文自由、奔放的文化艺术特点。可谓一种标准的古诗词与白话文歌词完美融合的体式,当然还有“倒胤然体歌词”体式——即用白话文创意主歌部分,而把要传颂的古典诗词作为副歌B部分。这在《经典咏流传》节目里也大量应用。当然,他们更多的是借用古人诗词名篇原作,而不是今人原创诗词。

当时给出的实验性、概念性的模版是《蝶恋花· 绝代佳人》,以演绎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为主旨:

A1:

霸业功名云闭月

萍影谁怜

雨打芳春咽

长恨孤灯人永诀

断魂满地梨花雪

A2:

千古琵琶萦汉阙

落雁飞沙

乡梦离弦叠

执手归湖情更切

碧波一棹湮吴越

B:

纵然被轮回欺骗了千年

我的守望傲然云天

宿命里注定有那个瞬间

日落西海月上东山

佳人入我怀

让我静静地望着你

看到我心底的那双眼

其主歌的A1和A2两部分合起来恰好是一首完整并合乎格律的【蝶恋花】词,极简浓缩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貂蝉、杨玉环、王昭君和西施,副歌部分(B段)则是自由体式的白话文。因为(格律)词大部分都是由字数和平仄完全一致的上下两闋构成,这也正好可构成现代歌曲主歌的两段(亦可重复多段)。而且用遵循格律平仄创意出来的词,更不会出现“倒词”的毛病。

当然也可以用律诗来创意填制主歌歌词,律诗总共是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分而用之,前四句作为主歌的A1部分,后四句作为主歌的A2部分。如嫌字数不够,可重唱一遍。

当时首次提出的这种新歌词形式,因找不到一个更贴切的名词,就按国际惯例称它为“胤然体歌词”。

在《经典咏流传》第一季里采用类似胤然体歌词体式设计的歌曲有: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梁俊、梁越群等人演唱的《苔》,雷佳演唱的《静夜思》,毛晓彤演唱的《迢迢牵牛星》,吉克隽逸演唱的《观沧海》等5首歌曲。

而谭维维演唱的元人王冕的《墨梅》,黄绮珊演唱的宋人苏轼的《定风波》,汪明荃、罗家英演唱的宋人秦观的《鹊桥仙》,侯明昊演唱的《岁月不待人》,许茹芸演唱的宋人王安石的《梅花》等5首。某种意义上说,你也可认为是采用“倒胤然体歌词”的体式。

在《经典咏流传》第二季里采用类似胤然体歌词体式创作的歌曲有:王源演唱的《长歌行》,夏鸿鹏父女演唱的《小松》,美国的中国风美女克里斯汀 · 韦尔奇的《梦蝶:一百万个可能》,周笔畅演唱的《只如初见》,沙溢 、胡可、 安吉、小鱼儿演唱的《 风 》,霍尊演唱的《终身误》,阿云嘎演唱的《相聚的路虽遥远》,李玉刚演唱的《和项王歌》,涵子等演唱的《君自故乡来》,胡德夫演唱的《牛背上的小孩 · 回乡偶书》等10首歌曲。

采用“倒胤然体歌词”形式的歌曲有:张靓颖演唱的《春夜喜雨》,胡夏和郁可唯演唱的《知否知否》,吉克隽逸演唱的《九万里风鹏正举》,谭维维演唱的《敕勒川》,成方圆演唱的《唱游》,刘恺威演唱的《咏柳》,凤凰传奇演唱的《别董大》,德德玛一家演绎的《阴山雪》,汪苏泷演唱的《少年狂》,以及第二季的主题曲《经典咏流传》等10首歌曲。

当然这种古诗词与白话文融合的歌词又可再细分为两类创作手法:

一种是把古人的原诗词与今人创意的白话文融合而成——像经典咏流传那样,第二种是组成歌词的格律诗词与白话文完全由今人重新根据某个立意来创意而成——比如笔者创意的《蝶恋花· 绝代佳人》那样。她们也是各有优缺点,先说《经典咏流传》节目的这种“照抄古人诗词+原创白话文”的手法:

l 好处

歌词创意上省了大部分功夫——因为古人已经创意好了,围绕她把白话文歌词创意出来即可,这样就有大把的词作人可以创作了,无须高深的古典文学造诣。这也是《经典咏流传》作品纷呈的原因。

l 不足

因为古人的诗词已自成一体,意境完整,让今人不好再续个副歌,硬把虎尾接在龙骨上。理论上无法避免歌曲里“古、今歌词两张皮”——除非是作词高手,而且也非常好地吃透了古诗词原作的意境,才能做到融合得感觉不到“隔”。

再说笔者倡导的这种“原创古诗词+原创白话文”的手法:

l 好处

这种全是原创的歌曲有以下几种优势:

A) 避免词-词两张皮、词-曲两张皮

因为这种一开始就围绕一个主旨、立意,由同一个(或一组)创意者来原创——包括格律诗词与白话文,从原创时就保证两段主歌和一段副歌的意脉一气呵成,内容上更可以天马行空不受局限地创意定制。不但会有效避免那种古诗词与白话文歌词两张皮的显现,也能有效避免歌词与旋律两张皮的现象。

而且词曲创作者可以进行反复的创意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作品满足诉求点——无论是情感、情怀上的,还是市场、商业上的,当然前提是创作人的水平要到位。

B)胤然体歌词独具双重维度的艺术能量与传播价值

其实我当初之所以设计胤然体歌词,还有一个很多应用者可能都忽视了的、或者想不到的策略,就是:歌词入旋律,那是一首歌曲;而如果把其主歌部分(A1、A2)的文字提出来,又是一首合二为一的完成的、能“生活自理”的古体诗词,以独立的方式再次被人们欣赏传颂,这样就比原来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多了一个弘扬和传播的维度。

大家知道现在的歌词一旦离开了歌曲旋律,几乎不可能被发表、出版——即使发表、印刷出来也没人去阅读、朗诵、传播,完全不像诗歌与诗词那样,能完全独立成体的。

所以胤然体歌词的优势和价值,自然就可以有歌曲和诗词两种独立体式、两种传播途径、双重维度的品牌传播语境。其价值与能量自然更大、更足、更广。无论是为艺术、情怀的目的(如常见的歌曲),还是为市场、商业的目的(如企业MTV歌曲、机构宣传歌曲等)。

这就是方文山那种带有古诗词唯美意境的白话文歌词,以及《经典咏流传》里很多把古诗词打散再与白话文融合的歌曲,所不具备的“子母弹”式的能量、二次传播的价值。

l 弊端

当然胤然体歌词也有局限性,就是她的创作难度确实非常之大。能创作这种歌词的音乐人很少。你可以想象一下,《经典咏流传》里那些歌曲传咏的诗词都是谁写的,就明白其难度了。你得要把李清照、苏轼、柳永这样的人与方文山、林夕这样的人结合才行,或者是找到胤然体歌词的倡导者黄胤然这样人才行。

这也是胤然体歌词难以普及的最大障碍和原因,不是因为这种文体本身的问题,而只是创作的难度问题。胤然体歌词可谓古诗词与白话文歌词的最难最高的形式、最具中国意境的极品歌词、最能唯美融合古今文化语境的歌词、最能同时体现引领性和接地性的歌词。

解决办法:

在目前中国大陆以及两岸三地的音乐词作人行列里,能填制古典诗词、能填制得不错的人,应该说很少,要让他们现学显然不可能。但是,中国民间其实有大批能填制古典诗词的高手,只是他们对现代流行歌曲领域、现代歌词的结构、与旋律的配合等可能比较生疏而已。但只要这是个方向,假以时日,这些诗词高手中尝试转向流行歌词的创作,必然比当下音乐词作人尝试学写古典诗词要容易及可能得多。而且实在不行,这他们二者也完全可以合作。

胤然体歌词与倒胤然体歌词

笔者当初创意这种胤然体歌词体式主要是考虑到古诗词一般偏于经典、内敛、含蓄,而白话文则偏于自由、奔放、张扬,再兼顾当代流行歌曲的结构特点。但在实际应用当中,完全可以像《经典咏流传》那样,依据客观实情“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一是创意无局限,而且有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本来就足够豪放、慷慨、热烈,和副歌 *** 部分的情感爆发也非常匹配。

不过“倒胤然体歌词”在选词上要尽可能选和副歌的 *** 旋律相配的古诗词,否则如果词风不够雄浑、豪放、悲壮,那么“倒胤然体歌词”的一个可能的短板,就是有时会因这些词而限制了副歌旋律的奔放、张扬,使得副歌的旋律调性色彩似与主歌区别不大。也就是说对某些偏典雅、唯美,偏“弱”的古诗词,如果要就着诗词,势必副歌旋律“飞”不起来。但如果要就着旋律惯式,又势必难与原诗词的调性完美融合。比如许茹芸的《梅花》等歌曲。

关于古诗词歌曲的其他思考

l 摇滚说唱与古典诗词

摇滚说唱作为当今流行歌曲的一个主流风格和方向,特别受年轻人喜欢和热捧,她与《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歌曲融合当然是非常有必要和值得肯定的。大方向上看毫无疑义是要鼓励和尝试的。古诗词从音律上来说,本来就是被古代文人吟诵的,天生也非常适合说唱。

不过从具体技术维度来细究,说唱的一个短板也确实是把原本格高一层的古诗词,说唱成了比白话文更通俗的效果。如不提醒或对着歌词逐律辨认,那么观众从听觉上是无法分辨出歌词里诗词部分该有的古典雅韵的,这就使得这种风格的歌曲是弘扬还是调侃,亦或是把古诗词屈格来做摇滚歌曲的嫁衣裳,就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这个问题还是留给市场和年轻人自己吧。

l 诗词歌曲能否再更具有“文人气息”一些?

作为咏唱诗词歌曲的主战场,《经典咏流传》已经非常经典和成功了,但能否更大胆、更准确地把一些可能不那么被市场认知的、但更富有意境的、更能体现“文人士大夫”风格的词作人、音乐人、歌者发掘出来,请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呢?

虽然从知名度、市场、收视率等角度考虑,邀请各类大咖们来表演可能更顺理成章。但反过来说句“不当的话”,也许我刚才提及的那类人,才能真正使得这个节目更“名正言顺”——毕竟,你所耳熟能详的那些传统经典诗文,99%都是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创意的,而不是其他阶层的人民群众创作出来的。

虽然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其实是在精英的引领下,但文化艺术无疑主要是由学者精英、文人士大夫以及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

比如《经典咏流传》里陈彼得演唱的《青玉案》很好,但我觉得我所认识的阿才演唱的自己作曲编曲那版《青玉案 元夕》更具古韵、更具文人意境。作为一个既能填制古体诗词、也能写新诗的中国诗歌学会的会员,我多年前在某个雅集现场第一遍听时,就觉得很入味,非常享受,不由自主地现场跟着吟唱。阿才演唱的李白的《清平调》也是如此。

另外我的朋友、中国啸乐的践行人三强先生用啸乐演绎的王维的《竹里馆》也有同样的感染力,文人气十足。

诚然,他们目前的知名度和品牌,无法和各领域的音乐大腕、以及市场上点击过亿的唱作人相比,但《经典咏流传》也应该留一些“缝隙”给当代那些真懂诗词创作、真能唱出文人意境、唱出士大夫范儿的音乐人,以体现我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一贯文化政策,而不应让舞台悉数由名人、大咖、市场、收视率等热词霸占。

我们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花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咏唱早已是经典的古人作品——咏流传,而应该真正地、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努力使我们当代人的创意作品成为让前面的古人点赞、让后面的来者敬仰的经典——永流传。

文化引领中国,创意复兴文化。研究文化、解释文化、重复文化,都无法真正有效地继承弘扬文化,唯有创意才行。

附录:统计数据,在《经典咏流传》节目的第一季里采用类胤然体歌词(无论正序还是倒序)的比例是16%,第二季是32%,而在第三季的已播出的前两场里的比例已经高达56%了。也可谓充分彰显了古诗词+白话文歌词的艺术大方向与市场价值,说明她逐渐成为一种2.0升级版的中国风歌词新定式。

黄胤然:文化监理人、跨界创意师,加拿大魁北克大学项目管理硕士,河北美院客座教授。

首部文化监理书《文化监理、优化与创意》作者,诗装®汉服国家专利发明人。双章书法®、诗创®、诗装®、胤然体歌词、写意音乐剧,文创监理、文创优化等理念首倡者。

时任臻谛书院®院长、《境界FreeSpace》杂志主编、媒体专栏作家,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欧美同学会会员,惠风诗社首任社长。

更多胤然体歌词创始人谈古诗词歌曲的几种歌词创作方法及优劣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