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人物简介:徐敏,男,汉族,1985年生, *** 预备党员,高级技师,2003年参加工作,现为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博海精机加工中心班班长。曾获得齐鲁首席技师、齐鲁行业工匠、山东省技术能手、滨州市首席技师、滨州市技术能手、北汽集团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滨州市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第一名,获得滨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荣获北京市汽车零部件行业“海纳川杯”第二届职业技能竞赛加工中心一等奖。
养家糊口之外,一个工人的职业理想是什么?
60年前,铁人王进喜说,“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50年前,全国劳模许振超创造了“一钩准、一钩净”,偌大的集装箱放入轮船,铁碰铁不出响;40年前,路遥笔下的孙少平,在地下几百米,用超强度的体力劳动挖煤,变成电流让世界转动;今天,咱滨州人可能会想到企业家张士平,他感慨:“我活了五十年,干了一百年的活,我赚了!”
是啊。脸上发红光,汗珠往下淌,万丈高楼平地起,咱们工人有力量。那么,现在的年轻一代工人还是如此吗?
35岁的徐敏,是滨州渤海活塞有限公司的一名车工,一个“涉世未深的中年”。在活塞零部件包围中,眼前的他,瘦高个,皮肤没想象中的黝黑、通红,反而有点“细皮嫩肉”;眼神没想象中的凝重或热烈,反而有些学生式的温和、清澈;他的话不多,这倒跟记者想象的一样。
采访中,徐敏不爱谈自己、谈成果。记者正发愁咋往下问,他忽然提到徒弟,平静似水的眼睛一下发亮,像燃起一团火焰:“他们一个个都比我强,我希望他们能代表滨州数控机床跻身全省一流、全国一流,那就是我最大的职业理想!”
用精密操作挑战极限、抵达极致,“只要有模型,用数控机床雕个人出来都没问题”
常言道,相由心生。工龄17年的徐敏怎么还一副学生样?在电光火石之间,一个成天跟机械零部件打交道的工人,怎么会如此“细皮嫩肉”?
走进公司的博海精机加工中心,车间内热火朝天,20多台数控机床开足马力运转着。
在车间一角的简易办公室内,徐敏和徒弟张承阳身着蓝色工装,正在聚精会神地编程。从这里加工出的大部分工件,经过装配工厂的总装,便成为了渤海活塞加工汽车发动机活塞部件的精密机器。
“可能和大家想象中的工人不同,现在,我们付出的不再是老一代工人膀阔腰圆、力顶千钧的血汗劳动,我们手里的工具也不光是卡尺、百分表。我希望徒弟们都成为复合型的数控技师,能编程、会设计,是精密仪器的操控高手,是消灭误差、挑战极限的电脑高手。”徐敏说。
既然徐敏不爱谈自己,那就让徒弟来谈。
“徐师傅胆大心细,沉得住气,是车间里最棒的数控技师。只要有模型,他用数控机床雕个人出来都没问题。”在外人面前,张承阳从不“吝惜”对师傅的称赞。这种由衷的赞美,源于他对师傅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钦佩,更有当他遭遇生产加工难题时,师傅的倾囊相授。
“为提高加工精度,必须把数控机床用到极致。”徐敏介绍,几年来,他持续带领加工中心班组进行研究、测试,不断突破着数控机床精密镗孔、攻丝、铣螺纹等技术难关。其中,使用数控加工取代镗床、钻床等工序,彻底解决了困扰工厂很久的“螺纹底孔、螺纹与面难控垂直度”问题,保证了机床床身直线导轨安装精度。
17年来,徐敏专注于数控机床加工,承担着公司活塞专用机床床身的全部精密铣削生产任务,每年为公司加工活塞专用数控机床床身120件以上,质量合格率100%。其间,他主持参与了10余项技术改进及攻关项目,解决了关键技术难题,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1200余万元。
如今,徐敏和徒弟们已经不再是跟着机器跑的“奴隶”,而是用精密操作挑战极限、抵达极致的“渤海工匠”。
荣誉等身坚守一线,无私“传帮带”为公司培养技术骨干,帮助徒弟赢得全省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今天,“80后”的徐敏荣誉等身: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技术能手,2017年获得山东省技能兴鲁数控机床职业技能大赛工人组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齐鲁首席技师,2019年被评为齐鲁行业工匠。
但徐敏不爱谈自己的奖项,更愿意讲徒弟们的故事——“张承阳,我的第三个徒弟。拜师四年来,他已经成为班组骨干,还获得了省技能大赛的第一名!”
这个第一名,来得不容易。备赛期间,徐敏在下班时间拉着徒弟在机床前反复操作、不断钻研,不断调试每把刀具的切削参数,改进、完善工艺方案,记录每个程序的运行时间。
赛前,张承阳很紧张:“师傅,你觉得明天的比赛我能拿第几?”“不要想那么多,享受比赛过程就行了。”徐敏说,“想想那些你编过的程序、做过的工件,以及用它们造出的中国最好的活塞,你还有什么可紧张的……”
2018年的一个仲夏夜,在枣庄市郊的一所厂房内,山东省第六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正进行着当天的最后一场角逐——数控加工中心操作工比赛。
站在数控机床前,张承阳分析着参赛图纸,琢磨着最佳编程。当他打开机床电脑时,意外发生了——红灯报警!这意味着电脑与机床主机之间发生了连接故障。虽然工作人员及时进场维修,但与数控机床整天打交道的张承阳知道,没有个把小时,很难排除故障……他本能地望向场外,在心里寻找着师傅的支持。虽然距离较远,但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映入他的眼帘:对方攥着拳,高举着手臂。
“师傅的意思很明白,是让我‘要沉住气’!”张承阳冷静下来,闭上眼调整着自己的状态。此时,师傅与自己之前练习过的一个个样件、一行行数据,在他的脑海里清晰再现。55分钟后,机床故障排除。提高该工件加工效率的编程方案,也被张承阳迅速写好。在机床刀具有规律的加工声中,工件在规定时间内完美出炉。
最终,被耽搁了1个小时比赛时间的张承阳,夺得了该项目个人第一名的好成绩!
当天的夜宵,两个人吃到了凌晨三点。“加工这个点,如果弧度再大点就更好了。”“根据这款刀具的切削参数,或许还有更好的数据编程。”……夜宵的前半场,师徒二人对当天结束的比赛进行着复盘;下半场,喝着啤酒,他们聊起了足球。
“张承阳不光得了第一,还被授予了‘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现在是我们公司加工中心班长!”说到这,徐敏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至今,徐敏已带徒4名,2名成为公司技术人员,2名获得技师证书。
职业教育为他打下了理论和技能基础,渤海活塞塑造了他的工匠精神
对徒弟,徐敏常说:“只要我会的,我会倾囊相授;只要多想多干,你们以后会比我懂得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古人所谓“三乐”之一。可徐敏很年轻,为啥这么重视“传帮带”?
这跟徐敏身上具备的“渤海工匠精神”有关,也跟他的经历有关。“眼下高考、中考成绩正发榜,常让我回忆过去。我是滨州职业学院毕业生,母校为我打下了理论和技能基础。长期以来,很多家长认为,学技术当工人低人一等,可人人都上大学,谁来当工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们不是卖血汗、卖力气的苦工,我们是技能型人才,做出成绩就能受人尊重,我希望我的徒弟能因工人身份而自豪,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成为优秀的渤海工匠。”徐敏说。
今天,让徐敏激动的是,滨州职业教育好戏连台:“五院十校N基地”总体布局宏伟壮观,其中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区、山东健康职业学院等项目都在稳步推进,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职业教育发展“滨州样板”呼之欲出。
徐敏感慨,是职业教育培养了他,是渤海活塞塑造了他。
“不居第一不罢休,位居第一不止步”——这一直是渤海活塞的企业文化。从一个只有4万元家底的小铁木作坊起步,成长为如今全球第四大“活塞巨头”,渤海活塞一路“唯旗是夺”,33年稳居同行业老大。尤其在科研竞争中,渤海活塞取得了中国活塞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可产品实验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等称号。目前,渤海活塞拥有专职从事研发人员160余人,拥有专利198项,其中发明专利54项。
而正是得益于渤海活塞拥有如此密集的技能型人才储备,才让徐敏和工友们如鱼在水、如鸟入林,能够自在地飞翔、嘹亮地歌唱、充分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