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盱眙县马坝镇最新规划(盱眙县马坝网),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盱眙县马坝镇最新规划(盱眙县马坝网)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盱眙县马坝镇最新规划(盱眙县马坝网)  第1张

盱眙人文荟萃、才人辈出,其中才女亦然。自古至今,盱眙才女数不胜数,此辑古代知名才女十人,便于读者开开眼界,更好地了解盱眙的历史文化。

一、汉武帝皇后 —— 陈阿娇

据《史记》《汉书》《盱眙县志》《泗州志》等载:孝武陈皇后即为盱眙东阳人,其祖父即是原秦东阳县令史、后与项羽俱起反秦的大将陈婴。而其母亲则是汉景帝刘启的姐姐、武帝刘彻的姑姑馆陶长公主刘嫖。陈婴之孙陈午招为驸马,与长公主生女取名阿娇。

盱眙女儿大汉皇后——陈阿娇

当初,只有6 岁的胶东王刘彻见到大他4岁的陈阿娇,竟做出“若得阿娇为妇,当造金屋贮之”的承诺,这便是成语“金屋藏娇”的来历。在长公主倾力相助下,使刘彻于汉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得立为太子,取阿娇为妃。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即位称汉武帝,立阿娇为皇后。阿娇不仅端庄美丽、楚楚动人,而且聪颖机智、果敢敏捷,盱衡全局、审时度势,凭着自己和母亲馆陶长公主、外祖母太皇窦太后的亲密关系,在历次关键之际平衡左右、稳定朝野,力敌对手、排除险情,辅助政务、巩固帝位,从而使汉武帝成为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刘彻之所以立为太子、登上帝位、成为最有作为的一代伟大帝王,阿娇母女功不可没。

二、汉代道家女弟子 —— 徐小季

据《泗州志》《泗虹合志》载,在汉朝时,泗州临淮有一奇女子,笃信道家之论,钻研《老子》之说,著有《经说》一书,将《老子》的道家理论传播于世。《泗州志》载:“徐氏,临淮人,字小季,佚其名,著《经说》,传《老子》。

汉代女道士——徐小季

据说在春秋鲁定公时代(公元前503年),老子四海巡游讲学,曾到盱眙北边临海的山上设坛施教,讲授道理,古徐人倍受教益,从而道教在古盱眙即为盛行。后人便将老子设坛讲学的山头称为“老子山”,老子闭关修炼的山洞称为“仙人洞”,至今遗迹仍在。又过了四五百年,到了汉代,盱眙笃信老子道教者甚众。徐氏小季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取道教教义,深为道教理论的深奥而折服,从而成为道教信徒。她在研学《老子》的同时,觉得异常深奥,而其中许多教义又极为经典,应予普及,让更多道家信徒所知晓。于是,潜心摘录,加以注释,写成《经说》一书,流传于世。

三、南北朝棋坛花木兰 —— 娄逞

在南北朝齐朝时,盱眙东阳女子娄逞,女扮男装,驰骋棋坛,又成为一桩流传古今的奇事。据《南史·崔慧景传》《南齐书·谢论传》》中载:“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会棋博,解文义。游公卿门,仕至扬州从事。而事泄,明帝令东还,始作妇人服。”

  公元 479年萧道成称帝,建朝南齐,即齐高帝。他的母亲陈道止,就是盱眙东阳名人陈矫的后代。

东阳女子娄逞,聪颖美丽,知书识礼,文才满腹。当时围棋盛行,父辈下棋时,深爱围棋小娄逞也在旁边静静观看,从中悟出棋路,通晓棋谱。一日,其父与淮阴名手过招,娄逞举子相助,转败为胜,令淮阴名手震惊,曰:“此艺高也。若非女子,定可傲居棋坛。”娄逞想:“我虽棋艺堪精,却因是女子,而不能登坛厮杀,辜负了一手好技艺。”于是效仿花木兰,女扮男装,前往扬州,以其超高棋艺而跻身棋坛,名扬南齐,并与达官贵人交往,被任命为扬州议曹从事,又以果断处事而享盛誉。可惜,后来被人发现是女子乔装,劾奏至帝处。齐明帝爱惜娄逞棋艺才能,免其死罪,遣返归乡。叹曰:“有如此伎,还为老妪,岂不惜哉。”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扼杀了娄逞这样的棋坛女杰,实在可惜。但是,娄逞作为我国第一位女棋手且女扮男装的大胆尝试,却被史书记载了下来。

棋坛花木兰——娄逞

四、唐代诗书画奇才 —— 薛氏

《江南通志》《泗虹合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说是在唐朝的时候,泗州临淮薛家有一奇女子,从小聪颖好学,熟读诗书,泼墨作画,提笔写字,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被当地称为才女,后嫁与南楚材为妻,遂从夫姓为“南薛氏”。南楚材也是才高八斗、仪表堂堂、英俊潇洒、才貌双全。二人成婚,更是金童玉女、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一日,南楚材出游陈(今河南淮阳)颖(今安徽阜阳),颍州太守看上了南楚材的才貌,便意欲将其女嫁与南楚材为妻。南楚材为之所动,便叫仆从回临淮取回琴书,示意欲与薛氏相离。薛氏无言,叫仆从略等,自己进了闺房。一会儿,薛氏交与仆从一只纸鹤、一卷画轴,托言带与南楚材。

南楚材展轴一看,原来是爱妻薛氏对着镜子画的自画像,只见画中女子双眸似水,略带忧伤;纤指如笋,肌肤似雪;朱唇微启,欲语含羞;一头青丝如黛,一袭白衣委地;淡扫峨眉,不施粉黛,却有湘妃气质、仙子容颜,嫦娥仪态、飘若神灵。又打开纸鹤,见是爱妻写的一首诗,诗云: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端。己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容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南楚材看到妻子的诗、画,顿觉羞愧无言。遂整行装,告别颍守,速速返乡归里。他知道,美丽贤惠的妻子望眼欲穿,在傻傻地等着自己。

诗书画女奇才——薛氏女

五、北宋女书法家 —— 唐氏女

北宋时期,泗州出了一位唐氏女,工书法,名扬江淮大地。就连著名的大书法家、大文豪、大诗人苏轼苏东坡都知道这事,但只是耳闻,却没有眼见。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途径泗州。心想,正好乘此机会,亲自去看一看这位才女。

北宋女书法家——唐氏女

到了泗州后,苏东坡便问章知事道:“十多年前,曾听说泗州唐氏女书法名震江淮,却未能见其真迹。今日又经泗州,不知能否一饱眼福?”章知事深知东坡居士是书法大家,让他做出品鉴真是求之不得,便立即令人前往,索来唐氏手书,一一呈献给苏轼观看。先是两幅扇面,又有几幅尺牍,再将一幅卷轴悬挂于府衙墙上。苏东坡一眼望去,便被唐氏女的这些书作吸引住了,只见他远观近看,左瞅右端,不住点头,连声赞叹,说道:“好字啊好字!既有王羲之的刚劲,颜真卿的端庄,柳公权的挺拔,且有我所书的飘逸潇洒、俊秀大方。更是洒脱自如,无拘无束,静中有动,形中有神,自成一家,师法于古而不拘泥于古。一个女子的字,能有如此功力,着实难得。以后求字,何须再找王羲之王右军啊!有这幅唐氏女的字足够了。”赞叹之余,苏东坡遂提笔为唐氏女赋诗一首,诗曰:

唐女能书十载闻,

谁知精绝向红裙。

百金竟买蒲葵扇,

不必更求王右军。

  在《泗州志》《江南通志》《泗虹合志》上,都有此载。

六、南宋乱世女词人 —— 淮上女

在《宋词》中,存有“淮上女”所作的《减字木兰花》词一首。

多愁善感女词人——淮上女

淮上女,姓名不详。根据《续夷坚志》记载,此应是宋宁宗嘉定间,金人大举南侵时,在淮河岸边掳掠的良家女子。南宋宁宗嘉定末年(1222年),金宣宗派遣四都尉率军大举南攻,俘获大批良家女子,掳回中原,“淮上女”便是其中之一。这位淮上女应该是一位生长于淮河岸边、才貌双全、能诗善画、温柔贤淑的女子。可是被金兵所掳,在重兵看押之下,含泪别离淮上故园,渡过淮河,来到金人占领的泗州。这位淮上女怀着悲愤交加沉痛心情,在泗州墙壁上挥毫写下这首《泗州壁上题减字木兰花》,词曰:

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

  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当时,金兵占据泗州,宋军固守盱眙,宋金划淮为界,故有“淮水若易水,烟山似燕山”,“中流之北即天涯”之说。这里的“淮山”,就是指的盱眙诸山。泗州、盱眙仅一河之隔,而百丈之宽的悠悠淮水,却如万顷烟波,将自己与家乡隔如天涯。举目东望,盱眙青山绿树,而泗州却只有旧愁新愁,惟有潸然泪下!

七、明末女诗人 —— 盱眙女郎

《明诗综》共一百卷,为明朝诗歌总集,记载了自明初洪武直至明末崇祯历朝诗人共3400余人的诗词作品。其中有一篇《盱眙女郎题壁诗》尤为感人,诗云:

  短袖笼春去,低鬟明月中。

  逢人惟有泪,不敢说辽东。

提壁留诗的才女——盱眙女郎

明崇祯末年(1644年),清兵大举南下,攻占了泗州。隔淮望去,烽火狼烟。大明平民举家南逃,无比心酸。这位处在动乱之中的“盱眙女郎”, 将与逃难的百姓一起,别离夫君,离乡背井,浪迹天涯。明月之下,只有低鬟掩面,饮泣泪流。而满腹心酸,又能对谁言表?于是在墙壁之上,提笔写下了上面的那首诗。

八、清初女诗人 —— 淮上女子

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著有《北游录》,书中记录了1653年至1656年期间北行的所见所闻。其中记有一位署名“淮上女子”的一首《新乐县南关题壁》诗,前有一短序曰:“妾本淮上弱质,僻陋而无心。戊子遭兵燹,满之狂丈夫,以我北去。壬辰复挟我南征。过此偶遇之子,盱衡之间,情溢于露,气幽于兰。呜呼!此谁氏之美也?嗟予薄命,感而赋此。”诗云:

北去南来空自猜,

边愁为膺几时怀?

妾心最慕汉天子,

自将单于不敢来。

道次相逢若相思,

目成那复畏人知?

胸中历历不然事,

可得对床说与伊?

可见,这位在顺治戊子(即顺治五年,1648年)被南下清兵掳获北上的“淮上女子”,在顺治壬辰(九年1652年)又被清兵挟持南下,在新乐县(今河北石家庄北)偶遇久别夫君,但只能远远盱衡而不可牵手相见。万分悲痛之下,提笔在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这位淮上女子对连年战乱无比厌恶,对狠毒的满兵无比憎恨,对汉武大帝无比仰慕。她多么渴望汉武再世,踏平匈奴,制服单于,使中原淮上重回和平之境。

乱世才女——淮上女子

 九、兵燹乱世女诗人 —— 盱眙女子

在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十七·杂记”中,载有清咸丰兵燹(1851~1860年)时,盱眙有一女子所写的一首《哭父诗》,其诗云:

一夜思亲泪,天明又复收。

恐伤慈母意,暗向枕边流。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军打着“杀满清,均田地”的旗号,东进北上,所向披靡,与盱眙山区棚民义军遥相呼应,直取盱城。盱眙县令和守城清军脚底抹油、逃往蒋坝。太平军撤离,清军返城,以“通匪”之名大肆斩杀无辜百姓,又以“几番血战,夺回盱城”而邀功请赏。尤以清军格洪额水师进驻盱眙后,“因尽取民间器具列为营垒,肆毁民房供炊爨,屋材大者运他地贩卖,阻之辄加以白刃。格驻盱二载,除万寿宫、文庙未全毁外,仅留前街茶馆、浴堂各一所,其余悉尽”,使“汪园荡为丘墟,偶园亦仅存遗址”。咸丰兵燹,百姓离乱,盱眙女子全家逃散,只身带着老母四下避难,为了不让慈母伤心,惟将思亲之泪夜湿绣枕,天亮时只好抹去眼泪,强装笑颜。如此真情,跃然纸上。

咸丰兵燹时的女诗人——盱眙女子

十、著名弹词大家 —— 都梁女史汪蕖

汪蕖(1832~1892年),字藕裳,自署“都梁女史”。其祖父便是闻名江淮的诗人、曾捐修淮河“汪公堤”、建有江北第一园“汪家花园”的盱眙才子汪孟棠。祖父和父亲都曾做过知县、知州、知事、大理寺卿、翰林院编修等官职。不论在哪里为官,都清正廉洁、光明磊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藕裳小时候即跟随祖父、父亲走南闯北,见过世面,深受传统美德之薰陶,尤其是祖父任苏州知府,使她了解并爱上了苏州评弹,并立志创作弹词著作。

都梁女史、弹词小说家——汪藕裳

汪蕖于史籍及文学作品无不广泛阅读,博闻强识,文学功底极为深厚。22岁时便创作了80万字弹词巨著《群英传》,一经问世,即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广为流传,反响强烈。咸丰兵燹,她全家东躲 *** ,避难盱眙、逃难苏州,奔波淮扬、栖身宝应,在兵荒马乱中颠沛流离,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却以其坚强的毅力和不懈的精神,写成了200万字的长篇弹词小说《子虚记》,全书采用五言、七言诗体,有文有唱、朗朗上口,构思巧妙、错综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学界普遍认为,《子虚记》的艺术可与《再生缘》媲美,而为《天雨花》、《笔生花》等所不及,堪称惊世鸿篇、不朽巨著。

汪藕裳年仅52岁便因病离世。她的手稿历经了127年的流浪,在淮阴师院王泽强教授的努力下,汪藕裳后人与淮安博物馆签订协议,于2011年8月5日,将几代人精心守护的《子虚记》全套手稿64本捐赠给该馆,成为镇馆之宝。并作为国家古籍挽救工程,得以点校出版。

更多盱眙县马坝镇最新规划(盱眙县马坝网)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