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国十大元帅是哪些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顺序由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国十大元帅是哪些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顺序由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国十大元帅是哪些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顺序由来  第1张

中国庙会起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庙会风俗,起源于祭祀活动。《礼记》中记载: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子贡观摩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祭祀活动,并评价说“一国之人皆若狂”。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各自站稳了脚根,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出行时的队伍中以辟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佛道二教兴起,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寺庙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商机,庙会就此开始了。简言之,庙会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

北京最早的庙会,在老北京眼里应是“灯市口”庙会。现在已不复存在了。明朝时,著名的灯市在东华门外,灯市长二里,白天是市场,夜晚张灯火。闽粤海外的珍异,三代六朝的古董,四民穿着的服饰,老少皆喜的食品,所谓“日市开场,货随类分”。入夜,张灯结彩,齐奏鼓乐,施放焰火。到了清初,东华门的灯市盛况不再。这是因为满族人进北京,只准旗人居住内城,把 *** 全都赶到前三门外,于是,东华门外的灯市与西单城隍庙的庙会移到了前门外的灵佑宫与广安门内的慈仁寺(今报国寺),至今东华门外只保留了灯市口的旧名。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也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被确定为北京庙会的诞生地,虽然它不复存在了。

中国十大传统庙会

1.老北京庙会

北京的庙会始于十至十一世纪,当时北京地区的佛道二教都处于由兴而盛的时期,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热衷于宗教活动,佛寺道观“冠于北方”。每逢宗教节日,往寺内礼拜的信众或乘香车宝马或徒步而行的人流、车流,充塞于途。北京的庙会即于此时应运而生。

十八九世纪是北京庙会的极盛时期,当时,城内外,大寺小庙,远近为邻,尽管平时香火不断,信众随时可入内焚香礼拜,但是,最主要的民间宗教活动还是在庙会期间。北京庙会极盛时期“大抵四时有会,每月有会”,如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等每月定期开放:厂甸、火神庙、大钟寺、雍和宫、妙峰山、东岳庙则按传统的年节循例举行。各寺院的庙会虽都以酬神敬神为主,但还有各自的特色,如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具陈而闻名”,厂甸的春节庙会虽也以集市贸易为主,不过所售主要是古玩、字画、书帖、风味小吃及儿童玩具。又如,位于西郊的妙峰山朝顶庙会,会期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长达半个月,活动内容为香客登山朝顶,各种表演歌舞技艺的民间组织,演出大鼓、秧歌、高跷、中幡等。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至二月初一日的“跳布扎”为主要活动。“跳布扎”,俗称打鬼,是藏传佛教躯魔除祟的法事活动,因与汉族腊月驱除疫鬼,迎接新春的古俗相合,所以也融入了北京的新春风俗。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然而其中揉入了古老的风俗和民情,故能历经七八百年而流传下来。

如今的北京庙会多在春节期间举办,地点也不全在寺庙附近,例如龙潭湖公园、地坛公园、朝阳公园、天坛公园、莲花池公园等大型公园内,年年都举办春节庙会。内容则以娱乐、购物、品尝小吃为主,演变成为民间节目的喜庆活动,在北京地区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风尚。

土地庙

土地庙也叫“都土地庙”,在宣武门外下斜街路西,庙的规模不大,但庙会的规模不小。每月逢三有庙会,以商业活动为主。《光绪顺天府志》说:“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能与号称“东西二庙”的庙会并称胜,可见盛况不一般。商贩货摊和文艺演出场地多在庙的四周,春秋旺季摊位可以一直摆到广安门大街上。

土地庙周围多是普通城市劳动阶层和菜农、花农,因此土地庙的庙会上,多是一般市民所需要的日用器皿,锅碗瓢盆,中小农具,种籽秧苗,而很少看到珍宝翠钻、古玩字画等有钱人喜欢的东西。庙会上的鲜花买卖,是土地庙庙会的一项主要特色,因其于花乡--丰台十八村毗邻,所以这里的鲜花远胜其他庙会。鲜花的品种又多又鲜,而且还不乏奇花异草。土地庙的庙会上还有一种商品特别多,这就是鸡毛掸子。旧北京老百姓用它们打扫卫生,还是室内不可缺少的摆设。尤其是春节前,鸡毛掸子是各家各户不可缺少的工具。

建国初期北京的土地庙会还兴旺过一个时期,现在庙会已不存在,但是庙的建筑还在,只是早已作为民居,面目全非了。

白塔寺

白塔寺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正名妙应寺,是北京名刹,因寺内有座“以镇都邑”的藏式佛塔,通体皆白,故俗称白塔寺,而正名妙应却不大提及了。 白塔寺的庙会在农历每月五、六两日举行,也是北京主要庙会之一。《旧京琐记》里有记载:“…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 白塔寺的庙会与护国寺庙会基本相同,因白塔寺与护国寺不但位置相邻,而且庙会的日期也相近。 庙会期间,除与其他庙会类似的山货、百货、食品、玩具和农副产品等货摊外,木碗货摊是其特色。《旧都文物略》中说:“白塔寺的木碗花草、土地庙木器竹器,皆属特有。”卖蛐蛐罐、蝈蝈葫芦、鸟笼子市场也是白塔寺庙会的特有市场。这些东西不但有它的实用性,而且由于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很多都已成为精美的艺术品。白塔寺庙会止于公私合营之后。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京都竹枝词》中云:“东西两庙货真全,一日能消百万钱,多少贵人间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护国寺庙会上玉器摊很盛。北京是数代帝都,很多高超的工匠集中北京,使北京成为玉器产地,庙会期间,达官显贵多爱逛玉器摊。饽饽铺和扇子铺在庙会上也是个大行业。扇子有便宜的蒲扇,中档的羽毛扇,高档的折扇和团扇。有的折扇和团扇上不仅雕花刻纹,还镶嵌珠宝玉石,扇面上有画师作画,大家题字,往往一把扇子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2.老上海庙会

庙会在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你可以隔着时空之墙去重新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商铺内的木质货柜,身穿长衫的伙计头戴毡帽,充分展现了老上海的商业风貌。街道旁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摊档,有皮影戏、西洋镜、吹糖人、转糖盘等,还有替人“捉刀”的写信先生,当街擦皮鞋的流浪儿童,这些“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的重现,让人自然而然回味起了过去的岁月。庙会上,许多久违了的美味小吃也让你过足吃瘾,正宗上海菜,味道堪称一绝。元宵时候的上海城隍庙,因大型花灯会的举行,更显得热闹非常。五色的花灯、古色古香的宫灯挂满了整个街道。

2006年上海龙华庙会定于4月21日至5月7日在龙华旅游区举行。这届龙华庙会的一大看点,就是尝试推出已经停办了半个多世纪的“龙华大会”活动。不过,旧时以驱妖辟邪为主要特征的出会将被以祈祷吉祥的主题取代。也许,对当代的青年来讲,“出会”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而在中国历史上,出会恰恰是全国各地最隆重、最热闹的民众性风俗活动。

庙会和出会

庙会起源于佛教和道教的祭祀活动,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徒会如期赶往寺庙,参与顶礼膜拜,于是逐渐形成固定的 *** 。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辰是中国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叫做“浴佛节”。记录西晋洛阳历史的《洛阳伽蓝记》中就大量记录当时浴佛节的隆重而又热闹的景象,这一天僧人和信徒们把寺院里的佛像抬出来逐一“沐浴”,许多寺庙也由此形成庙会。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始祖,几乎全国所有的佛教寺院都主供释迦,所以四月初八“浴佛节”也成为大多数寺院进行庙会的日子。

观音菩萨是佛教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她的作用就是冥冥之中的“妇女代表”,你有千愁万难,可以祈求“千手观音”,她肯定有一只手会相帮和使你摆脱困难;你有看不透的心思,可以祈求“千眼观音”,她一定能帮你指点迷津;你若老来无子,可以祈求“送子观音”,不久你也许就怀上了baby。也许观音是最世俗化的菩萨,她的能耐就是提供最需要的帮助,她也成为妇女最景仰和爱戴的神灵。佛教经典称,二月十九日是观音的诞辰,六月十九日是她得道成菩萨的日子,于是这两天又成了观音寺的庙会。

寺院里供的菩萨大多是泥塑木雕的,形态大,分量重,真的要把佛像抬出寺庙外,非得把山门拆了不可,所以,佛教节日形成的庙会往往即以庙为中心形成的 *** , *** 时众多的人流又形成集市,所以庙会也被叫做“庙市”,指因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商业贸易市场。

中国的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有专门机构作过统计,历史上能讲得出点名堂的神道约2万名,“一方神仙管一方土地”,地方上的道观和庙的规制较小,神道像也较小,只要几个强劳力就足以把神像抬起来,在宗教节日中将神道像抬出庙门到大街小巷 *** 就被讲作“出会”。由于各路神仙的诞辰和羽化成仙日是不同的,所以各地庙宇出会的日期也是不同的,如二月二日是土地公公生日,各地的土地庙举行出会,三月廿八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各地的东岳庙会举办出会,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生日,江南一带称“神仙生日”,凡有吕纯阳庙的地方就会举办出会。

天后出会

天后又称天妃,福建、台湾一带称为“妈祖”,据说她是福建莆田人氏,修炼得道后成为航海保佑女神,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大多建有天后宫。据统计,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天后庙有2500座之多。上海的天后宫是元代进入上海的福建海运商人兴建的,旧址在上海县城东北角的城墙上,楼共三层,叫“丹凤楼”,现在这里有一条叫“丹凤路”的小路,就是以丹凤楼而得名的。

天后的诞辰是农历三月廿三日,这一天也成为上海隆重的节庆日。清代上海人毛祥麟《墨余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我邑(上海县城)于三月廿三日为天后诞辰。先期县官出示,沿街鸣锣,令居民悬灯结彩以祝。前后数日,城外街市,盛设灯彩,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外之内洋行街(即今阳朔路),及大关(即旧海关,在天后宫对面,即今新开河外滩处)南北,绵亘数里,高搭彩棚,灯具不断。

庆祝天后诞辰的活动从三月十九日拉开序幕,三月廿三日进入 *** ,三月廿五日才告结束,前后共7天之久,此时上海各会馆公所、商家以及居民自制的各种灯彩星罗棋布,使东门外一带“遥望如银山火树”,出会的队伍吸引市民空巷而入,尾随其后,其灯彩的数量和规格均超过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所以上海人把三月廿三日那天的“天后诞”叫做“灯市”。

天后是航海保佑女神,理所当然地受到与海上海运和贸易有关商家和商人的景仰和尊敬;天后也是道教神道中为数不多的女性,更受广大妇女的爱戴,“村妇新妆忙庆事,趁晴齐说到宫前”。妇女们穿起节日的服装,打扮一新赶往天后宫,这一天几乎成了当时上海的“妇女节”。

1849年上海法租界建立,天后宫就在法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上,而天后出会的行走路线就在法租界里,于是因出会而引起租界与华界的冲突不断发生,上海县就以“华夷杂处,恐生事端”为由取缔了天后出会活动。1853年9月7日,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这座天后宫毁于战火,从此上海的天后出会活动基本结束。

近代以后,中国与国际的交往日益密切,中国派往海外的外交官、访问团及留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这些人大部分从上海搭乘海轮出国,海上航行风险很大,出海的人们更迫切希望得到天后的保佑,1879年后,上海即筹划在今苏州河河南路桥北堍重建天后宫,并于1884年开光,这一天又进行了一次天后出会,不过,这次出会不是把庙里的天后抬出来,而是把新做的天后神像请进去。顺便补一句,老人习惯把今河南路桥叫作“天后宫桥”或“天妃宫桥”,就是以这个天后宫得名的。

城隍庙的“三巡会”

中国的城隍庙是一个地方最高的土地庙,县城隍的职位等同知县,不同处是知县统治阳世世界,而城隍统治“阴世世界”。中国有城隍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以前,但城隍庙机制被普遍推广则始于明初。据说,朱元璋登基做了大明皇帝后,经常梦见曾追随他打天下而阵亡的将士向他索讨抚恤,诉说他们因得不到抚恤而成了冤魂野鬼的苦痛,于是朱元璋下令全国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必须建立城隍庙,以安抚冤魂野鬼。明洪武六年(1873年),曾在元朝 *** 做过福建提举使,在朱元璋手下任京城会试主考官的上海人秦裕伯被朱元璋敕封为“上海邑城隍正神”。

与许多地方的城隍庙一样,上海城隍庙既是上海县最高的土地庙,又是秦氏宗族的家庙,城隍像是“衣架像”,只有头是用木雕的,而身体像一只衣架,秦氏后人每年根据不同的季节给他换穿不同的服装,当然,把城隍抬进扛出也十分方便。

与城隍庙配套的下属“机构”为厉坛。古人把无归宿的游魂叫做“厉鬼”,他们是传播瘟疫疾病的罪魁祸首,而厉坛就是超度厉鬼的地方。上海定于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日)、十月朔(初一)城隍要到厉坛安抚厉鬼,叫做“三巡会”,届时,人们把城隍从庙里抬出来,前面有高昌、长人、新江、财市“四司”开道,沿街出会到厉坛,由知县宣读祭文后再返回城隍庙。到近代后,由于厉坛被划进了租界,城隍出会改走康衢路(今中山南二路和龙华路)到龙华后再按原路返回城隍庙,这使龙华的庙会活动更闹猛了。

龙华庙会

龙华镇位于上海市区的西南,东临黄浦江。流经龙华附近河道曲折多弯,旧沪谚有“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之说,高耸的龙华寺塔成了这里的标志性建筑,佛教信徒更把龙华寺塔视为指点迷津的航标,所以“龙华十八湾,湾湾见龙华”与“条条道路通罗马”近义。传说,三国吴大帝赤乌五年(242年),孙权为纪念康僧会从交趾(今广东一带)来建业(今南京市),途经这里而建寺,并以佛教传说弥勒在龙华树下成佛的故事而赐名“龙华寺”,而龙华镇即以寺得名。唐朝诗人皮日休有《夜泊龙华》诗:

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

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

也许有了孙权赐名龙华寺的缘故,弥勒佛就在龙华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弥勒佛又是佛教中最讨人喜欢的菩萨,也使龙华寺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扩大。传说弥勒佛是农历三月初三圆寂的,每年这一天寺院要做大法事,附近信徒争相赶赴龙华寺顶礼膜拜。“三月三,上龙华”,“烧烧龙华香,投个好爷娘”成了上海民谚。

龙华也是上海桃子的主要产区,龙华水蜜桃更是优良品种,到龙华赏桃花也是古代上海人春日郊游的重要项目,上海地区的桃花一般在农历的二月底三月初初绽,三月中旬盛开。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清代后期龙华庙会就改期为三月十五,清人《上海县竹枝词》云:

车如流水马如龙,轮舶帆船白浪冲。

香汛赶齐三月半,龙华塔顶结烟浓。

作者原注:“龙华三月半,香汛最盛。自开马路,坐车来者较船倍多。”清代后期,上海已有多条马路通达龙华,为龙华庙会的兴盛起了很大的作用。

龙华相近的地方有漕河泾,今天这里已是一个经济开发区。漕河泾原是一条河名,后来形成镇市,漕河泾的水神庙叫“漕河庙”,每逢清明和十月朔,当地人就要举行隆重的漕河神出会活动。出会由地方和庙联合操办,人们在漕河庙集中,出会的队伍沿街巷行走,在几个指定的点举行“路祭”,风俗意义为驱赶厉鬼,祈祷吉祥,队伍以龙华为终点,然后返回漕河庙。不过在大多民众心中,出会就是一个愉快、热闹的节日庆祝活动。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凡是使用过中国农历的国家或地区,都会有与中国节日相似的节庆活动。今天,日本京都地区仍盛行的七月十五“盂兰盆节”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而今天的中国,“盂兰盛会”则基本消灭。

3.老南京庙会

蒋王庙庙会

“蒋王庙庙会”是由祭祀蒋子文的活动而衍生出的民间庙会,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以歌舞、祭祀活动及商品交流活动为表现形式的民间文化活动,包含着历史、宗教、民俗、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

原蒋王庙庙中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今南京)县尉蒋子文 。蒋子文,东汉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任秣陵(今南京)县尉,追逐盗贼而战死于钟山脚下,东吴孙权建都秣陵后,封其为钟山神,改“钟山”为“蒋山”,建蒋王庙,历代祭祀不绝。宋•曾极《蒋帝庙》诗云:“白马千年系庙门,炉烟浮动衮龙昏。阖棺漫说荣枯定,青骨犹当履至尊。”记录了宋代蒋王庙“炉烟浮动”的盛况。民国时学者朱契在《金陵古迹图考》中说:“蒋子文之庙,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蒋王庙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被改为私塾,后又改为小学,蒋王庙戏台在解放后被改为校舍。至上世纪60时代,庙被毁坏。庙会始于何时不可考,2005年,由于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等诸多原因,蒋王庙庙会活动暂时停办。

蒋子文信仰是六朝时期以东在今天南京及其附近地区民间广泛盛行的一种巫觋鬼神信仰。据清代《同治上江两县志》载:“蒋祠有玉涧祠,祀蒋帝,帝即后汉蒋子文也,常自谓骨青死当为神,吴大帝为立庙于钟山,封为蒋侯,在六朝时祷焉若有神,齐永明中封以帝号,南唐追谥庄武帝,有庙碑。”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周围群众在蒋王庙街举行大型庙会。“蒋王庙庙会”是由祭祀蒋子文的活动而衍生出的民间文化空间,庙会期间恰逢农闲,许多赶庙会者常借此购买农具及农副产品,四乡八邻都来赶集,热闹非凡,好似过年一样。蒋王庙庙会是南京历史上的四大庙会之一。

“蒋王”崇拜和相关民俗依托于蒋王庙,蒋王庙及庙会成为富有多重价值的文化空间,今天,“庙”虽已不存,但庙会空间成为见证历史与文化的唯一物证,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文化遗产价值。庙会中的众多民间技艺表演和信仰习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源。蒋王信仰自东吴时期至今延续千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研究南京历史上社会状态、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重要素材。也是研究和见证南京作为“六朝故都”所积淀的深厚地域文化的重要事象和资料。

薛城花台会

薛城花台究竟什么来历?传说清康熙皇帝命工匠仿照金銮殿雕凿了一个模型,赐给了山东聊城一姓邢的宰相之母,了却了她想看金銮宝殿的愿望。当时薛城邢姓就派人前往聊城祝贺,并按照模型绘成彩图,归来后组织能工巧匠照图在村头搭建了一个戏台,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这天邀班唱戏为康熙祝寿。因其戏台造型独特、高大巍峨、绚丽多姿,人们称它为“花台”。从此,每年三月十八薛城过花台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江南第一台”高淳县薛城花台,台面宽13米,进深16米,台中所立四柱为浮雕金龙盘缠;台顶是一幅幅彩画排吊;舞台周边系纸扎镂空彩屏拼排,称“五凤楼”。花丛簇拥、五彩缤纷。“五凤楼”下悬三面观横匾一块,正面看去是“玉堂春”,从左侧看变成“玉楼春”,再从右侧看又成了“玉树春”了,别有情趣。整座花台,无论远眺近看,其气势之雄伟,规模之宏大,舞台之精美,堪称三绝,冠盖江南。江苏省京剧团演出后赞赏它是“江南第一台”。

薛城三月十八过花台会,于二月初二就向外地张榜公告了,影响远播。会场期间,远近观众似潮云集,连芜湖、上海前来观光的客人也是络绎不绝。两平方公里的场址,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高淳县城离花台会址10里路,车行5里即便只能步行前往。花台近处更是人山人海。周围3000多居民,家家接亲友,户户迎新客,比节日喜庆还要热闹。薛城人看戏好评戏。唱得好挂彩加赏,要是被评出了毛病,台前的九联灯就不见升起,那场戏也得新补唱。三天六场戏,剧目由主家选定,不能“倒草”(重复)。

曾经有个戏班在演《平贵别窑》时,不留心让那位扮演王宝钏的旦角戴着金戒指挖野菜,结果被认为不符合剧情,理由是王宝钏既然靠挖野菜度日,手上为何还戴金戒子?为这一点就没有升九联灯。在重演时,扮王宝钏的旦角悄悄用麦秸杆编了个假戒子,当演到挖野菜时,她机灵地添上一句台词,叹道:“寒窑清苦,野菜度日,戴着它(指戒子)岂不被人笑话!”边说边?较陆渲钢老蛱?口。接着又叹道:薛郎呀,我命好苦呀……王宝钏一语三关:一是穷人以草当金,自宽 *** ,告诉戏评们我是戴的麦秸戒子;二叹只为一时粗心在意,连累了戏友,我真佩服戏评们的精到;三叹花台戏呀花台戏,你真的难唱啊!哪知她这一声苦叹,一掷戒子,却赢来观众的一片喝彩,主家也补付了前场戏酬。后来薛城留下一句俗谚:“王宝钏苦叹一声,价值两场戏酬金。”

泰山庙会

泰山庙会是南京浦口区一种融宗教文化与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它滥觞于唐,定制于宋,鼎盛于明清,在民国期间曾一度衰落,直至改革开放以后才又逐渐兴盛起来。民间传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和四月十八日分别是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所以民间多在三四月间举行庙会,来朝山进香,庆贺山神和元君的诞辰,因此一开始泰山庙会的内容主要是宗教活动,此间香客要吃饭住宿,又要游玩娱乐,商贸服务和文化娱乐活动也就随之出现。今天的庙会虽然也有众多文化娱乐活动助兴,不过经济贸易却成了它的主要目的。

秦淮灯会

秦淮灯会是流传于南京地区(古称"金陵")的特色民俗文化活动,又称"金陵灯会",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源远流长,享有"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著名的秦淮河"灯船"也随之蜚声天下。灯会期间游人如海,万灯齐明,一派热闹景象。

秦淮灯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得到迅速发展,明代时达到了鼎盛。

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南朝伊始,南京城就曾举办过元宵灯会。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走向民间大众,"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对此,梁简文帝萧纲、陈后主等都曾用生动的诗歌,描绘了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尽管隋朝以后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节张灯、观灯等活动毕竟开始蔚然成风了。

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他为了招徕天下富商建设南京,营造盛世氛围,竭力提倡灯节这一盛事,并索性将每年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洪武五年(1372)元宵节,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朱元璋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由此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永乐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赐百官上元节假十日",并继续张灯结彩,营造节日气氛。3年后又下令在南京皇宫午门外,集能工巧匠筹办灯会,精心扎制鳌山"万岁"灯,并且与民同乐。以后年年如此。明代中期以后,南京已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之一,《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明代后期《正德江宁县志》所描绘的灯节,更是繁华得让人目不暇接。

自明代伊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所无。而仅秦淮灯彩的品种就逐渐地发展到两三百种之多。即使在端午节等其他一些节庆,张灯结彩景象也 *** 迭现。而秦淮河畔流光溢彩、桨声灯影、歌舞浪漫等繁华盛况,也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名士才子缱绻逗留,吟咏不绝:"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一园灯火从天降,万片珊瑚驾海来"、"明灯初试九微悬,瑶馆春归不夜天"、"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我们还可从流传下来的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窥见到当时秦淮及南京灯火盛况的社会画卷。

每逢农历新年,元宵前后,秦淮河畔处处张灯结彩、歌舞狂欢,一派欢乐祥和、繁荣热闹的节日景象,"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由此蜚声天下。

老南京庙会拾萃

城乡百姓为了购买生活用品、生产用具,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顺序,择日去赶市集,买卖互利互惠,“赶集”如过年,经久不衰。六朝以后,金陵有了庙会。由于寺庙外场地开阔,出现了供应香烛、祭器的摊点及方便香客的风味小吃、茶肆、饭馆,店铺随之鳞次栉比地开张营业。无论是道教、佛教,还经常从寺庙中抬出佛像,鸣锣开道,在城乡巡行,以扩大影响。

在此宗教仪式上,又添加了舞蹈、杂技、戏曲、马戏等表演内容,通常以舞狮为前导,诸神仙随后招摇过市,再就是音乐百戏,令人眼花缭乱的踩高跷、打莲湘、荡旱船等民间舞蹈,不但让进香拜佛的善男信女趋之若鹜,而且广大群众逛庙会也乐此不疲,把有吃喝有玩乐的庙会当成盛大的节日,趁庙会上的物资交流,还可买到物美价廉、称心如意的物品。庙会融宗教祭祀、商贸流通、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四位于一体,对繁荣经济,满足人民需要,有促进作用,故庙会有其一定的生命力。旧时金陵,庙会风俗纷繁,地处城郊的栖霞、龙潭、汤山、马群都举办过大型庙会。

4. 福建莆田妈祖庙会

莆田是一个多神的地方,据说,能叫得出名字的神灵就有1000种之多。有村落的地方就有庙宇,就有供奉的神灵,就有虔诚的信众和连绵不断的香火。在这众多信仰中,既有古闽越族居地的原始色彩,又有中原传统的宗教信仰,既能接受外来宗教,也有本土产生的妈祖信仰和林龙江创建的“三一教”,形成了诸神并崇的信仰特征,许多庙宇中甚至同时供奉几个、几十个不同教宗不同性质的神灵。平时众神都静静地待在各自的灵位上接受信众的祭拜,还有许多有名无名的神灵坐落在百姓人家的房前屋后,静观世间的凡尘俗事。只有到了庙会这一天,众神才能接受人们的供祭,才能与人同乐,演绎出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这种既娱神又娱人的民俗活动已成为莆田特有的传统符号。

草台戏

草台戏就是民间娱神活动中演给妈祖(或社公)看的戏,各种庙会祭祀活动中总少不了它。这也是莆仙戏和木偶戏得到发展、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有时观众众多,挤挤压压满广场。有时戏台前空无一人,演员照样坚持进行表演,如果主人不叫停,戏班只能继续演。因为这也是演给神看的。

莆仙戏有个传统,一般新戏开台,或是新演员入班都会到瑞云祖庙供奉着的戏神田公元帅那里参拜。田公元帅就是雷海青,传说中有一次,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遭遇风暴,危急时刻,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他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一个“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了。直到今天,每一个莆仙戏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神龛供奉着雷海青,而像雷海青那样品格高洁、本领超群,也成为千百年来莆仙戏艺人做人演戏的风范。元宵期间莆田农村到处都能看到戏班演出,有宫庙请的,有福首人家请的,有演给群众看的,也有演给神灵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莆仙戏至今仍在农村大地广为流行。

摆棕轿是庙会中最常见最热闹的娱乐活动,兴化大地上几乎村村都有棕轿表演的习俗。尽管各村棕轿的材质不同,有木头的也有竹子的,样式和重量也有很大差别,但每座棕轿顶部都会绑上棕叶,标记不同姓氏、不同村落。其中原由谁也说不清,只知道这样比较神圣庄严。同样,各村的棕轿都会放上一尊自己供奉的菩萨,由小伙子抬着,随队伍绕境巡游。

棕轿的玩法各村不同:有的是把棕轿绞在一起绕着火堆连续转圈,有的是抬着棕轿跳过烈火,有的是连续绕上九圈,有的是沿街巷快速奔跑。年轻人抬着棕轿在宫埕前表演时,围着一堆堆旺火轮番跳跃,在呐喊助威声中,你追我赶,互不服输。滚滚烟尘中飘着几缕神秘,仿佛神灵便在其中游荡,仔细谛听,似乎还能听到他们在开怀大笑呢。

棕轿表演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城厢区南门村。正月十五下午二点,南门境内六个社的棕轿队从寿光义社出发,开始绕境表演。南门的棕轿摆法与众不同,由两个青壮年抬着棕轿,在跑动中不停转动手中棕轿。一路上,42架棕轿轮番跳过一堆堆旺火,每到一个社就要为敬神而表演。绕完6个社,队伍回到寿光义社的大埕。这时代表6个社的六堆干草被点燃了,6支棕轿队同时上场,围着代表自己社的火堆表演,看谁摆得快、转得猛。在四周锣鼓声和观众的呐喊助威声中,小伙子们使出浑身气力不停地跑啊,转啊,火小了立刻添草,人累了马上替换,总之就是不能让自己社的棕轿先停下来。在这一波高过一波的摆棕轿竞赛中,谁也不服输,直到100担干草烧完为止(正应了“新年火旺旺”的愿望)。活动结束后,由6个社的12个福首共同请客,大家一起吃福饭。

出游

出游是节庆期间农村举行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然而不同宫庙各有习俗,有的在妈祖(或社公)的诞辰日出游,有的是每逢闰年在妈祖(或社公)像前掷杯决定时间和路线。有些村庄两次出游相隔时间长达60年,而有的村庄一次出游就需要5天。不过,大部分宫庙都是选在每年元宵期间某个固定时间内举行。

出游这天,全村男女老少统统出动,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由大旗、起马牌和手持戟剑刀枪的仪仗队鸣锣开道,有时前后连绵长达数里,十分壮观。

平时,大小神灵们都被高高供着,人们似乎觉得它们受了一年的高香也挺不容易的,所以就在元宵这样喜庆的日子里把它们抬出来与人同乐。在这众多神灵中,妈祖(或社公)最是显赫,往往坐在凉伞香亭里,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和着浓浓的鞭炮声缓缓前进。而级别较低的神灵就只能坐在随从的棕轿上了,再后面被安排在马鞍上随队巡游的,就是祖宗的灵位以及名字写在贡银上的小仙。巡游的路线一般是总宫庙统辖的范围,或者从总宫分灵出去的众宫庙的领域,也有一些会安排到同本村有传统友好关系的“通家乡”去。

对出游活动,乡亲们都会自觉参与,该出钱的出钱,该出力的出力。一来这样隆重的活动每年也就是重大节庆时才会组织,二来其热闹与否也直接关系到本村人的面子问题,所以大家都想把它搞得热烈些,同时也讨个吉利。

出游这天,全村男女老少统统出动,各种马队、彩车队、车鼓队早早聚集宫前。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由大旗、起马牌和手持戟剑刀枪的仪仗队鸣锣开道,有时前后连绵长达数里,十分壮观。宫庙神明塑像也用特制的轿椅抬出,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鸣炮烧香,给神灵“挂”。大家都希望这宏大热闹的场面能讨得神灵欢心,来年多给一些荫庇,同时这也是一种纯朴的乡间虚荣:隆重的场面给自己的脸上增加了不少光芒。

出游结束后,董事会择日连续几天大摆酒席,分别宴请村里每户派出的代表,答谢通家乡和邻村与出游有关的人员。其间上百桌宴席摆满了宫中内外,大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呈现出大家庭的欢乐和谐气氛。宴请通家乡等外村客人时,村里还要组织车鼓队夹道欢迎鸣炮相送,等到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出游节俗才算画上句号。

5.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后更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天津皇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清康乾盛世,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大都会城市,康熙、乾隆皇帝曾频繁驾临津门。据说康乾两朝皇帝在南巡过津途中,均为迎接驾临举行隆重的仪式,两朝御赐黄马褂,从此天津皇会名扬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种类)分为三类:一是服务性质的,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二是仪仗性质的会,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日罩会、灯罩会、銮驾会、华辇会、护驾会、灯亭会、鲜花会等。三是以各类乡村民间花会为基础的表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皇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多种。可谓“百戏云集”。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祇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

6. 泰山东岳庙会

中国泰山东岳庙会,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武术、文化、服饰和商品交流活动。以2006年的东岳庙会为例,举办了王母池蟠桃盛会、泰山传统文体大看台、泰安旅游购物文化周、碧霞祠祈福迎祥大法会、台湾东岳庙泰山朝圣活动、泰山花卉盆景根雕奇石艺术展7项活动。

泰山东岳庙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唐末,东岳庙会已形成雏形,但活动的内容还仅限于庆贺岱岳观神像的落成。到了宋代,东岳庙会变成了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到宋真宗时,东岳庙会被定为惯例,并予以延续。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内容。相传碧霞元君的诞辰为阴历四月十八。与原来庆祝东岳大帝的活动连在一起,遂使东岳庙会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东岳庙会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岳庙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集吃、住、行、游、购、娱、宗教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是反映泰山以及周边民俗的万花筒。从独具魅力的民间曲艺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游艺竞技,从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到奥妙无穷的养生之道,东岳庙会可谓包罗万象。明朝张岱在《岱志》中描述了东岳庙会的热闹场面:“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其中,“相扑”也就是打擂,是东岳庙会的重头戏。提起打擂,人们便自然会想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智扑擎天柱任原的精彩场面。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泰山东岳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庙会文化的源头之一,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庙会文化的典型。今天,古老的东岳庙会又被赋予了新内容,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为泰山旅游的新亮点。

7. 中岳庙会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达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拴娃娃”

流行在当地的一种求子习俗,人称“拴娃娃”。娃娃,是一种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涂上色彩。娃娃有男女之别。拴娃娃的地点,一般都在中岳庙后院的崇圣门周围和寝殿里。求子的人在嵩岳大帝和嵩岳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头,要男要女,红头绳要绑在娃娃的脖子上,呈蝴蝶结形状,飘逸潇洒。

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抱回家里,放在床头上或苇席下。如愿以偿生下孩子后,在孩子周岁时到中岳庙里向嵩岳娘娘还愿,以此作为嵩岳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种报答方式。

“拜干爹”

中岳庙崇圣门东侧有4尊铁人,宋代治平元年铸造。它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人们都称他们为“镇庙铁人”。传说金兵南侵,铁人准备渡河抗金壮志未酬,当地的百姓对铁人充满了崇敬之情,把它们奉为守护神,孩子周岁时,要到中岳庙的铁人前举行挂锁仪式,把铜锁或银锁先挂在铁人的臂膀上,然后让孩子焚香叩头。然后将锁从铁人身上取下,挂到孩子的脖子上时,就意味着锁是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孩子受到铁人换保护,以后就会平安健康。这种习俗,有人称为“挂锁”,有人称为“拜干爹”。

“摸铁人”

传说说身体的哪个部位疼痛不适,只要摸摸铁人与自己相同的部位,这样,病痛就会减轻甚至痊愈。

8. 河南商丘阏伯台庙会

《左传·襄公九年》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阏伯,即帝喾的儿子契,尧时封于商丘,为“火正”官,观察祭祀大火星,以定历法服务农事。阏伯到商丘时,选择一块高丘观星授时,这块高丘,就是留传至今的阏伯台,中国天文台和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均认为这里是中国最早的观星台。台为圆形夯土筑成。台高35米,台基周长270米,庙毁于金代,元大德年间(1297~1307)在台上建大殿、拜 厅、钟鼓楼、东西禅门,台前建山门、戏楼。殿宇飞檐走兽,丹墙金顶,为典型民族建筑风格。明清以来,几经修葺,1981年又修。每年正月初七有古庙会,谓之朝台。向为游览胜地。

阏伯台,也称火神台,座落在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南2公里处,高11.30米,周长300米。人们为了纪念阏伯的功绩,就在台上修建了阏伯庙。现存有大殿、拜亭、东西配殿、钟鼓楼。台下有戏楼、大禅门等建筑,房舍宏伟,飞檐走兽,红墙绿瓦,色彩鲜艳。

传说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阏伯的诞辰,因此自古以来,商丘周边豫、鲁、苏、皖四省交界的群众,特别是商汤子姓的后裔宋、孔、牛、殷、汤、华、梅.诸、肖、林、邓、武、皇甫等姓的子孙,在这一天前后,怀着对祖先无比的崇敬的心情,前去朝台进香,于是就形成规模盛大的庙会。这个庙会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二月二方散,会期近一个月。六月二十三,又是传说中火神的祭日,周边四省群众仍是络绎不绝,朝台进香,这次庙会一般也长达10天。

9. 淮阳太昊伏羲庙会

太昊伏羲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他的陵墓位于淮县城北1.5公里。据考,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汉代曾在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都曾下诏扩建陵园,祭祀太昊伏羲。现存太昊伏羲陵为明正统十三年所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增建修葺。

太昊伏羲陵占地36公顷有余,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雄伟,世人叹绝。太昊陵庙会的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每年自农历一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会期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湖北等数省的善男信女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地涌进太昊陵朝祖进香,高峰时,每天可达数十万人。

伏羲既为人祖,当然管着人种繁衍的大事,所以来太昊陵求子的人就特别多。显仁殿的墙壁上有一个子孙窑,据说摸一摸就可以子孙兴旺,甚至连那些未出嫁的姑娘们也成群结队,羞羞答答去摸一摸,为的是图个吉利。婚后未孕的妇女们,则专为求子而来。她们往往要在庙会上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拴好,再到子孙窑里摸一摸,然后将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带回家去。如果碰巧怀孕得子,则对人祖爷感恩不尽,下次庙会一定要去还愿。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是引人入胜,与其它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习俗中有两点十分独特的地方:一是"担经挑",也称"担花篮"。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祭祖娱神的舞蹈形式。庙会期间,这些"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往往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们驻足观看,舞到 *** 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尾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机能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习俗是庙会上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每年的太昊陵庙会上,都挤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有的泥泥狗的造型反映了伏羲时代的生殖崇拜。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中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和待解的谜。

10. 桐柏 *** 山庙会

*** 山位于豫南桐柏、泌阳两县交界的泌阳县陈庄乡境内,传说此山就是当年的创世大神" *** "开天辟地、繁衍人类、造化万物的地方。现在这里已成为祭祖的胜地。

*** 山又称九龙山,处于桐柏山脉北部边缘地带,其山体走自东向西,东起传说中的"大磨",西连风山,南接猴山,北到百神庙,主峰海拔459米。山上奇石嵯峨,草木竟秀,山头庙宇高耸,雄伟庄严;清晨登上山顶,可见长空碧幽,月牙西悬;平目远眺,可见曙光初露,山头染霞。俄尔脚下生云,漫无际涯,盘岚朝起,美不胜收。

*** 山古庙会据说在旧时代从未间断。"文革"期间庙宇被毁坏,庙会也就此停止。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为了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 ,山民们就自发地成立了 *** 社,在山上又建起了庙堂,香火再续,直到近年,塑有 *** 像的大殿建起,香火愈加旺盛起来,并且庙会还融进了物质交流的内容,规模也愈见宏大起来。

每年的三月三,豫南及周边省市的人群蜂拥而至,烧香拜祖,祁子求安。庙会一般五至七天,农历三月三前三天为头会,会期的山上山下人流如蚁,旗帜招展,锣鼓喧天,香烟缭绕,各种车辆络绎不绝,如长龙般排列出去十余公里。庙会期间每日赶会的人不下十万人,三月三当日更盛,数十万人踏春而至,到处都是虔诚的人们。更有远道而来的善男信女为了第二天提前祭拜,头天晚上经过长途跋涉之后还要露宿在 *** 庙内,心诚可鉴。

*** 庙伫立于 *** 山主峰。沿台阶进入庙门,门廊的两侧分立着四大天王的塑像,个个魁梧雄劲,威风凛凛。过了门廊便是直径约3米的园形焚香池。池前许多人排队叩首焚香,池内热气升腾,火苗高达1米,旁边的鞭炮声更是不绝于耳。绕过焚香池便是中殿,殿内供奉着儒、佛、道三教的始祖孔子、释迦牟尼和老子的神像,三教如此置于一庙而又放在一殿供奉的在我国恐怕别无二家。由此可见 *** 庙所独具的在神界一统开放的态势。

*** 庙的正殿是中殿后院的 *** 大殿。大殿高耸宽敞,飞檐画栋,古色古香,气宇轩昂。殿内中中央便是3米多高、身着槲叶的 *** 彩塑像。 *** 手持日月明镜,目光炯炯,气度和善;其两侧分立着天皇、地皇、人皇和黄帝、尧、舜、禹、汤塑像,亦个个气度不凡。这里是赶会人最集中的地方。大殿的东西两侧建筑古朴典雅,分别供奉着财神、观音菩萨、关公等诸神像。在后院可不时看到逐庙拜祖替人"求子"或"还愿"的小戏班。作为主庙 *** 庙的配庙- *** 奶奶庙位于主峰西侧的山腰上,与 *** 庙遥遥相对,共守青山。其规模要小得多,但香火同样很旺,人们虔诚地焚香叩拜母仪天下的 *** 奶奶神像。

在 *** 山南麓的黄楝沟、北麓的擂鼓台以及陈庄南甜水河两岸,庙会期间成了物质交流的场所。各类交易、娱乐活动充斥其间,热闹非凡。

庙会过后, *** 山周围总要下一场小雨,人称"净山雨"。朴素而又原始的思想支撑着这里的人们安居乐业,故有俗语称:"东西南北搬,不如 *** 山"。

*** 山庙会及中原地区关于 *** 崇拜的信仰现象可以表明, *** 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而 *** 山庙会正是基于 *** 神话而形成了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信仰物化类典型的庙会之一,也正以其深厚而独特的信仰意义和人文意义吸引更多的人走近它,研究它,探索它。

更多中国十大元帅是哪些人物,中国十大元帅排名顺序由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