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这些我们从小就熟读的历史朝代几乎贯穿了每个人的记忆,也能随口就喊出某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不免就有人疑惑,我们自己了解自己的历史无可厚非,那么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的呢?又或者说他们的历史课本上是如何书写中国历史的?
影响深远的人
因为美国的历史课本不统一,每个学校用的都不一样,而且图片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仅以大致情况来看,美国历史课本上描写的并不详细,主要原因还是中国的历史太悠久了。
从古代中国公元前大约5000年的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明清结束,再到近代中国史,基本上美国历史课本上关于中国历史是十分完整的。
这当中,除了几个特别“有名”的朝代详细叙述外,其余的都基本上一笔带过,这其实和我国的历史课本编写世界历史基本上思路差别也不大。
养蚕,种植,彩绘,一些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造纸术,丝绸,火药,科举,这些我们熟知的东西也都有描写。
但也有一些错误,譬如“李白”在美国历史课本上就被写成了“LiBo(李伯)”,一些我们熟知的“神话传说”、“神鬼故事”也并没有描述。
除此之外都基本一致,可有细心的人就发现,关于中国历史的部分,有6个人物被详细描述了一番。
在美国历史课本中中国历史部分的出现的第一个被详细描述的人物,对整个世界影响颇大,甚至成为了中国象征的一部分的人就是——孔子
美国人十分推崇孔子,19世纪之初,美国有一位思想家爱默生,对美国历史和文化影响颇深,他的思想甚至被誉为“思想界的独立宣言”。
爱默生就十分地喜欢孔子,他坦言自己的思想受到了孔子的影响,评价孔子是“哲学领域的华盛顿,人类历史上的荣光”。
实际上,美国推崇孔子,主要是因为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就是“仁、义、礼”也就是后来的“儒家五常”,而这当中,最受美国人认可的,就属这个“仁”字。
品德、仁爱、仁政,这些都是孔子“仁”思想当中所包含的,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也是一个大哲学家,他的理念是不分国籍的。
比如说待人,孔子提倡个人道德的修养,再比如仁爱,提倡人们以博大的胸怀去爱人,这和美国人的“博爱”理念是相吻合的。
而仁政,是美国推崇孔子的主要原因,孔子提倡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主张每个人去遵守秩序,做一个文明有礼貌的“社会人”。
这也恰恰满足了美国总统的需要,刚刚独立的美国为了要和英国划清界限,就必须从制度到思想上都要有所改变,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孔子就成为了他们手中新的旗帜。
制定《独立宣言》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就在他的就职演说上表达对孔子的赞美;第四任总统麦迪逊,家里放着孔子的画像。
美国总统对孔子“仁政”中要求人们遵守秩序这方面尤为推崇,可以说美国总统的推崇使得孔子在美国的影响日益巨大。
就连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建立之初,都把孔子和摩西、梭伦共同雕刻在大楼门楣上,孔子和梭伦分别象征着“仁慈”和“法治”。
除此之外,还有孔子的教育理念,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对美国的教育也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所以,提起中国历史,美国人的第一印象当然就是孔子,他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美国历史课本上首个被详细记载的中国人。
秦汉时期
第二个人,则是秦始皇,美国历史课本上描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皇帝,称他为中国历史新时期的开创者。
就像我们提起美国历史就会想到华盛顿一样,秦始皇对于中国历史的地位,在美国人看来就如同华盛顿在美国的地位。
也就因此美国人常常把秦始皇和华盛顿做比较,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开创帝制,这是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影响之处。
在美国人看来,秦始皇作为一个“开创者”有着当仁不让的历史地位,在我们眼中,秦始皇是一个“功过并存”的人物。
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而且对旧制度进行革新,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家制度,文化,经济上都有“前无古人”的贡献;
但是秦始皇的‘过’也有很多,尤其是在秦朝灭亡的原因上,强征赋税,百姓民不聊生,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
而在美国历史课本上,写道“秦朝灭亡是因为制度上存在严重的漏洞,进而导致社会衰退,秦始皇权力减弱,进而灭亡”
将秦始皇灭亡归于“制度上的漏洞”,对于秦始皇创立的体制和制度则称赞其具有开创性的功劳,所以十分赞赏秦始皇,秦始皇也成为了美国历史课本上着重描述的第二个人物。
秦朝之后的汉朝汉武帝,成为了第三个人物,汉武帝除了继续强化中央集权外,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汉文化成为了中华文化里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但最令美国历史课本着重描写的,则是汉武帝“四处征战”的故事,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而且留下了丝绸之路这一佳话。
汉朝的名声,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的名声传到西方,汉武帝功不可没,汉武帝统治时期的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丝绸之路,也将古代中国的许多伟大发明,伟大技术传到了西方,例如冶铁技术、丝绸技术、间接上也促进了西方国家文明的发展。
汉武帝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也非常兴盛,张骞出使西域,虽说受制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没能达到欧洲,但是在慢慢传播之下,也传到了欧洲。
汉武帝的战争艺术也被美国总统十分推崇,西汉时的汉朝疆域对后世中国的版图影响巨大,这样一位对中国历史有“卓越贡献”的帝王,自然成为了美国历史课本上着重描述的“3号人物”
唐朝
唐朝,也是美国人了解中国历史绕不开的存在,第四个人物自然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如果放到今日来对比,甚至比起美国都当仁不让。
唐朝在今日的影响至今犹在,整个亚洲都受到了“唐文化”的影响,现在的日本,朝鲜,和东南亚许多国家,都曾经是唐朝的“臣民”。
李世民时期的唐朝,堪称古代中国最鼎盛时代,历史研究发现,当时唐朝的国力,一度占到了世界经济的58%。
这一切都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几项政策,首先就是“藏富于民”,李世民是一个善于“以史为鉴”的皇帝,隋朝的快速灭亡,给了李世民很大的启示。
李世民也很善于“举贤纳谏”,魏征建议李世民“以德治国”,李世民就坚持,善待百姓,不出几年就迎来了“贞观之治”。
唐朝之所以强盛的很大原因,就在于轻赋税,也就是“藏富于民”,百姓们都有钱了,整个朝廷,整个国家自然就有钱。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大力推广了唐朝文化,对于传到唐朝的各种外来文化,李世民都予以接纳,换来了文化上的大繁荣,造就了“唐诗”的时代。
唐朝文化的大繁荣,间接上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大繁荣,就说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就足以令唐朝拥有在人类历史上难以磨灭的地位。
李世民时期流传到国外的雕塑艺术和书法艺术,至今还能在中亚乃至欧洲找到踪迹,“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令李世民声名远扬。
可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李世民也成为了美国历史课本上着重描述的第四号人物。
而第五位人物武则天,则主要是因为她的身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
武则天时期的唐朝,政治上较为清明,而且因为武则天是庶出,自然对于平民百姓比较关注,也重用了很多出身寒门的贤士。
其实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维持了唐朝的繁荣,因为在官吏任命上善于听贤纳谏,自然也成就了她的伟大功绩。
武则天的女性身份,也激励了很多美国女性政客,譬如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就十分欣赏武则天。
她曾在访问中国时,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最崇拜的人就是武则天,可以说武则天在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女性当中是令人十分羡慕和尊敬的存在。
美国著名的汉学家罗汉也从一个美国人的视角,指出了武则天的特别之处,“虽然人人都试图摒弃武则天的性别,但毫无疑问,女性的身份让人们对她多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性别,让武则天成为了美国历史课本上着重描述的第五个人物,当然在我们看来,武则天有功亦然有过,尤其是武则天并不喜欢对外征战这一点。
虽然减少了军费支出,百姓免遭战乱,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武则天时期唐朝边境屡遭入侵,军队战斗力下降,丢失了不少领土,导致了后期藩镇割据,客观上埋下了隐患。
明朝
唐朝之后的宋、元,直到明清时期,古代中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西方在逐步崛起,因此美国历史课本对于这一时期基本上都是轻描淡写。
唯独有一个人,郑和,七下西洋,展现出卓越的雄才伟略,成为同时期世界上罕见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明太祖朱元璋一度实行“禁海”政策,而郑和,就成为了明朝的“对外代表”,虽说郑和下西洋是带有一定的政治任务,但他也是有不小的功绩的。
首先自然是对世界航海历史的发展,郑和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东海岸,同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没有人能超过他的。
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气象、海洋和数学知识,为后来“大航海时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郑和每到一处,都向外彰显了明朝的威望,使得很多郑和到访过的国家,都会向明朝朝贡,促进了“明文化”的传播。
在英国大英图书馆,至今还有当初郑和下西洋的记录,这本《1421:中国发现了世界》,让明朝成为了很多外国人对古代中国的印象。
郑和的功绩还在于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发现美洲大陆,比哥伦布早了70年;第一次发现澳洲,第一次到达麦哲伦海峡,那时候麦哲伦都没还有出生。
比起陆地,郑和的海上航行更大范围地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流,十五世纪的中国,依旧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具有文明的国家。
郑和的航海日志也记载了,他在到达许多国家的时候,当地人对他们的称呼依旧是 *** 、唐人,可以说郑和再一次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新的篇章。
但这也埋下了明朝衰落的因素,因为海上航行,每次都要消耗巨大的物资和人力,郑和每到一个国家,还要将物资送给他们,间接地就导致了明朝国库的空虚。
总的来说,郑和在美国人看来,是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开拓者”,其实不仅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还有许多郑和下西洋时留下的遗迹和传说。
至于近代中国的历史人物,美国的历史课本上没有过多描述,但仅仅是这6个人物,也能让我们看到,在外国人眼里,在不同视角之下,中华文化的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辉煌过去。
文化的交流不外乎如此,借助别人的眼光,多角度的发现,总是能看到一些自己没能看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