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靳晓沛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吴梦琳
10月19日,作为天府书展“爱读I DO周末”阅读分享会系列活动,《手艺的温度——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新书首发仪式在成都市金牛图书馆举行。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扎染代表性传承人张晓平,道明竹编非遗推荐官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之一、四川农村手工艺竹编大师杨隆梅等“手艺人”,现场讲述了“老手艺”背后的文化与历史,展示了传统文化的东方美学。
蓝底白花的扎染手绢、极具线条感的狮子抢绣球、色彩更为艳丽的国宝熊猫图……活动现场,张晓平向读者展示了多个极具艺术风格的自贡扎染作品。“水的多少、颜料的配比、扎的松紧都会影响扎染的效果,所以说世界上没有两幅完全一样的扎染。”据介绍,自贡扎染在唐宋时期就已经被奉为贡品,以针代笔,以线条表现主题,扎缬染色,使写意图案若隐若现地呈显在扎染品上。
而当下,新一辈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结合时代特色进行新一轮创新。从传统的蓝底白花到多色彩、多线条,从单纯的花草图纹到人物、动物、花鸟、书法等图形的“华丽登场”,在“手艺人”绞、缝、扎、捆、撮、叠、缚、夹等数十种扎染手法中,自贡扎染焕发生机。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和传承这些老手艺,它们不仅是四川文化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载体。”该书作者何民说。作为四川人民出版社在传统文化领域不断探索而精心制作的融合出版产品之一,《手艺的温度——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从选题策划到采写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探寻13项珍贵技艺,精细拍摄3集视频,挑选200余张图,用图书、视频、有声书、文创产品等多元化方式,对包括蜀锦、夏布、龚扇、扎染、银花丝、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传承人进行了真实地记录,触达他们的成长生活、匠人技艺以及与所处社会环境,探索坚守与传承的动人故事,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起伏与温度。
据悉,该书将于今年12月和读者正式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