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当好执行者 做好,做一名执行者,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当好执行者 做好,做一名执行者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当好执行者 做好,做一名执行者  第1张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过着平凡生活,却用善行义举传递人间大爱,他们来自平凡岗位,却凭坚定信念书写担当作为,他们就是“中国好人”。

近期,2022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云南4人上榜,分别是临沧“天平之星”鲍卫忠、昆明“公益爷爷”李一飞、文山“救灾英雄”李新文、大理“大山园丁”谢红芬。云南省文明办、云南网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向您讲述身边好人的生动故事,让我们汲取榜样力量,砥砺奋进前行。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本期,我们一起来认识临沧“天平之星”鲍卫忠。

2021年10月21日下午4点多,刚讨论完司法救助事宜的鲍卫忠突然对同事说:“可以帮我倒杯水吗?我很累,想休息一下。”

而这一句话,成了永别。

这天,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一级法官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倒在办公桌旁,经抢救无效于10月23日不幸因公殉职,年轻的生命定格在了45岁。

24年的边疆基层司法生涯里,这位佤族汉子用他全部的身心融入沧源的山山水水,他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为祖国边疆的法治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鲍卫忠先后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云南省优秀 *** 员和云南省政法英模。2022年,鲍卫忠获评2022年第四季度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

“尼茸曾对我说,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鲍卫忠的妻子周红说。“尼茸”是鲍卫忠的佤名。

鲍卫忠的父亲,是优秀的老党员、老政法,为边疆大地司法事业奉献了一生。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政法干警,做伸张正义的人民法官。经过三年在基层的刻苦努力,他于1997年调入法院工作,如愿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政法人。

鲍卫忠的父亲把对党的感恩化作动力,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每次去下乡、出差,总会回家带上几把面条或者几个鸡蛋,拿去送人,送给村上的老百姓。

在父亲的影响下,鲍卫忠办案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只要当事人需要,休息日、节假日都是他的工作日。在执行局工作以来,他跑遍了佤山的村村寨寨,自创出“火塘边的温情化解法”“杯酒中的和谐说理法”,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法治温暖送到群众身边,他用亲情式服务,让每位当事人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那时我才发现,尼茸和父亲很像。因为尼茸从小是听着这些故事,看着这些场景长大的。”周红说,父亲去世后,尼茸把父亲的相片放进皮包夹层里,一直带在身边。

“因为一看到相片,就会想起父亲说的那句话:‘是党和人民给了你这份工作!’”鲍卫忠曾说。

在全市法院执行法官干警心里,鲍卫忠是“能啃硬骨头”的执行先锋。

沧源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与 *** 接壤。县境内居住着占全国70%以上的佤族群众,同时还有傣族、彝族、布朗族、拉祜族等世居民族,特殊复杂的边疆地理环境、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考量着这里每一位执法者头顶上的“天平”。鲍卫忠和沧源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同事们都明白,把执行工作做透、做深对于这个边境小城的重要意义。

2012年3月,鲍卫忠任见习助理审判员,由于业务熟练、能干善干,不久便被安排到任务繁重的执行局工作。从审判岗位到执行岗位,为了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他从“跟着学”到“抢着干”,把办理复杂案件作为历练自我、提升能力的良机,一点点地钻研、一步步地前进,终于成了县法院业务骨干。

面对执行难题,鲍卫忠的办法就是“磨案子”。为一个标的5000元的合同纠纷案件,鲍卫忠先后6次赴现场办理,累计奔赴400多公里。吃过闭门羹,甚至还要对付挥舞的棍棒……他有足够的耐心和担当。

“再小的案子,如果无法执行,法律文书就会变成无法兑现的‘法律白条’,会对群众权益、法律权威造成极大伤害。”这是鲍卫忠对执行工作的理解。

2015年8月,鲍卫忠带头认真梳理2013年以来结案的执行案件,清理出案款未全部执行到位案件41件,未执行到位案款总额300余万元。在他带领下,局里办理的854件执行案件,没发生过“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在之后的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和“云岭总攻”阶段,他始终保持全力奋战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带领干警奔赴执行。1095个攻坚“执行难”的日日夜夜,他熬白了头发,熬红了眼睛,双手出现严重的皮肤病变,身体机能迅速下降。经过不懈努力,全县建成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格局,联合惩戒体系初步形成,司法网拍率100%,财产查控变现效率明显提高,650件“钉子案”“骨头案”全部化解。

释者

“结案不是最终目的,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事人的愁事和难事才是根本。”这是鲍卫忠秉持的理念。

敦实的身材、黝黑的脸庞、纯朴的笑容,这是鲍卫忠给人的印象。对执行案件双方,鲍卫忠的手机号从来都是公开的,遇到不通情达理的申请人,鲍卫忠就拿出百倍的耐心和爱心。

一起标的额10万余元的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刀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案件只能中止执行。鲍卫忠把该案列进日程,时不时去刀某家中询问情况。当了解到刀某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时,他和同事又敲开了刀某家门。

看到刀某正为鸡的销路犯愁,鲍卫忠便掏钱买鸡。回程路上,路过饭店就推销手上拎着的土鸡。同事还听见鲍卫忠不停地打电话:“我这里有朋友养着一批鸡,正宗土鸡,你过来看看?”“正宗土鸡,散养的。有需要的找我!”眼看饭店推销不理想,鲍卫忠又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

不到半个月,刀某卖掉30多只土鸡。慢慢地,来买鸡的人多了,最多的一天卖掉50只。往后几个月,因有了卖土鸡的钱,刀某每月按时把执行款送过来,直到履行完毕。

他体恤群众疾苦,当事人有难处,他总是“能帮尽帮”,可对于自己日益恶化的高血压、皮肤病,却只会说“再等等”。

为了能够让有限的司法救助金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对每位申请人他都一一审核、认真走访、反复斟酌,尽力为其争取和办理救助手续。在他任职期间,累计发放司法救助金90.97万元,为61位特困申请人解了燃眉之急。

执行被称作是案件完结的最后一公里。一头是申请执行人,一头是被执行人,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拿捏不准就容易失衡。鲍卫忠尽心竭力将司法温暖触及每一位当事人。

“执行工作,一定要‘人心换人心’。”鲍卫忠生前常跟同事这样说。

在当地佤族传说里,有位叫三木罗的英雄,把大事小情断得公正。后来,佤族人称他为“江三木罗”,意为“公平公正的三木罗”。大家说,鲍卫忠就是现实生活里的“江三木罗”。

策划:李斌

编辑:阎素素

海报设计:奎佳良

综合整理自新华每日电讯、云南日报,最

更多当好执行者 做好,做一名执行者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