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烹饪是一门体系+细节的学科,体系固定后,每个烹饪细节都是决定厨艺高低的关键因素。
烹饪技巧,是烹饪细节里很重要的组成,尤其是是刚入厨房的新手,如果能通过一些理论的技巧学习,对厨艺的进步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篇文章,算是一个汇编和重制版本吧,把之前发过的108个烹饪技巧进行了整理,我试了试,一口气读下来非常过瘾。
废话不多说了,正题开始……
1,煮饺子用似开非开的水。
为了热量传递的均衡和可持续性,大火容易把皮煮破馅儿不熟,似开非开的水,煮起来虽然费时间,但效果很好,饺子煮不好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2,澥麻酱用油。
水澥麻酱,黏稠度会差,而且香味不足,用熟油澥麻酱,成品附着力会增加,容易抓住食材。
3,凉菜多用糖,中和异味。
凉菜用的调味料,大多数是生料,食材也是,糖的甜味能够很好地中和,和调和味道。
4,想要香,别放水。
香味,喜欢高温,很多香味因子的沸点都在150度以上,太低的温度无法激发香味。
5,想要鲜,别失水。
鲜味惧怕高温,例如味精超过120度就变性了,所以需要用水来维持温度的上限,以此保护鲜味。
6,想要鲜香,炒干水,再加水。
鲜香的结合,炒干水分得香味,补水保护内部鲜味。
7,焯水洗里面,开大火是洗味道。
凉水下锅焯水,内部血水会因为分子运动加速,而快速溢出。
高温大火,会先把异味激发,并让其挥发。所以算是清洗了异味,炒,煎,炸的过程,是去除异味的重要阶段。
8,辣一点,让辣椒见油。
炒菜想要辣一点,就让辣椒先见油。
9,去腥上,醋和酒用法类似。
10,醋和酒在一起,会更香。
11,想要蒜更辣,加盐捣,汁水会渗出。
12,郫县豆瓣的酱香,比黄豆酱更浓。
13,不带颜色的清炒,水里放点盐把食材焯水再炒。
14,热锅放酱油,激发酱香。
15,“冷锅”放酱油,保护鲜味。
16,用“焖”的方法做菜,关火等五分钟再开盖子。
17,芥末油,葱油,料油,香油,辣椒油是凉菜香的来源。
18,油炸忌讳低温,会让食材粘连和吃油。
19,复炸次数越多,水分和油含量越少。
20,香料粉比香料利用率高,但“保质期”短,味道很容易挥发走。
21,萝卜的臭味儿,只能用冰糖去除。
这个是经验证明的,萝卜焯水时放冰糖,与白糖,红糖,麦芽糖等等相比,冰糖的去味儿效果都好。
22,糖色带苦味儿,需要加糖中和。
没泡再反泡的时候,糖色颜色正好,但已经有了焦苦味儿,在糖色水里加点糖可以中和掉。
23,大多数的肉类炒菜,可以用糖代替味精。
一是甜味与鲜味接近,可以混淆味觉,二是因为美拉德反应,可以产生鲜味。
24,姜长,蒜短,葱中间,是味道持久度,也是获取味道所需时间。
25,葱姜久炖,生的酱油和黄豆酱都有酸味。
葱姜久炖会有酸味,中途捡出来。
酱油,黄豆酱,甜面酱都有酸味,炒熟了才行。
26,豆瓣酱要用小火炒,更容易出红油,炒酥了才香。
豆瓣酱的“生味儿”要比其他酱更大一些,但酱香更浓,增香增色两个功能,都需要小火儿帮忙,慢炒出红油,炒酥出酱香。
我师父喜欢用豆瓣酱与剁椒酱3:1的比例混合,料理机打碎,腌制,炒制都好用。
27,豆豉是个好调料,烹饪肉菜建议用一用。
增香提鲜的好帮手,而且增加“风味儿”。
28,“断生”是个关键阶段,调味从断生开始。
断生是食材失活的信号,味道因子失去保护机制,本味开始快速溢出,主角的本味都登场了,作为配角的调料自然得立刻跟上才行。
29,先调色,后调味。
老抽,生抽,甚至略微影响颜色的蚝油,鱼露等调料,都是有味道的。如果盐味定好了再调色,味道肯定就过了。
30,用蘑菇做菜,让蘑菇先见油,吃油吐油后,油香蘑菇鲜。
31,香菇水,海米水要留着,比味精还好用。
泡水的时候,鲜味因子大量 *** ,躲到了水里,想要味道完整的话,香菇水跟海米水就都用回到菜品里。
32,炒菜不着色,有可能是油太多了。
油脂太多,包裹住食材,上色的调味料会因为太滑没地儿下手,被出溜走,以至于无法着色。
33,小苏打和山楂,能让肉变嫩
做比较柴的肉,牛肉,猪通脊肉等等,炖之前泡水加少量小苏打,炖的时候加点山楂,能让口感变软变嫩。
34,炖排骨太腻的话,撇油加醋
做红烧排骨,红烧肉之类的菜,要把肉煸炒,炒出油才香,但油太多会腻,把炒出来的油撇出去一些,快熟了如果还是腻,加醋炖,炖出醋酸去,腻口也跟着走了。
35,用焖的手法做菜,关火别开盖
焖的过程中,热量催动蒸汽,裹挟着味道在锅里循环,但整体处于上行状态。关火以后,热力消失,蒸汽带着味道向下回落。如果关火立刻开盖子,那蒸汽就带着味道跑了。
36,浓汤开大火,清汤开小火
大火整体温度高,食材也不得劲儿,会倾囊相授,尤其是脂肪,会催出奶白色。小火儿相对温柔,味道细水长流的往外走,影响不到油脂,鲜味还能得到保存。
大火针对香味,小火耕耘鲜味。
37,调料分次下,出味儿下一个
炒菜下调料,别一堆儿下,下一个出来香味,再下另一个,这才是香味堆积。
就例如回锅肉,先炒酥豆瓣酱,再下豆豉,然后是酱油,接着甜面酱,最后盐和糖。
38,除了甜口菜,胡椒粉可做万能调料
胡椒粉性价比最高,去腥,增香,还有低度辣味,非常适合提高味道的层次。
挑温度高的时候下,可以把胡椒粉的“臭味”轰走,只留香味。
39,刀工差没关系,切均匀就好
家常做菜,刀工不要求华丽跟精细,但必须得把菜切均匀了,拿土豆丝来说,细的炒烂了,粗的还没熟,就尴尬了。
刀工不仅指切的是否均匀,还包括食材形状搭配,以及下刀角度。
原则上来说,丝儿配丝儿,块儿对块儿。
口感筋性强的,断筋切,例如斜切葱,能咬断。
筋性差的,顺筋切,鸡肉顶刀切,下锅就断了。
40,焯水用凉水
排骨,肉块焯水去除内部血水,用的是温度加速分子运动的物理原理。
凉水下锅,中火慢升温,内部血水会尽可能彻底的出来。
开水下锅,表面熟化收缩,内部血水被锁住了,温度上来激发了腥味,就会更腥。
41,油炸用高温
油温相对高一些,食材下锅,表面熟化,锁住内部汁水不外泄,表面炸干,里面保水,才有外焦里嫩的效果。
油温低了,表面熟的慢,互相之间粘连,油也会往里钻,口感会油腻。
42,啥锅都是不粘锅
铁锅想不粘,可以慢慢养出来,每次刷完烤干水分,淋一点油润润,防止生锈。
用的时候,干烧锅,烧热以后放油滑锅,关火放凉,再开火热油炒菜。
43,香油越少越增香,还能去腥
想要香油香,别放太多,越多反而越不香,这个原理我也没彻底明白,大概是对比度的关系。
香油隐藏技能是去腥,调馅儿去腥不能用酒,可以稍微多一点香油,去腥效果不错。
教大家一招,能“骗人的”鸡蛋高汤,汤面,馄炖,汤饺的配汤,汤菜的配汤都管用。
关键是简单实用,还实惠。
煎鸡蛋,锅热放油,鸡蛋直接打锅里,两面都煎透,加热水,烧开以后开大火,两三分钟汤就奶白色了,就好了。
把这个汤代替水用,就行。
鲜香味儿都有,加点盐直接喝都可以。
给点盐和酱油,放点青菜煮面条,非常好吃。
44,油炸糊,用蛋黄
炸鱼,炸酥肉裹糊,想要成品起酥,糊里的油脂是关键。
想要成品放凉也不回软,糊里加蛋黄,不要加全蛋。加入蛋黄后,增香增色效果也很明显。
45,炸东西测油温,进去马上飘起来
炸东西,油温很关键,油温太低食材粘连,吃油,跑水。油温太高的话,表面糊了,里面还不熟。
初次下锅,油温5-6成热为最佳,扔一片食材进去,立刻能飘起来,这时候油温合适。
46,不粘锅更爱糊
不粘锅因为涂层的问题,不仅食材不粘,油也不粘,食材与锅之间的那层油脂更容易消失,缺乏了油脂对热量的缓冲作用,食材更容易糊。
铁锅表面看似光滑,其实是凹凸不平的,可以更方便的挂住油,能让食材与锅之间保留住油脂的缓冲层。
47,跑味儿时开盖,入味儿时盖盖
做菜的时候,锅盖能保护住热量和味道,所以怎么用锅盖,什么时候用锅盖,就以这热量和味道为出发点。
盖上盖子后,阻挡热量挥散,同时提高压强,能让最高温度暂时超过100度。盖上盖子升温快,水分保留的多。
对于味道来说,也是一样,开盖的时候,味道不易保持,盖上盖子,能把味道留在锅里。
以此为基础,去腥跑味的时候,前期的煎,炸,炒,食材从生到熟的过程中,也是异味挥发的主要阶段,开盖子。
异味走了,食材断生或者已经成熟后,等味道融合的时候,得盖上盖子,别让他们跑了。
盖上盖子的时候,残留的异味会被放大,如果味道过重,也需要开盖子放走异味。
拌凉菜,热油泼花椒辣椒以后,也要盖上盖子,让热气带起来的味道,回落到食材上。
48,用葱姜水
葱姜是去腥增香性价比最高的小料,但是葱禁不住高温,姜的味道又或许浓烈,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本体不适合露面。
把葱姜泡水,汁水侵入到水里,水作为载体承载葱姜味道,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烹饪肉类食材的时候。
极致一点的话,葱姜,香菜,洋葱捣碎,加水得到的葱姜汁,功力深厚。
49,水煮,清蒸的要点是倒炝锅
水煮或者清蒸的做法,能最大程度的保护着食材的鲜味,但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很多香味因子的沸点要高于100度,所以水煮和清蒸缺乏香味。
为了达到鲜香的要求,用倒炝锅的办法,葱姜蒜,辣椒花椒是最合适的倒炝锅选择,热油一泼,兹拉一声,香气馥郁。
50,焖比炖更“入味儿”
酱大骨,卤猪蹄这种硬菜,炖熟了不难,但入味儿不容易。
对于入味儿来说,大火咕嘟还是小火炖,其实都不如关火以后的焖。
开火的时候,分子热运动过于频繁,反而不如光火以后冷静的入味效率高。
51,养成备餐习惯
很多人一进厨房就慌,尤其是开了火以后,更是手忙脚乱。油热了发现葱花还没切,辣椒要下锅了发现还没洗,酱油错放成了醋,等等这种情况一发生,锅里的菜品基本上很好吃就无缘了。
养成备餐习惯,进厨房前,想好菜单,根据菜单备好需要的主料,小料,香料,调料。
开火之前想想做法,把需要用到的调味料往手边拿一拿,准备的越充分,开火了就越淡定,菜品就越好吃。
52,味道有“保质期”
炖肉放醋,多炖会儿吃不到酸,葱花炝锅,炒久了也闻不到葱香,其实是香味也有保质期。
很多厨师在出锅前会补香味,类似出锅醋,出锅料油,遇热后香味激发,即刻出锅,会让香味保持最佳状态。
53,炖肉焯水,留原汤
炖肉炖排骨,冷水下锅焯水,是去腥的有效手段,但其实有一点弊端。
焯水的时间越长,肉味儿跑的越多。
一般情况下,焯肉的水,会被直接扔掉,其实也扔了不少肉味儿。
焯水过程中,不停的打沫子,一直焯到不反沫为止。
捞出肉,用油炒香,加葱姜香料炒香,需要用酱的话,别管是豆瓣酱还是黄豆酱,这个时候下进去,把酱香炒出来。
下就炒香,酱油炒香,然后下焯肉的原汤,不要沉底的杂质。
用原汤炖肉,香味更浓。
54,断筋很重要
无论肉类或是蔬菜类,总有一些纤维韧性强的食材,例如牛肉和生葱。顺着纹理切的话,大金牙也很难咬断,这种时候,横切或者斜切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京酱肉丝里的葱丝,如果不斜切的话,一口咬下去,豆皮和肉丝断了,但得把葱全吃进嘴里。
鸡腿部分筋也比较多。煎的话,下锅后筋收缩,整块腿肉就会抱团,浅浅的滑上几刀,滑断筋,就能帮助鸡腿肉维持舒展的姿态。
还有一种方法,用敲的,刀背或者专业的敲肉锤都行,对付口感比较柴的通脊肉,效果最好。
55,绿色蔬菜,控制火候
绿色蔬菜的叶绿素,高温炖炒之下会变黄。
尤其是叶菜,水分还多,直接下锅炒,出水多不利于调味,炒过头营养流失。
提前用开水烫一下,食材失活失水,半熟下锅,方便调味,也能保证营养不流失。
56,大火炖鱼,小火炖肉
虽说千滚豆腐万滚鱼,但鱼肉炖久了,口感会失去弹性,变得松散绵软,所以用大火快攻鱼肉是最佳方法。
炖肉的话,需要热量和味道向内部逐渐渗透,炖熟炖烂,还要炖入味儿,文火慢炖,能保持住更多水分不被蒸发,也会给味道的形成留足时间。
57,煮饺子,开盖煮馅儿,盖盖煮皮
饺子刚下锅,盖着盖子,保存着热量,快速升温。水开以后,打开盖子,让锅内温度稍稍下降,留给热量从皮儿到馅儿传递的时间。
58,调味原则,腥到香,甜到鲜
做菜调味儿,得见人下菜碟,根据食材本味,同向延伸着勾勒味道。
比较腥的牛肉,鸭肉,调味向香的方向发展,尽力去腥,哪怕实在顽固,也可能通过香味去掩盖一些。
而本味甜的食材,例如,虾,蟹,鸡肉,调味向鲜的方向发展。
甜味本身与鲜味就相近,去调制鲜味会更容易,也能让菜品味道与食材主味相呼应。
59,木耳,鸡蛋,鱼虾不过夜
木耳,鸡蛋,鱼虾,这类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材,最易变质,尽快食用,过夜不食。
60,糖醋口,鱼香口,都是以甜为主,酸为辅
很多家庭大厨,不爱做糖醋口或者鱼香口的菜,原因怕是掌握不好糖和醋的比例。大部分都有这样的经历:从网上看到过很多人的教程,有人说糖醋1:1也有人说1:2,但试过几次还是不行。
其实想掌握比例很简单,记住糖醋都有的时候,以甜味为主,酸味为辅,甚至到成品的时候,几乎吃不到酸味。
按照这样的目的去调制比例就行,因为酸味跟醋品种有关,火候大小有关,甚至与糖醋汁用量也有关系,所以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比例。
61,想要甜,得加盐
这是经验之谈了,糖醋口不够甜的话,别使劲加糖,糖加多了也不一定甜,给一点点盐,甜味就能被咸味和酸味,彻底托起来了。
62,绿叶菜即便是蔫了,用之前泡水也能活过来
整株的绿叶菜,放一天就会蔫,只要他没死,用之前泡到冰水里,他会吸水并且因为温度低,变得既新鲜又爽脆。
63,不方便焯水的话,用泡水法去腥
焯水去腥,性价比最高,尤其是排骨,红肉一类血水残留比较多的肉类。
但焯水也有缺点,如果肉块太大,外面全熟了,里面血水还没出来,反而会更腥。
所以大块牛肉,焯水前,先用水泡他一两个钟头才好。
64,香料得炸了才够香
大多数的香料,香味因子的沸点都在150度以上,所以把香料直接扔进汤锅里,不能发挥他百分百实力。
冷油下锅,中小火升温,慢慢的把香味给炸出来,才能把香料的香味萃取出来。
65,把食材当调料
调味料的作用,是补充食材缺失的味道,毕竟有一些食材味道不好,但营养丰富,通过调味的方式,把食物变成美食,在满足营养摄入的前提下,提升就餐体验,这大概就是调味料的使命。
糖,盐,酱油,醋,花椒,八角,葱姜蒜,这些都算是调味料。
我把葱姜蒜也归结成了调味料,其实是因为我一直对食材和调味没有太大区分。
一个本味丰富的食材,也可以当作调味料来使用,例如鲜辣的尖椒,搭配上土豆丝,提鲜还能增加味道层次,这时候尖椒其实是当作调味料来使用的。
炖鱼时,尖椒和芹菜的借味儿。烧牛肉时,几片西红柿的增鲜,都是以食材为调味料的典型例子。
66,要温度,不要风度
烹饪这事儿,不像咱们平时穿衣打扮,要风度不要温度。想要把菜做好,温度在一定安全范围内,越高越好。
略高的温度,大概有这么几个好处:
锁水:高温能让食材表面迅速熟化,形成一道屏障,保证内部水分不会过多流失,也就保住了味道。
激发香味:以香料为例,大部分香料的香味因子沸点都在150度以上,也就是五成油温左右,想要让香味更浓烈,温度不够很难做到。
这就是为什么香料要炸的原因。
去异味:与香味相对的腥,膻,臭,其实更不稳定,温度是去除异味最有效的工具。
去除异味的大部分功劳,不是酒,葱姜这些,而且炒,煎,炸这类的烹饪操作。
67,断生的时候,是放盐最佳时机
都说好厨师一把盐,其实说的是厨师更能掌握放盐的时机。究竟什么时候放盐最合适?
盐能提本味的原理,是盐的加入后,外部渗透压升高,促使水分从食材内部向外渗透,顺便带出了味道。
过早放盐,会让水分流失过多,太晚放盐又不能帮助出味和融合味道。
食材断生阶段,是食材经过高温后失活的开始,食材失活后,失去对水分的保护能力,水分和味道开始渗出,并且表面开始熟化,阻水过程开始。
这个时候放盐,可以帮助水分在阻水阶段最后窗口期,释放更多的味道,同时也不会破坏掉食材本味。
68,用干粉,堵伤口
油炸,更要保水,否则内部水分丢失,会让菜品干柴。营养,味道和口感都不是最佳状态。
下锅炸之前,要在食材的伤口上,拍上些干粉,在遇热后迅速熟化,保住水分。
另外某些食材,不方面挂糊,先上点干粉,再挂糊,就会容易很多。
69,香葱,大葱,与洋葱区别
葱香味,藏在葱的呛辣味后面,硫化物带来的呛辣味走了以后,葱香才能尽情释放。
从硫化物含量来看,大葱高于洋葱,洋葱高于香葱。
花句话说,葱香获取的简易程度来说,香葱比洋葱更容易,洋葱比大葱更容易。
这也是为何香葱用作倒炝锅,比大葱和洋葱更好的原因。
另外洋葱水分足,所以甜味更重。
70,蒜放冰箱
这个是纯粹的经验之谈,大蒜放到冰箱冷藏,不发芽,而且蒜辣味会提升。
71,倒炝锅首选,蒜与香葱
香葱和蒜的香味,获取起来更容易些,几乎是见油就出味儿,所以更适合倒炝锅。
姜因为味道持久,获取相对更费力气,所以几乎不会用到倒炝锅上。
唯一的特殊是清蒸鱼,用姜,也要切的很细很细,效果才好。
72,挂味是最简单有效的入味
入味是一个非常费时费力的工作,久炖,浸泡,反复蒸,这类花费时间的操作,才能让味道真正的入进去。
但对于炒菜来说,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成本。
所以把味道挂在食材表面,就成了炒菜入味的简化版。
味道挂在表面,调味和本味前后在口腔表达的时候,也提高了味道的层次感。
这样的看来,炒菜汤汤水水的话,就会对味道造成影响,尽量的让汤汁挂在食材上,可以通过勾芡的方式来辅助挂味。
73,香味是有保质期的
香味因子最不稳定,炝锅的葱香,炸过的料香,大部分挥发到了空气中,丢在了烹饪的过程中。为了留住香味,需要做一些必要的保护措施。
合理用盖子:在异味挥发后,香味到达巅峰的时候,盖上盖子,焖住味道。
做凉菜泼油,泼香以后也盖上盖子,味道向下沉淀,香味会更足。
补香:倒炝锅,是补香味最直爽的方法,出锅前,或者上菜前,用热油泼香葱蒜辣椒,让香味更浓郁。
74,十三香也得炸
香料粉能让香味更高效的挥发,但缺点是久放之下,香味会消散变淡。
不过我们别小瞧香料的香味储备,即便是炖了两三个小时的八角,挑出来放嘴里,香味依旧浓郁。
这样的前提下,十三香在炝锅后期,也扔进油里炸一下,就能把香味瞬间拉满了。
75,鲜味有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则
呈鲜味的物质,大概为三类,氨基酸,核苷酸和肌苷酸。这里以谷氨酸钠的单兵作战能力最强,增鲜效果最明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味精。
鲜味物质之间,遵循一加一大于二的规则,两种呈鲜物质结合,鲜味提升会非常明显。
例如鸟苷酸与谷氨酸钠,代表菜是小鸡炖蘑菇。
谷氨酸钠与肌苷酸,代表菜是土豆烧牛肉。
以这样的鲜味逻辑搭配食材,会在鲜味的营造上更加高效。
76,炸糊不酥,缺油
油炸菜品做好吃不容易,调糊是第一个难点。
糊调不好,成品不酥还发硬。
油炸糊起酥,调糊时,加油是关键。
油与水不会溶和,糊里的油只是与水暂时性的和平共处,当菜品下锅后,温度上升,糊里的油升温比水快,并且脱离出去,这是起酥的关键。
77,做菜时的停顿很重要
做菜讲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我们也会发现,大厨做菜的时候,会有一些很必要的停顿。
例如,揉好的面,要醒。浆好的肉,要冰。大火烧开后,要等一会儿再盖盖子转小火。焖面关火以后,过一会儿再开盖子。肉丝下锅,不能立刻滑散,会脱浆。
菜品的成熟,味道的融合都不是瞬间完成的,做菜是一个过程,有的事情完成的快,有的味道出来的慢。即便是高温驱赶之下,适宜的停顿,对于烹饪来说也是很有必要的。
78,干的比鲜的香
经验之谈,干香菇会比鲜香菇,在鲜香上都更上一层楼。
同理,还有干豆角,干茄子,萝卜干等等。
79,调馅儿用汁不用沫
说直白些,这里主要说的是姜。
无论蒸包子还是煮饺子,都不能把姜的呛辣味去掉,即便是切成细沫,姜的呛辣味也会存在。
对于味道敏感,而且不喜姜味的人来说,这件事很难接受。
所以用葱姜水,会比用葱姜沫效果更好。
为什么又反复说一遍,今儿早餐吃的小笼包,一口下去全是姜味儿,体验很不好。
80,油炸的操作方法
易熟食材的话,五成油温下,定型捞出,拉高油温复炸。
一般食材,五成油温下,火稍稍小一些,定型后,炸一会儿,拉高油温复炸。
复炸次数越多,表面越酥脆。
定型前,不动食材。
食材里的酱油,油炸后颜色会变深,如果要求颜色不深的话,慎用有颜色的调料。
同理,用豆油炸东西,颜色会发黄。
81,焯水要打血沫
焯水的目的是让血水渗出去腥,血水和异物渗出后,会形成血沫,一定边焯边打。
血沫不打,会再次溶到汤里,沾到肉上,而且不易清洗。
必须要清洗的话,焯好的肉用热水或者温水冲洗,切不要用凉水,肉的温度骤降会让口感发柴,同时锁了内部残留腥味。
82,生炒牛肉,小苏打,淀粉,蛋清都要用
牛肉算是我们常吃的肉里纤维最粗的了,平时烹饪大多数以酱,卤,炖为主,但并不代表牛肉不能生炒。
逆纹理切薄片,少量小苏打抓匀,盐,花雕酒,胡椒粉码味,水淀粉,蛋清辅助锁水,封油锁水保味。
油多一些,四五成油温下锅,滑散滑熟捞出。
这样处理过的牛肉,口感也能变得很滑嫩。
从里面提取肉变嫩的技巧,断纹理,尽量薄,小苏打软化纤维,水淀粉和蛋清帮助锁水,热油滑炒,快速成熟还能保住水分不流失。
以上这些办法,可以在对不同食材时,灵活组合。
83,香料并不是越多越好
调味的准则,还是要以突出食材本味为主,香料辅佐。
香料本身香味浓郁,很容易抢了食材主味,所以尽量能少量则不过量。
简单的炒,炖时,烹饪的中期就可以把香料捡出去。口味偏重的酱卤,可以不用捡走。
84,直接炖,不如炒或者炸过后再炖
逢烧必炸,是每个学过厨的人都听过的一句话。烧之前,食材过油炸相比直接下锅,有四点好处:
去腥,定型,增香,提色
油炸时的高温,能去掉大部分的腥味,比用葱姜,用酒效率都要高。
油炸定型,保住食材形态也能锁住内部水分,味道和营养不流失。
高温下,香味因子达到沸点,香味更浓。
油炸赋予的金黄色,增加视觉享受。
85,炒菜顺序,先炒功夫长的
做菜有很多小细节,炒菜顺序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先做费功夫的菜,再做简单的菜,这样上桌的时候,能最大程度的保持菜品温度。
菜品味道的好坏,温度是一个前提条件,很多热菜,尤其是荤菜凉了以后会反腥反腻。
86,家里做白肉,一颗八角就够
香料界的扛把子,八角无疑。
家庭烹制鸡肉鱼肉,甚至猪肉,为增加香味,不必过多的使用香料,一颗八角足够,用香料味,托起肉香即可。
87,无水干香的炒,孜然是个好帮手
吃肉,滑嫩是一种体验,纯粹的干香是另一番滋味,干香更需要一些“外力”支撑,孜然是最佳助手,文末分享一道创意孜然回锅肉。
88,煮鲜花生的季节,小茴香最好用
五香粉里香味最淡小茴香,其实可以作为单一君料使用,而且搭配豆类效果奇佳。
花生,蚕豆水煮加一把小茴香,淡雅的香味配上煮的软糯的豆子,吃一口回味无穷,最近新鲜花生上市,可以试试。
89,椒盐,花椒干焙后加盐
香料制粉后,香味会随着挥发“慢慢丢失”,所以我们买到的成品椒盐,并不是椒盐最原始浓郁的味道。
椒盐制作简单,花椒在锅里小火干焙至香味突出,盛出后用擀面杖擀碎,加点盐就够,这种自制的椒盐味道,会让我们爱不释手。
90,胡椒粉是万能香料
胡椒是世界范围里应用最广泛的香料,原因是他的全能,套句专业名词,叫六边形战士。
增香,去异,提鲜,微辣。
增加味道层次的同时,因为他恰到好处的糊辣,提高了人体味觉的分辨率,等于把味道放大化了,普通的味道能瞬间变美味。
关键是价格不贵,性价比超高。
91,鸡肉最喜欢的香料,白芷和丁香
鸡肉是食用最广的肉类,把鸡肉做好其实并不难,香料里,有两位与鸡肉关系紧密的好搭档,白芷和丁香,不过切记严格控制用量,白芷有苦味,丁香果香和花香味很浓。
92,鸡肉最喜欢的小料,香菇和洋葱
鸡肉不仅有喜欢的香料,也有更加搭配的小料,香菇和洋葱。
香菇是因为鲜味搭配规则,会让鸡肉的鲜味提升,洋葱微甜的口味,与鸡肉鲜甜的主味更加呼应。
用他们二位,就像炝锅一样,先把洋葱和香菇炒香,再炒鸡肉就行。
93,做菜用糖的规则
把糖用好,厨艺会有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
可以用糖的地方:
鲜为主的菜,放醋放辣椒的菜
尽量不用糖的地方:
以香为主不放,主料含淀粉不放
94,能烫水尽量不焯水
肉类食材,焯水可以有效去腥。但很多人也喜欢给素菜焯水,其实不太建议。
提前焯水,可以加速成熟,除去异味,这是优点,但缺点更明显,损失味道和营养。
非要焯水的话,建议用烫的方式,大水面,开大火,滚开水,烫菜。
开锅下,开锅起就可以。
有段时间,因为对孜然味道着迷,就做了这道菜,然后就成了我老婆每隔一段时间的必吃菜:孜然回锅肉。
肉可以选择各种卤肉,肘子,牛腱子,鸡腿,鸭腿等等,我最初研发的时候,用的鸭腿,就以鸭腿为例吧。
卤鸭腿撕去鸭皮,鸭腿肉顺着纹理撕成手指粗的条。
锅里烧油,鸭肉下锅煸炒,表面水分炒干,下尖椒丝和洋葱丝。
炒出香味后,下入孜然粉,持续炒香。
少量盐,生抽,白糖调味。
尖椒变绿,洋葱变白后,再加入孜然粉,喜欢辣可以加点辣椒粉。
再次炒出孜然香味后出锅即可。
95,冻葱暖蒜
经验之谈,葱在夏天最难保存,很容易从芯儿里腐烂,低温更易保存葱,即便是北方的冬天,葱放在室外也不会损失味道。
相对的,冻了的蒜就不行了,蒜喜欢稍微暖和一点的地方,冬天要放在室内保存。
把蒜放在冰箱冷藏室,不易发芽,而且辣味会变浓。
96,土豆粉勾芡,玉米粉上浆
土豆淀粉与玉米淀粉相比,“劲儿”更大,粘性更强,用于勾芡的话效率更高。
玉米淀粉力气小一些,更适合锁水上浆来用。
不过这件事并不绝对,需要薄芡的时候,用玉米淀粉勾芡最合适。
97,洗干净的肉,要把水分攥干
肉类去腥,冲洗残留血水是去腥有效手段,洗完以后,要攥干水分,残留水分太多的话,腌制无法入味,直接炒的话,也会因为水太多影响锅内温度,拉长烹饪时间,从而影响味道。
当然了,洗好下一步是焯水的话,就无所谓了。
98,煎炒肉的时候,锅底稍有粘锅,是美拉德反应的产物
烹饪肉菜,无论是炒还是煎,难免会有一部分食材粘连在锅上,只要不糊,这些粘连反而是宝贝。
粘锅的这部分,是美拉德反应的直接产物,会产生特殊香气和鲜味。
加酒,酱油或者水把他们融化进菜品里即可。
印象中西餐里某个很有名的汤菜,味道的灵魂就来自这些粘连。
99,做排骨,冲洗越白越好
洗肉洗排骨的时候,有的朋友会担心冲洗次数太多后,造成“肉味儿”流失,洗白了就代表没有肉味儿了。
这个理解,有些片面,还是建议多洗几次,能有效去腥。
100,冷门凉菜汁,姜醋汁
一个比较冷门的凉菜汁,姜切末,直接泡到醋里,加糖中和下酸味。
姜醋汁应对寒性比较大的螃蟹,会有很好的效果,用来拌凉菜也不错。
101,点剁断筋
肉类食材,加热烹饪时会收缩,原因是肉里的筋遇热熟化时收缩。为了保持食材舒展的形态,可以使用菜刀点剁的方法,来断筋。
例如鸡腿肉,里脊肉等等,尤其是虾肉收缩更严重,用刀尖点剁。
102,控制水分的重要性
尤其是炒菜,水分的多少决定了调味的程度以及食材的口感。
从调味的角度来说,水分含量越高,调味料用量就要加大,反之减少。
对于一些鲜甜为主的菜品,食材水分含量,有时候能直接决定成品味道。
例如宫保鸡丁放不放黄瓜这事儿,很多大厨在做这道菜的时候是不放黄瓜勾薄芡的。
如果放了黄瓜,在炒的过程中,水分析出会冲淡荔枝味儿,有人通过厚芡的方式去成菜,影响味道也影响口感和观感。
103,不用三花淡奶也能白
汤变奶白,来自于油脂的乳化,变成小分子后汤就能呈现奶白色。
煎鱼煎透了,煎鸡蛋过点火,羊杂炒透,加开水大火烧很容易得到奶白色。
还可以炒下面粉,加水烧开,用做增白的“添加剂”,在西餐里叫做“面酪
104,烹饪的“黄金三秒钟”
做菜时,刚下锅的“三秒钟”有很大学问,很多菜成败的关键,在下锅的一瞬间已经决定了。
例如炝锅,油温过高的话,香味被瞬间激发,但转瞬后,葱花就糊了,出现了焦苦味。
温度太低,葱姜的硫化物驱除不净,香味更激发不全,而且会增加油腻味。
只有温度合适的时候,硫化物被赶走,香味留下并且能存储进油脂里,从而包裹着所有食材。
肉丝入锅滑炒,下锅就翻的话,十次翻九次脱浆,一旦脱离,前面腌制上浆工作就白费了。
炸鱼煎鱼也是一样,下锅后给食材一点时间,再去翻动。
不要惧怕“高温”,做菜失败,大部分是由于温度低,没有激发出味道,没有保持住水分,没有定住形状造成的。
三秒钟原理,最重要的还是温度,不能太低。
至于合适的温度具体是多少度,给大家一个大概范围吧,4到5成油温左右。
还得根据各家锅子的导热性能,灶头火力大小,甚至放油的多少来定。
105,“烹”的妙用
酒,醋,酱油这类酿造型调味料,是分生熟的,热锅烹,让他们接触高温的锅体后,能快速成熟,从而激发出酒香,醋香和酱香味儿。
温度同样也是获取发酵类调味料本味的,最有效工具。
换个思路,检验家里买到的酒,醋,酱油,到底真材实料的发酵而来,还是通过“科技”勾兑出来的,用“烹”这个办法最直观。
结合一个家常炖鱼的做法来说吧,葱,姜,蒜切大块,八角一起下锅,炒出香味。
油温上来后,下点十三香炸香,然后开始烹料。
黄酒,或者花雕酒,直接下锅,高温会把酒香瞬间激发,如果是料酒或者其他劣质酒的话,酒香淡,异味儿浓。
酒香出来以后,烹醋。醋下锅以后闻到的应该是醋香大于醋酸,如果酸味儿大于香味儿的话,证明醋的品质一般。
然后烹酱油,酱油下锅后,正常情况下,酱香会立刻出来,如果闻不到酱香,那么酱油品质一般。
烹完料以后,加热水烧开,盐,糖,胡椒粉调味就好了,用这锅汤炖鱼,味道很难出错。
106,汁儿的宝贵
拌凉菜有个著名的三合油,酱油,醋加香油,网上有很多比例,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醋:酱油:香油3:1:0.6,但也要根据食材来微调。
三合油是没有灵魂的,蒜汁加入后,蒜的呛辣味,以及背后的甜味,才能把三合油的味道立起来。
小料或者食材本味充足的“汁水”,其实是味道的关键,三合油里的蒜汁,调馅儿的葱姜水,腌肉用的葱姜香菜香料水,都是以汁水为调味料去调味。
这个思路继续延伸下去,就是烹饪中,借味的技巧。
107,小炒不如乱炖
顿一块肉,远不抵顿一锅肉香。这就是味道总量原理。
假设味道以味道因子的形式存在,食材越多,味道因子越多,相应的味道就越浓,这是平时生活中很基本的道理。
用到烹饪也是一样,一锅肉加起来,自然比一块肉来的香。
这个原理,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用料别太随意。
调味料适当减少,小料可以适当提高,食材本味总量适当提高。
继续延伸下去,就是味道堆叠的原理,香味和鲜味都喜欢群居,多好于少。
108,做菜不需要天赋,多炒就好吃了
总会听到这种声音:“我做菜没天赋,怎么做也做不好。”
做菜这件事儿,如果想当个大酒店的行政总厨,确实需要天赋,但想当一个好厨师,并不需要多少天赋。
做菜好吃的秘诀,就是多做几次就好了。
厨师一年,鱼香肉丝,宫保鸡丁,番茄炒蛋,这类菜要炒上千次,一个动作重复几千次,做难吃就变得很难了。
所以啊,需要下厨的朋友们,别给自己乱带帽子,多做几次,做菜自然就好吃了。
在写完之后,我自己也觉得厨艺又有了新的变化,相信从头到尾读下来的朋友,也会有不少收获吧。
我会挑着有意思的内容,展开来详细写成文章继续分享,品质好的也会放到专栏里。
再一次感谢朋友们的支持,最后一期烹饪技巧的微头条,专栏这么大优惠力度的活动也要结束了。
还是29.9享受原价88的专栏,此次活动结束后,今年不会再有这么大优惠力度的活动了,朋友们别错过了哈。
对了,专栏不是纸质书。
但优点是可以持续更新,说不定哪天起床睁开眼,发现又有新的内容更新了哈……
专栏锅里那点事儿作者:八个碗29.9币542人已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