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港澳台青年交流会官网(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港澳台青年交流会官网(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港澳台青年交流会官网(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

辛笛,原名王馨迪,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凡关注现代诗的,估计都知道他和他的诗作。

他的诗作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分别是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前后跨度长达七十年,他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毕生的热忱,在现当代诗坛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来看看他的两首诗。

《再见,蓝马店》

走了

蓝马店的主人和我说

——送你送你

待我来举起灯火

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

看板桥一夜之多霜

飘落吧

这夜风这星光的来路

马仰首而啮垂条

是白露的秋天

他不知是不是透明的葡萄

鸡啼了

但阳光并没有来

马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

七色变化三色

黑红紫

归结是一个风与火的世界

听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

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

说出他制造的力量

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

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

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

来去辄欲与吉诃德先生同行

然而除了风车除了巨人

森林里横生的藤蔓魔鬼的笛声

我是已有多久了

竹杖与我独自的影子?

——年青的 不是节日

你也该有一份欢喜

你不短新衣新帽

你为什么尽羡慕人家的孩子

多有一些骄傲地走吧

再见平安地

再见年轻的客人

“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

这首诗写于1937年,作者从伦敦旅行返回苏格兰爱丁堡的途中,在一个名为蓝马店的客栈留宿。

第二天早晨,诗人启程时,好心的店主人举着马灯为他送行。“看门上你的影子我的影子/看板桥一夜之多霜”,店主人的送行身影和我的启程身影叠加,在灯火的照耀下投射在店门之上,而板桥积累了一夜的霜冻,与门上黑影相衬,反差极为强烈,愈发显出霜雪之耀眼。

此二句化用唐代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清冷的寒冬早晨,旅人即将踏上征途,那四野凄清、孤寂落寞的场景是可以想象的,而店主人的热心相送,给旅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温暖。

接下来,诗人变换视角,在旅途孤寂的心境中从夜风、星光、白露中憧憬着美的再现。继而切换镜头,“鸡啼了,然而阳光并没有来”,这两句可说是诗人情绪转换的“诗眼”。

紧接着“马德里的蓝天久已在战斗翅下/七色变化三色/黑红紫”,这几句破空而来,完全打破了此前的宁静美好,仿佛油画大块被泼上去的颜料,“黑红紫”就是干涸的血、鲜红的血、凝固的血的象征,是那样触目惊心,让人猝不及防。那里,受希特勒支持的佛朗哥叛军正疯狂地向西班牙 *** 军进攻。英国的电台持续报道着战况,而在蓝马店寂静的清晨,却丝毫感受不到战争的惨烈。这里的美好与那里的惨烈形成强烈的对比,欧洲正在战争的前夜里,诗人的内心是悸动不安的。

而“隔壁的铁工手又拉起他的风箱了/他臂膀上筋肉的起伏/说出他制造的力量“,这几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抵抗的力量正在聚集,一说是隐喻当时法西斯在欧洲显示肌肉,而英国却一味采取绥靖政策。这正是问题之所在。”痴痴的孩子你在玩你在等候/是夜的广大还是眼前的神奇/也令你守着这尽夜的黎明不睡?”善良的百姓们又如孩子般的天真,幻想着和平还能维持下去。满怀理想的诗人幻想着与唐吉诃德同行,而森林里横生的是藤蔓魔鬼的笛声,理想很难实现啊!异国战争的新闻,此刻清静的冬晨,让人心生恍惚,万里之外的祖国呢,也是在水深火热的前夜啊,踽踽独行的诗人的孤寂与不安仿佛更深了。

诗的最后一段,又借客栈主人的口吻发出对旅人的祝福:殷勤地嘱咐,仿佛长辈在叮咛远行的游子。最后说出再见,而再见就是祝福的意思。诗到此处戛然而止。本来,主客双方是再也不会见面的,重复说出再见,给人低徊的惆怅之感,点破了难以言说的惜别之意,离别之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另一首《熊山一日游》虽短,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波澜。

八百万的人烟外

何意竟得有此悠居

流水渐濯我情怀清浅

青林渐染我生命清新

在七曲湖边啾咭鸟啼

暂许我一日时光与三秋同始

野棠花落无人问

时间在松针在栖止

白云随意舒卷

我但愿长有这一刻过客的余闲

可是忧患叫破了我的心

今已不能,今已不能

此时是1947年春天,诗人正随父亲在美国旅行。在纽约的郊外,发现了这样一处静谧的所在。他很惊讶,在世界第一大都市的不远处居然还有这样美好的山川风物,他陶醉了。流水、青林、湖边的鸟啼,一切是这样美,时间仿佛在松针上栖止,然而忧患却叫破了诗人的内心,让他不可能得以悠闲度日。此刻国内的状况让他内心无法平静,诗歌的宁静与余闲难以无视外部的压力而独自存在。时代总会以某种方式烙印在那个时代的诗歌里。

辛笛的代表作还有不少,如《月光》、《刈禾女之歌》、《狂想曲》等。横跨诗坛七十年的诗人,在当代几乎是没有的。他在其间有若干年没有写诗,80年代重又开始拾起诗笔,有人评论他新时期的诗歌,总体上没有超出三四十年代的诗歌水平,而他自己则更看重后期的诗歌,见仁见智吧。

无论怎样说,辛笛都算是现代诗坛的巨擘,他的诗影响了无数的人,尤其是《再见,蓝马店》等诗,颇受五六十年代香港读者的欢迎,值得人们反复品读。

更多港澳台青年交流会官网(澳台青年交流促进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