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Cesare Beccaria
中世纪末期,贝卡利亚以热烈和激昂的哲学思维,将启蒙思想引入到刑事司法领域中,撰写了《论犯罪与刑罚》,他毫不留情、锐气逼人地抨击封建专制刑事司法中存在的弊端,大声疾呼对刑事司法进行彻底的改革,迎合了当时的政治革命潮流,自然引起各国强烈反响。
贝卡利亚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契合研究刑事制度的方法,产生的“个别相加大于整体”的理论张力具有冲击效应。《论犯罪与刑罚》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共42节,6万多字,从刑罚的起源写到如何预防犯罪,贝卡利亚摆脱传统和常规的羁绊,按照他所钟情的启蒙思想、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进行写作,熔炼法哲学、法理学、刑法学、犯罪学等学科的精髓于一炉,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功利主义大师边沁读后惊叹:“啊,我的大师,第一位理性的福音传播者……你在功利的大道上进行了如此大量的有益探讨,我们还能做点什么呢?———绝不偏离这条大道。”
01
“拳头社”里的“愤青”
贝卡利亚整合的知识不是法条,而是他所钟情的启蒙主义和人文精神。
撰写《论犯罪与刑罚》时的贝卡利亚仅有二十五六岁,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法学家。他不过具有一般法学专科的背景,只是一个“拳头社”社团里崇尚启蒙主义的“愤青”。
皮艺军教授对此有独到评价:“正因如此,贝卡利亚才不会囿于法学的条条框框,才有可能把相关的素材整合成一种崭新的知识,整合的知识不是法条,而恰恰是他所钟情的启蒙主义和人文精神。贝卡利亚自己是不会想到,他所开拓的处女地竟会成为三大学科诞生的发祥地:最为人公认的是,他是刑法学的催生婆,同时,他还创制了犯罪学的襁褓,更鲜为人知的是,他还造就了刑事司法学的摇篮。他的这本小册子竟然为三大学科的同时诞生铺就了产床,这不能不为人所惊叹。”
刑法学的着眼点和功用则在于治罪,即犯罪的制裁和遏制,帮助建立关于刑的观念;犯罪学的着眼点和功用在于认识犯罪,帮助建立科学的关于罪的观念。而科学的罪的观念是正确的刑的观念的基础。现代刑事司法的使命就是在对犯罪现象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所以,无论我们说贝卡利亚是刑法学家还是犯罪学家,都没能标明他所研究的领域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刑事司法学家,他用《论犯罪与刑罚》为我们开启了现代刑事司法之门。
02
天才的两面性
每个天才都同时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在某一方面所表现的超常才能往往是以另一方面能力低下为代价的。
1738年3月15日,贝卡利亚出生在意大利一个贵族家庭。1746年这位贵族公子8岁时,进入帕尔马的一所耶稣会学校读书,那是一个禁锢人的思想、压抑人的精神、遮拦人的视野的环境,他十分厌恶学校里的宗教课程。20年后,即1776年,他在写给莫雷莱(《论犯罪与刑罚》的法文译者,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成员)的信中称8年的教会狂热和奴役教育扼制了他心灵中的人道情感。少年时代的他偏好数理课程,在学校数理课程学习中表现出的天赋和非凡的想像力,被同学们称为“小牛顿”。
1754年,贝卡利亚16岁时,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虽然读的是法律专业,但兴趣仍放在数学和物理学,深厚的自然科学修养把他的头脑锻炼得具有严格的逻辑性和精确性。所以在他后来的许多论文写作中,明显表现出自然科学的思维。我们在阅读《论犯罪与刑罚》时,不仅可以看到用物理学和数学原理打的比喻,还可以突出地感觉到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具有的机械决定论的鲜明色彩。譬如要求“立法者像一位灵巧的建筑师,他的责任就在于纠正有害的偏重方向,使形成建筑物强度的方向完全协调一致”等等。
1758年贝卡利亚大学毕业回到米兰后并不引人注目。1760年,年满22岁的贝卡利亚爱上了一位16岁的活泼、漂亮的姑娘特蕾莎·布拉斯克,并且决定要与特蕾莎结婚,但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他父亲不喜欢特蕾莎的军人家庭,认为她的家庭地位低下,与贝氏家庭不门当户对。不管贝卡利亚怎样争辩,特蕾莎的父亲怎样劝说,老侯爵仍固执意见,命令贝卡利亚断绝同特蕾莎的来往。
贝卡利亚进退两难:如果违抗父意与特蕾莎结婚,将导致与父母关系的破裂,丧失自己的继承权。他甚至一度动摇,写信给特蕾莎请求与她脱离关系。但是他很快又战胜了软弱,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与特蕾莎结合。1761年2月14日,贝卡利亚写信向父亲表明了决意与特蕾莎结婚的决心;几天后,他同特蕾莎结了婚,并毅然离开了仍持反对态度的家庭。不难看出,与财产继承权和冒着与父母关系破裂导致的后果相比,贝卡利亚爱情至上,选择了与特蕾莎生活在一起。
从贝卡利亚坚持自主婚姻,我们或许看出这位贵族公子有点强硬气魄,但是接下来几件事情则凸显了他的懦弱本性。1766年,因为《论犯罪与刑罚》而声名鹊起的他,受邀到巴黎访问。28岁的贝卡利亚是第一次出远门,离开家庭和妻女,这位法学上的巨擘却感觉到巨大的不适。尽管身处巴黎时被簇拥在一片赞扬和敬畏之中,但是心情却一直忧郁,对妻子和家人的思念几乎使他发展到快要崩溃的地步。到达巴黎才一周,也即离开家庭和妻女三周后,他已经决心要返回米兰,并且编好了一个我们很多人都会用的借口:身体不适!
人们对贝卡利亚巴黎之行的表现众说纷纭。其中意大利犯罪学鼻祖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Lombroso,1835-1909,意大利精神病学家、犯罪学家、实证主义犯罪学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近代犯罪学之父”,与贝卡利亚齐名)按照他的犯罪人理论得出的一种解释较有趣,也可能属实:每个天才都同时是一个精神病人,他在某一方面所表现的超常才能往往是以另一方面能力低下为代价的。
贝卡利亚不会处理家庭关系,同大女儿茱莉亚的关系非常僵硬。他本人曾谴责8年的教会学校生活扼制了心灵中的人道情感,但是却把自己的大女儿送进了修道院学校。他曾深切体验过父母干涉子女婚姻的痛苦,而他却强迫茱莉亚与一个比她大26岁的鳏夫结婚。不幸的婚姻最后导致她与丈夫分居。为此,她怨恨自己的父亲。
03
朋友的帮助
如果当时没有费尔米安的保护,贝卡利亚将受到宗教迫害或者追诉。
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肯定有一帮朋友的支持。贝卡利亚从一个贵族公子到深刻思想家转变的历程,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和提携。其中三个朋友给予的帮助巨大。
前两个是有着强烈民主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彼德罗·韦里和文学家亚历山德罗·韦里二兄弟。贝卡利亚生性懦弱而腼腆,不愿与人交往,更怕成为引人注目的对象,缺乏社会活动能力;而他还懒惰,不愿动笔写作,连写信都常常请人代笔。正是由于韦里二兄弟的帮助和支持,贝卡利亚才加入“拳头社”,焕发出强烈的活力和战斗精神。在“拳头社”,每晚和其他数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等聚会、阅读和讨论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使得他的思想不断丰富,视野迅速扩展。贝卡利亚自己在给他人的信件中提到,彼德罗·韦里不仅在学术和思想上给他启迪,同时还鼓励和帮助他在写作过程中战胜自己的懦弱和易于灰心的性格。
另一个帮助贝卡利亚的是思想开明、时任米兰行政首脑的卡尔洛·费尔米安伯爵。由于《论犯罪与刑罚》中那些充满战斗性、振聋发聩的批判引起宗教和保守势力的反击和指控,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和自身的安宁面临严重的危境。费尔米安挺着压力,力排众议,亲自给中央 *** 写信,给贝卡利亚和《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以积极的评价。很多历史学家和评论家都认为,如果当时没有费尔米安的保护,贝卡利亚将受到宗教迫害或者追诉。
在所有欧洲资产阶级法学家中,贝卡利亚可算是最幸运的:当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被作为资产阶级国家学说代表人物而钉在社会主义革命批判的十字架上时,贝卡利亚不够恢宏的理论被轻轻放过,而当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哲学重获 *** 时,贝卡利亚的纯粹的刑罚理论,却同样被奉为一种关于国家的真知灼见。
04
挑起死刑存废论战
贝卡利亚是第一个对死刑的合法性提出争议的学者。由贝卡利亚挑起的激烈的死刑存废论战,200多年来,唤起了人们对死刑的空前关注和理性思考。
贝卡利亚学术思想的核心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的最后,亦即他就其所论述内容总结出的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罚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的暴行,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须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
在上述公理中,首次明确全面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刑法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主义、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这三大原则已为现代的刑法制度所确认,也由此奠定了贝卡利亚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可以说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性的刑法理论都与这三大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还就犯罪的本质、刑罚的目的、法官的作用、刑罚的严厉和起诉、证据与审判、犯罪的预防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思考,为西方刑事司法理论架构奠定了基础。
美国学者科尔曼·菲利普森称贝卡利亚是第一个对死刑的合法性提出争议的学者。由贝卡利亚挑起的激烈的死刑存废论战,200多年来,唤起了人们对死刑的空前关注和理性思考,经过死刑废除论者的不懈努力,死刑废除运动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到废除或限制死刑的行列,刑罚也从总体严厉趋于总体轻缓。
但是正如张明楷教授在其《刑法的基本立场》一书中所指出的,西方国家废除死刑是以其本国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为根据,以其本国人民的平均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他们主张废除死刑,所以他们也反对任何国家保留死刑。然而,死刑的存废和多寡的看法是不能离开时代与国情的。各个国家只能根据本国的国情与本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讨论本国死刑的存废,而不能根据本国的国情与本国公民的平均价值观念讨论其他国家的死刑存废问题。
张明楷教授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同一事物,基于不同价值立场,不同主体作出的价值判断肯定不同,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可能不一样。这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死刑问题,也同样可以用来分析刑事司法改革乃至社会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死刑的存废与一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治安等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不可避免地受着该国民族传统、文化背景等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现今的司法改革亦是如此。但是必须强调,各项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并不是逻辑论证后自洽就可以,而应当在进行真正实证研究之后才作出结论。
05
无法重演的奇迹
“一个广阔的大网连接所有真理,当这些真理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并上升到较高的着眼点时,就越简明、越伟大、越确定。”
《论犯罪与刑罚》中的语言通俗易懂,甚至算不上法言法语,但我们的学界却依然不厌其烦地把贝卡利亚那些朴实无华的语言奉为经典,借用先贤们平淡如水的哲言巧饰我们力求深奥的学说。诚如皮艺军教授所言,贝卡利亚借用那些刑事司法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自己这部旷世之作的小标题,借刑事司法现实为基点阐发自己在学科整合后的思想。所有那些司空见惯的司法活动,都被他以绝妙的理性思维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一以贯之,见不到一丝一毫法哲学和注释法学中的晦涩艰深。在古典精神的关照之下,抽象的司法原理和具体的司法活动被有机的糅合在一起,把最奥妙的理论之花,嫁接到最坚实的生活之木上,这才是这本小册子无穷魅力的展现。
贝卡利亚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指出“把自己局限在自己学科范围内,忽略相似和相邻学科的人,在自己的学科中绝不会是伟大和杰出的。一个广阔的大网连接所有真理,这些真理越是狭窄,越受局限,就越是易于变化,越不确定,越是混乱;而当它扩展到一个较为广阔的领域并上升到较高的着眼点时,真理就越简明、越伟大、越确定”。贝卡利亚通过知识的整合做到了我们现在再也无法重演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