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新年伊始,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火了,席卷全球式的火了。随着它的爆火,人们对AI机器人产生了新的思考,甚至一度认为AI机器人的发展将取代人类社会30%的岗位。不论是AI机器人还是普通机器人,其实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就产生了对机器的恐惧。当时由于机器的大面积使用,以及机器的生产力远高于个人,人们对机器的“替代恐惧”,成为社会最突出的焦虑。
但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人口结构以及人力成本的改变,机器发展到今天并没有呈现出需要让我们感到焦虑的发展趋势,反而机器人甚至AI机器人的出现让人类的发展更进一步。
从产业链看差距与进步
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分类,国际上并无统一标准,一般按应用领域、结构、自由度、控制方式、负载重量等粗略划分。整个产业链,由本体生产企业、零部件生产企业、代理商、系统集成商和终端用户共同构成。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三大部分核心零部件,这三种部件是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中游则是机器人本体制造;而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则是系统集成应用,和手机、汽车不同,工业机器人依赖系统集成过程,所以在工业机器人行业,不仅要聚焦在如何制造,更要专注如何方便高效使用这些机器人。
除了产业链,在市场份额上,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瑞士ABB及德国库卡(已被美的收购),这四个企业占据了全球市场约50%的份额,并且霸占了中国工业机器人一半以上的市场,它们也是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流供应商。
纵观这四大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历史,他们的业务大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发展到今天拥有着数十年的技术积累,在自动化的技术沉淀和研发水平上,比国内企业高出很多。因此,尽管我们在某些应用领域,已经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打破垄断,但产业链核心元器件、整体技术水平,依然存在客观差距。
审视我国整个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上游核心技术、中游本体制造面临着明显卡脖子大的现状,下游的系统集成领域的应用端国产化率较高。以上游核心零部件谐波减速器为例,在工业机器人中,谐波减速器的成本占比为30%-35%,全球超过50%的份额在日本哈默纳科手中,在近几年的追赶下,国产企业绿的谐波也占有20%-30%市场份额。
国产替代正当时
起步虽晚,但广阔的市场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时间积累上的差距。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且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据IFR统计,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安装量达24.3万台,几乎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相当。IFR预计到明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应用面广,产品迭代更新速度就会加快,迭代速度快则可以反馈给机器人企业相关问题,能够使其更好更快地改进以及加深自己的核心技术。
用机器人投入生产,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必然的选择。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起步虽晚,发展却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自主研发第一台工业机器人问世,到如今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尽管仍需克服诸多难题,但仅仅是这四十余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
除了国内企业的技术突破,工业机器人“出海”也让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由守转攻。2007年,新松移动机器人(AGV)出口通用墨西哥工厂,实现了国产 AGV 走向国际市场;2017年,极智嘉在日本成立子公司,组建本地化销售、运营和服务团队,快仓也在这一年跟随阿里旗下的Lazada进入东南亚市场。2021年年底,美的集团发布公告,将收购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头部企业KUKA Aktiengesellschaft(库卡集团),收购结束后,库卡将成为美的全资控制的境外子公司。这次收购对于美的,甚至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都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结语
一直以来,工业机器人都被视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工业机器人行业不仅诠释出强烈的科技美学,诸多应用的现实场景也为我们探索出更多想象空间,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工业机器人产业迅猛的发展速度,还能看到那些更适用于制造业、自由度更高、更柔软、更灵活的工业机器人正愈来愈多地出现在各种智能智造的应用场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