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82年,美国施贵宝药业看准了国内改革开放后的势头,在上海第一次办下了中外合资药厂,开启了跨国药企(MNC)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先河。
四十年后,中国医药工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体量跻身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已经成为MNC药企的必争之地。
2019年跨国药企在华业务增长强劲,来源:西南证券
改开时代大举引进MNC药企是为了给当时国内薄弱的医药工业抄作业。四十年过去后,本土医药工业出现一些大家叫得出名字:恒瑞、石药、百济…那么对于海内外药企在华的较量,经历四十年来的风雨,本土药企交上了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1、抗肿瘤领域:医药行业的“掌上明珠”
要回答前面的问题,还是先得看现在医药行业关注啥。
中国发病率最高的、且在同一数量级的就两类疾病:慢病和肿瘤。心血管和糖尿病等慢病用药领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已经火了半个多世纪,在国内药品大降价的趋势下,连外企的产品都降到了几毛钱一片,这一领域基本激不起啥水花。
而对于肿瘤领域,在老龄化等一系列因素下,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一直在攀升,预计2050年每年新增人数将达到800万。但人们对自己生命长度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肿瘤在医药产业里的影响正在越来越大。
“精中”第一MNC药企、最早在国内大卖中成药的阿斯利康,2019年的收入规模增加了35%,其中很大部分都是在肺癌药奥西替尼和卵巢癌药奥拉帕利的大规模放量上。
并且,未来肿瘤发病情况只会越来越严峻,肿瘤领域的用药规模只会越来越大。因此美国知名医药门户网站EvaluatePharma,也在去年预测到未来二十年肿瘤领域将成为药品行业里规模和市占率最大的治疗领域。
对于药企基本上可以说,谁能制霸某一肿瘤领域,基本上就可以称王了,这也难怪此前铁了心专注抗病毒领域的吉利德,前两年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买下了做肿瘤药的KitePharma。
2、本土追赶MNC依旧“长路迢迢”
那么对于恶性肿瘤,中外药企抗癌哪方更强呢?
《药神》前后,国内医药产业迎来创新药的东风,不少和国际最新医学技术接轨的创新药纷纷研发成功并获批,但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大部分抗肿瘤药,仍以“模仿”为主,谈不上创新。
创新药按技术含量和价值依次分为first in class、fast fallow、me too三类, 国产肿瘤药目前大部分只停留在me too这一层级,简而言之就是只能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寻求突破,无法研发划时代意义的产品。
这就导致本土抗癌药玩家始终只能跟在MNC的脚步后面,起不到引领作用。
目前国内靶向药物研发扎堆集中在激酶抑制剂等热门靶点,其EGFR、VEGFR、HER2 等热门靶点集中申报较多,这些都是MNC药企玩剩下的。而像Raf、MEK、JAK 等今年来海外热门靶点则研究基本是零,机制创新及新靶点探索不足。
此外,国内研发投入不够,主要靠销售费用驱动也是一个很致命的问题。A股上,医药公司销售费用占比常年排在A股第一名,研发费用不到销售费用的1/7,这和全球TOP10药企动辄一个药10亿美元的研发费用完全不能比。
国内外药企研发费用对比
不得不说,仅仅是在国内的市场,在技术和规模上,国内药企还很难去和MNC药企为之抗衡。
3、能否“弯道超车”?
医药产业毕竟和民生相关,不能老让海外药企占着大头,那国内的医药企业什么时候才能弯道超车呢?
一个产业里很大一个核心影响因素就是人才。中国并不缺专门研究抗癌药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只是在之前一直没有国内的药企来承接。
但近几年,随着国内生物药企的崛起,本土企业也有了这些人才的发挥之地。2018年以来,多家跨国药企都加入到裁员、换帅、战略调整的大军,而且趋势有增无减。这势必会让本土药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迎来一波新的爆发增长。
图源:海通国际
而且,在政策层面,对本土药企的扶持力度也在逐渐加大。
自2017年医保谈判重启开始,内资企业有医保资质的抗癌新药,基本上都进了医保,虽然价格确实低一些,但这也离不开医保局对本土药企的支持。
进入了医保能够快速抢占市场,来源:信达证券
2017年10月,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两个办公室共同颁布了《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这份文件为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做足了保驾护航工作,圈内人都评价其为“百年一遇的好政策”。
在“政策利好”+“人才充沛”+“市场需求不断增大”等良好的环境土壤下,国内已经开始有一些颠覆MNC药企的苗头。近两年不少颠覆性技术药物也在国内身影频现,像ADC药物、双抗、基因疗法等,不少药企已经走过概念阶段,开始向产业化迈进。
前不久,复星子公司和吉利德刚收的KitePharma,在国内上市了第一款CAT-T产品,开创了由本土药企引进全球最新医疗技术的先河。作为新版医疗技术产业化的探路者,本土药企也将先行吃到螃蟹。
总之,国内医药企业在本土市场真正颠覆MNC药企的所有外部环境基本已经成形,至于能不能完全取代之,从而把13亿人的健康命运完全抓在自己的手里,剩下的只是时间和志向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