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清代楹联匾额欣赏,清代楹联,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清代楹联匾额欣赏,清代楹联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清代楹联匾额欣赏,清代楹联  第1张

山西省东部有一座古老的县城,叫“平定”。据说,这个名字还是宋太宗赵光义下河东打晋阳(今山西太原)灭北汉时给起的。

平定是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终将也会老于斯、铭于斯,生生死死都离不开这片故土。

山西平定县城古建筑

但很多时候,我对家乡的记忆是极其模糊的,甚至有时候会恍惚觉得,那是一个我永远也回不去的地方。

因为儿时记忆中那一间间檐角上翘的老房子、那一条条青石板铺就的旧街道,那一座座雕刻精美、气势不凡的石牌坊,如今都看不到了,都被拆得一干二净了。

拆也就拆了吧,对于敢于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革命者来说,那不过就是几块破砖烂瓦,是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山西平定县城古民居

谁知几十年后,还是这些人,不知怎么就良心发现了、后悔了,要赎罪,要把那些破房子、旧街道、石牌坊重新修建起来。

于是,在这场“修旧如新”的文化复兴浪潮中,有一副清朝留下来的石坊楹联,因为其中的一个字到底该怎么写,让乡人唇枪舌剑、口诛笔伐,你来我往吵了几十年,最后也没有吵出个结果来。

这副楹联,就是现在立于冠山书院中的科铭坊“文献名邦”楹联。

冠山书院,位于平定城西4公里处的冠山之上,始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7),距今差不多快900年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平定冠山远眺

冠山之“冠”,读如guān,一声。此山独特之处在于山顶是平的,好像古人头顶戴的那种峨冠,故名冠山。

冠山在乡人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它是平定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平定古州文化的渊脉所在。

在冠山一道陡峭的石阶上,耸立着一座汉白玉石牌坊,这就是平定妇孺皆知的“科铭坊”,三门四柱,汉白玉材质,横额题书“文献名邦”,故也称“文献名邦坊”。

山西平定冠山科铭坊

牌坊,又叫牌楼,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人们今天常说一句话:“既当 *** 又立牌坊”,这个牌坊叫“贞节牌坊”,用来表彰女性从一而终的行迹,就是丈夫死了不改嫁。

牌坊的材质多为木头,石头的更多。人死几百年,牌坊也烂不了。平定“文献名邦”坊,就是红砂石材质,所以乡人俗称其为“红牌楼”。这座结结实实的石牌坊,在那里立了200年,好端端的突然就被人推倒砸烂了。

山西平定县城旧街道

冠山文献名邦牌坊原本不在冠山,而是在县城西关春秋楼通往南天门古道的峡谷路口上,乡人称之“黑砂岭”,这是一条过州进京的必经之路,是展示平定历史的文化走廊,把牌坊建在这里,用意是很明显的。

事实上,这座“科铭坊”,就是为了为表彰平定学子在科举考试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而建的。

山西平定冠山科铭坊

光绪版《平定州志》在“杂志·坊表”中记载有:“科名坊一,文献名邦坊,知州吴安祖为嘉庆丁卯科乡试中式解元李绳宗;举人王朝翰、刘垂绪、杨天德、赵发、黄璟、李印万、张观藜、耿以德、白中元;副榜潘令、甄方、耿以敬、曹铎、张汝乐建。”

清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乡试中,平定取得10人中举、5人副贡,并且其中1人名列全省第一(即解元)的好成绩,这是平定读书人自参加科举考试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一时间名动三晋。

有清一朝,平定为直隶州,雍正二年(1724)由太原府析出,属省辖,领寿阳、盂县、乐平(今昔阳县)三县。

山西平定阳春楼

嘉庆十六年(1811)的时候,有一位叫吴安祖的南方人来到山西平定,任知州。

吴安祖出身显宦,才华横溢,又生长于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浙江会稽(今绍兴),深受富庶江南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

当他了解到平定学子在四年前的乡试中取得的不凡成绩后,非常高兴,便决定在州城最为显眼的地方立一座千年不朽的“科铭坊”,并欣然提笔写下:“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衝繁第一州”,横额“文献名邦”。

山西平定县城街景

可就是下联中的这个“衝”字,由于跟“衡”字长得差不多,用毛笔写下来,再刻在石头上,远远望去,还真是分不清孰是孰非。

1988年秋,平定县 *** 准备将科名坊迁址重建于冠山风景区,并请平定籍老干部、上海市政协原副主席周璧题写坊额和楹联。

周璧《迁址重建“文献名邦”坊书后记》

由于州志对坊联内容没有记录,又因“闻平定诸贤达于原楹联‘衡繁’一字有争议。有持‘衡繁’者,有主‘衝繁’者,各执一词”,周璧老先生对此非常慎重,他向昔日学长、平定籍老干部王谦、池必卿求证,“王、池两学长及璧,据少时记忆,均认定原作确为‘衡繁’”。

山西平定县城街景

他又查阅了很多资料,从光绪版《平定州志》中得到的例证,州志卷一载,署州牧姚学瑛旧叙云:“其冠盖相望则科第之蝉联也;其衡宇相接则生齿之繁衍也”,他认为,把这句话中的四个字摘出来,就成了科名坊下联的“冠盖衡繁”。

同时,周璧老先生还认为“然依字义而言,‘衝繁’旧时多用‘冲繁’,系表述地域之形胜,含军事要冲重镇义,方之平定全境固无不可,若副之‘文献名邦’坊,则有失贴切。”

有当时的见证者,有文献依据、有书法理论支撑,所以最后,周璧老先生断定:“鉴诸上述,主‘衝繁’之说者,窃以为有悖原撰”。

山西平定县城古民居

现在立于平定冠山上的科铭坊楹联,就是周璧老先生所题,下联中写的是“衡繁”。

此联一出,引来众多争议。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意周璧老先生的结论,他们认为,翻遍历朝历代各种史籍,压根就找不到“衡繁”这个词。反观“衝繁”一词,自清朝雍正年间之后,无论是官方文献,还是民间记载,俯首即是。

那么什么是“衝繁”呢?

所谓的“衝繁”,也叫“衝繁疲难”,是清代订立的行政分等制度。这里的“衝”,读作chōng(音同“冲”),今天简化写作“冲”。

雍正六年(1728),广西布政使金缺针对当时各省普遍存在的人缺不宜的现象,提出一套新的划分州县等级的方法。

山西平定县城街景

简言之,即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别定为“冲” “繁” “疲” “难”四个要素。再按所占四要素之多寡,把州县缺划分不同的等级。

州县的等第高,字数就多,反之,字数就少。冲繁疲难四字俱全的县,称为“最要”,三字(有冲繁难、冲疲难、繁疲难三种)为“要缺”,二字(有冲繁、繁难、繁疲、疲难、冲难、冲疲六种)为“要缺”或“中缺”,以上各等,遇有缺出,令各该省督抚于所属州县内拣选调补。一字或无字的县称为“简”缺,遇有缺出,令吏部掣签补授。

山西平定县城古民居

据《清史稿·地理志》载,平定直隶州下即注有“衝繁”二字。平定州娘子关关城有一副楹联,云:“雄关百道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此联中的“要路”之“要”,与科名坊楹联中的“衝繁”之“衝”,共同诠释了“要衝”平定这一地方特点。

持“衝繁”观点者,也大都亲眼见到过科铭坊楹联原作,有人还翻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笔记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衝繁”两字。

山西平定县城古民居

至于文献例证,也有很多。如,乾隆赐涿州城牌坊联:“日边衝要无双地,天下繁难第一州。”

在今阳泉市矿区平潭街(清朝时隶属平定县)马王庙清光绪四年《急公好义》碑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碑文由候补平定知州孔广培所撰:“州之西平潭镇,介居衝繁,冠盖所经,久仰仁厚。”

山西平定新修复的仿古建筑

平定人、光绪年间进士蔡侗编撰了一本反映平定地方风物的小册子,叫《地产扼要》,文中记述道:“州牧吴公旌毕,孟才公赞曰:‘郡学冠衝繁。’吴牧章恭公洒躬瑞联:‘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衝繁第一州’。逊眉吴牧:‘文献名邦’。”

《钦定四库全书》中“衝繁”字条

此文中的吴牧,就是提笔写下科铭坊楹联的平定知州吴安祖,文中有科名坊楹联的明确记载,并前后两次出现了“衝繁”。

清代董醇《度陇记》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二十八日寅初,发平定。入瞻华门,出拱岱门东行,过‘文献名邦’石坊。其石柱题云:‘科名焜耀无双地,冠盖衝繁第一州’。十里,磛石村。”

《钦定四库全书》中“衝繁”字条

有人指出,董醇写反了,出平定城东门(拱岱门)向东,根本不会经过“文献名邦”石坊,出西门(瞻华门)向西才会经过。

董醇是道光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曾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稗类抄》中说:“甘泉董酝卿司农恂,自幼至老,手不释卷,汗牛充栋,著述等身。舆地一科,尤为精阐。”在文学方面,钱钟书先生称之为“西洋文学第一人”。由此,董醇或许个路盲,但他绝对不会是个文盲,绝对不会连石头上刻的字都认错了。

《钦定四库全书》中“衝繁”字条

至于周璧老先生所说的“‘衝繁’旧时多用‘冲繁’”,查《钦定四库全书》,凡涉及“衝繁”的文章,均明确记载为“衝繁”,而不是“冲繁”。(张文平)

更多清代楹联匾额欣赏,清代楹联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