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日,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发布,河北省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等5个案例入选。
内画、定瓷、石雕、土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河北各地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开拓产业发展路径,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神动力与物质支撑。你对这些河北非遗了解多少呢?它们又是如何带领大家走上“致富路”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
定窑遗址出土的尚食局款碗。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定瓷传统烧制技艺是河北省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2008年,“定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定窑梅瓶。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定窑烧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失于元,是北方大地上繁衍几代而影响深远的一个窑系。因产地在河北省曲阳县,曲阳县古属直隶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是河北的文化名片,是中国传统技艺的结晶。定窑瓷器,曾沿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推动海上贸易往来。
2022年6月28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拍摄的北宋定窑白釉孩儿枕。新华社记者王申摄
定瓷在宋代影响力最大,被称为“天下第一瓷”。其胎质坚密、胎薄细腻、釉色透明、彩色莹润。定瓷以白色为主,曾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说。
如今,定瓷烧制产业对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定窑遗址已成曲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接下来,当地将通过创新发展、有序开发,用定瓷带动产业发展、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百姓致富。
衡水内画:小小瓶身蕴藏大千世界
衡水内画是指河北省衡水市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
衡水内画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1981年,该画派试用油彩作肖像内画,经过摸索掌握了油彩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水彩画的局限,完成“中西合璧”的创举。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深为世人所重。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衡水内画开创了博物馆保护传承模式,并在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赞皇土布:穿行“布”里行间
赞皇原村土布纺织技艺是利用纺车、织布机等工具制作棉布的一种纯手工传统技艺。
原村土布选用当地优质长绒棉花,采用的无浆手工合股工艺,比单股有浆生产工艺复杂、环保,品质高,布料平整,手感好,使用舒适耐用。经过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栓布、织布、缩水等72道工序纺织而成。赞皇原村土布生产过程全部为手工生产,不用任何动力机械和能源,环保无污染。原料优质、工艺精湛,产品具有吸汗透气、促进健康,而且还有不起皱、不卷边、不起球、不掉色、无过敏、无静电、抗辐射等优点。
“河北非遗购物节”赞皇原村土布博物馆专场活动中,主持人向网友介绍土布时装。
2007年,第三代赞皇原村土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历经十余年的发展,赞皇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已由一个手工家庭作坊,发展成了手工纯棉土布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企业,带动了周围6个乡镇17个村贫困妇女共谋发展。
如今,原村土布的产品做到了“土”“洋”结合,经过山里“织娘”巧手织造的产品行销海外,老土布做出了国际范儿,也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曲阳石雕:石头刻就的文化名片
参观者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曲阳石雕展览。河北日报通讯员梁子栋摄
曲阳县城西南部有座小黄山,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石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北魏时期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元代,曲阳人杨琼主持元大都、元上都的石雕工程,曲阳石雕艺术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明清两代,北京的宫殿、亭台、庙宇中曲阳石雕无处不在,遗存至今;当代,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重量级”建筑上,都洒下了曲阳工匠的汗水。
从古代皇家建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各类现代石雕、石刻,曲阳匠人将石雕技艺一脉相传。他们的贡献,也被镌刻在历史之中。
据了解,雕塑产业是目前曲阳县最大的富民产业,共有大小企业2300余家,从业人员占全县人口五分之一。当前,依托非遗项目设立了176个石雕工坊,组织协调了16家雕刻企业进行产业帮扶。
黄骅面花:面食中的艺术品
河北省黄骅市一家面花制作工厂的工人在展示蒸熟的面花。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面花是黄骅的传统面食,形状有鸡、桃、鱼、石榴、双喜、元宝等各种吉祥题材。
黄骅面花有两个“秘诀”:一是只用当地的土品种小麦,这种小麦生长在旱碱地,不施农药、化肥,也不浇水,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这种面粉制作面花好用,蒸出来花纹明显,吃起来有韧性、有嚼头、有甜头。二是经老面肥发酵后,揉面时必须不断戗干面粉,越揉所需的力度越大,下惯灶头的妇女们必须请男人贡献“千百揉”。戗面的面花蒸熟了凉着吃,咬下去掉渣,越嚼越香甜。
2020年12月15日,河北省黄骅市一家面花工厂的工人在制作面花。
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于2009年入选河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如今,黄骅面花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共有各类面花生产企业、商户100余家,年产值2000余万元。产品除了本地销售,还卖到北京、天津、东北等地。
据了解,“非遗工坊”是指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次公布的66个“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涉及纺染织绣、食品制作、雕刻塑造等多类非遗项目,覆盖了44个脱贫县、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截至2022年11月底,河北省共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每年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附: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
(河北新闻网综合自河北日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石家庄文旅之声、河北旅游杂志、新华社等,编辑李亚萍)
来源:河北新闻网综合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