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领导力的十大要务,领导力的10条法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领导力的十大要务,领导力的10条法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领导力的十大要务,领导力的10条法则

#第一法则:你要么对别人有恩,要么对别人有利

《人性的弱点》作者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是由你的专业能力决定的,85%是由你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决定的。简单来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大部分有由你的领导力决定的。

那什么是领导力呢?领导力就是一个人让别人追随并让别人受你影响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衡量一个人的领导力大小,一看有多少人才愿意追随你,二看追随你的人主动调整、改变自己的程度。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

领导力不同于领导的权力,假如你被公司任命为高管,作为高管,你有你的职责权力,你的下属基于你的权力而服从你的安排,这不能说明你有领导力,只有当你能够影响到你的下属,他们从内心愿意追随你并愿意调整自己,那才说明你有领导力。领导力是一种真实的影响力,有领导力的人不一定从事领导岗位的工作。

领导力的提法源自西方,但中国人自古不都强调领导的艺术吗?领导力,在西方更侧重于科学,在中国更侧重于艺术,当然我们也要尊重并且利用科学。西方人重视法则,中国人重视感情,西方人直接,中国人委婉,西方人讲能力,中国人讲道德。西方有西方的领导力,中国人也应该有适合中国人的领导力,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我们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民族个性,借鉴西方的心理学、管理学等,开发中国版的领导力学问。我们把中国的领导力法则概括为十条,今天先跟大家分享第一条。

领导力强调的是让别人追随你的能力,那别人为什么心甘情愿追随你?我们纵观中国历史上及当代的各领域的领袖们的领导艺术,我们总结为一条:别人追随你,要么是因为你对别人有恩,要么是你对别人有利。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一法则:恩利法则。

你对别人有恩或者有利,首先你得要有一个利他之心,是不会有人心甘情愿追随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的,其次,你得把你的利他之心表现在行动上,仅仅埋在心里是没有用的。那具体在哪些方面可以对别人有恩或有利呢?

1、安全感

身为领袖,你需要有魄力与智慧让追随你的人感到安全,一个人只有心安才能把他的潜力和能力发挥出来,你能带领他人去做他们不敢做、做不了的事情,激发他们的勇气,他们才会追随你。

2、温暖感

中国人是讲感情、重感情的,你对他讲感情、真挚地关心他,他才会听你讲道理,中国人讲起道理来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人,不讲道理的时候就会非常不讲道理。人和人之间,感情是一座桥梁,隔三差五的问候与关心是少不了的,并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否则,再好的感情也会变淡,特别是雪中送炭,你给别人温暖,你就是别人心中的太阳。

3、财富

天下熙熙,皆为 ***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别人追随你,你不能帮别人带来物质财富是不行的,每一个差钱的人都深知差钱之苦。不笑娼只笑贫,不要把人的道德拔的太高,每个人毕竟都有自己特别是家人要生存。当然,我们不是提倡不择手段去赚钱,我们强调的是你要大度地去帮追随你的人赚到钱。

4、机会

中国缺人才吗?可能某些方面缺,可更重要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真正的人才可能会清高或不通人情世故或没有背景,导致他们怀才不遇,作为领导者,用师者方为王,你的人才储备有多厉害你才有多厉害,对人才最好的恩典是知遇之恩,你给他机会与平台,他就会回报你功成与忠诚。

5、名誉

中国是很注重名节与名声的国度,甚至有的人会把这些看成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光宗耀祖是中国人内心很大的一种动力,作为领导,不要把所有的名誉都自己占了,你的下属有名誉,你才有更大的名誉。唐太宗一个凌烟阁,让多少文臣武将愿意为他甘效死命,一个配享太庙的荣誉,让多少仁人志士为皇帝肝脑涂地。

6、思想

人通常都容易欣赏、敬佩比自己更有思想、有远见的人,谁不喜欢能为自己传道解惑的人呢?当年毛主席一篇《论持久战》为对抗日战争悲观失落的中国人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抵得上百万雄兵。所谓领袖,一定在思想上有远胜他人的地方。

总结:

你让别人接受你、认可你、追随你最高效最直接的方法是你能给到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当然每个人的具体需求各有不同。你是初来乍到的领导,你该给到你的下属什么?你第一次到你男/女朋友家去,你应该给对方父母什么?你是销售员,你知道客户最想要什么吗?精准沟通才是有效的沟通,精准的行为才是有效的行为,而我们经常做了很多无效的事情。

领导力第二法则:自强是你可以自我掌控的最强资本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自强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础,社会永远充满竞争,优胜劣汰,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作为具有领导力的人,自强是你的第二法则。那什么是自强呢?

一、强健的身体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试验,把成年人放在一个特制的房子里生活,这个房子里的所有桌椅、家电、床等都是特大号,让这些成年人体验幼儿在正常房间里的感觉,他们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变成了幼儿,内心的自信受到了打击。

尽管身体高大与否对一个内心强大的成年人来说不是很重要,强健的体魄还是会让人更加自信,长时间坚持身体锻炼的人更容易保持乐观、开朗、阳光的心态,健康的身体是我们革命的本钱,身体垮了,我们还怎么去领导他人?

在一些团体型的体育运动中,参与者能够直观感受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利于结交更多的朋友,毕竟有共同爱好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二、丰富的知识

中国人经常说“腹有诗书气才华”,又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知识是人通往智慧的阶梯。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快,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们之前发表的《父母必看!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了解一个人要成为领袖,需要学习哪些方面的知识。

现代社会有个倾向,很多人愿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碎片化的知识,学了零星半点的知识

对于知识学习,现代人有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二分法。什么是二分法?把事物分为好的、坏的,YES或NO,衡量事物就只有这两个标准。其实,衡量事物应该是三分法!好的和坏的中间应该还有不好也不坏的。人也分好坏,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太好也不太坏的。中国人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喜欢给人扣上道德的标签,这是一个相当不科学的误区!导致很多领导根本不会用人,不明白这点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个好的领袖的!

刘邦用人,首先看人的长处,他用的人必须是很有才华的,陈平在追随刘邦前,有欺嫂盗金的恶名,当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刘邦后,刘邦把陈平找来,问他:听说你以前干过欺嫂盗金的事情?陈平回答:臣无法堵住悠悠众口,如果您愿意相信我,我愿意继续为您谋划。结果刘邦给了陈平更多的支持,让他去谋划并实施对项羽集团的反间计,结果让范增出走,项羽集团逐渐分裂。可以说,刘邦打败项羽,陈平的功劳是很大的,后来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政,天下差点改姓!是谁力挽狂澜?陈平和周勃!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很多,像千古名相管仲,跟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结果管仲做假账,分了更多的钱给自己,他们俩一起去参军,管仲老是当逃兵。最后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姜子牙在辅佐周文王之前,在商纣王那边也担任过职务。

马云在谈用人理念时也说过:我要用的人一定是要有才华的,有才华又有毛病的人,我可以改变他用好他,没有才华的人,我是无药可施的。

什么是领导力?我们上一篇已经谈过,衡量一个人领导力大小的一个标准不就是让追随你的人受你的影响进行自我改变吗。很多人把道德标准看得太重,那是因为他们连什么是道德都不知道,什么是道德,可以查看我们前面谈刘邦的文章。

当然,如果一个追随你的人是你影响不了的,那只能说明你的领导力还不够。从思维角度看,我们一定要坚持三分法而不是两分法!

我们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老板问你:你认为某某同事怎么样?你该怎么回答?你是说某某同事好还是不好?这是二分法。你应该回答:他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并先简单总结下,说些不痛不痒的)。你边说变看老板的表情,判断老板的意图,如果老板是要重用某某,你再重点说说某某同事的优点,在说优点的时候把他的缺点美化或转化下,比如:他工作非常积极,表现欲很强,的确适合提拔(意思是告诉老板,他很积极,但太爱表现自己了,要注意他的团队合作精神,你不要以为老板傻听不出你的意思)。说稳妥的的话,做稳妥的人,才能让你立于不败之地,先求不败才有机会胜。而这些都必须坚持三分法。

三、强大的心理资本

每个人成就事业都需要资本,那人有哪些资本呢?物质财富是一种资本,人脉关系是一种资本,这两点大家都好理解。如果这两种资本都没有或欠缺,那该怎么办?我们还有心理资本,心理资本是我们可以自我掌控的强大资本。

所谓心理资本,是指可以开发的内心的能量,它跟天赋没有关系,人人都可以自我开发并帮助他人开发,跟我们平时说的强大的内心类似。那心理资本包括哪些内容,又如何开发呢?

1、自我效能

你想一下你是如何完成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的,假设你想爬上一座海波一千米的高山,你可以一次就成功吗?有可能,因为你体力很好很有爬山技巧,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平时已经完成过类似的事情,也可能没成功,因为你连海拔五百米的高山都没有爬上去过。

人完成一件事情都需要积累经验,亲自体验过的直接经验或者是别人体验过的间接经验,每完成一次挑战,就会给你一个心理暗示:我还可以做得更好。一个人乐于去挑战一件事,一定是之前完成过难度低一点或者类似的事情,否则那不是无知就是莽撞。

所谓自我效能,就是一个人能够自我激发并乐于去挑战一些有难度的事情的信心。这种信心跟你擅长的领域有关,跟你过去挑战成功的经历有关,跟其他人的鼓励有关。所谓领袖,一定是具有强大的自我效能的人。

自我效能是可以自我开发的,比如你想挑战公众演讲能力,你可以先挑一些你擅长的领域的知识在熟悉的人面前演讲,你完成得很好,你积攒了演讲的信心,然后你再去挑战难度大一点的演讲,直到你可以成功完成公众演讲。作为领导,你也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去激发你下属的信心,先让他完成简单点的事情,再慢慢加大难度。

2、希望

作为一种可以开发的心理资本,希望指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持续行动并能找到有效的实现方式的心理状态。那如何开发呢?首先要设立一个有点难度又有弹性的明确的目标,然后分解目标,一步步去实现,每实现一步目标,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在实现过程中碰到困难,可以适当改变方法,直到完成目标。

自我效能强调的是信心与底气,希望强调的是意志力与方法。作为领导,我们可以帮助开发下属的希望水平,帮他们设立目标分解目标,建立奖励机制,调动资源协助他们,让他们内心一直充满希望。比如,对于业务团队,每周的业绩冠军给予一定奖励,每月的冠军给予大一些的奖励,一年内有获得六次月冠军的人,进入晋升候选名单。

3、乐观

你是否因为没完成某件事或犯了一个错误而懊恼不已,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你是否对下属“很笨”、“老完不成你认为简单的事情”而破口大骂?

一件事情完成得好不好,我们可以把原因归纳为内因和外因,内心就是自己或团队内部的原因,外因就是客观存在的外部的原因。如果一件事没完成好,我们把原因归结为外因,我们内心可能会解脱,如果把原因归结为内因,可能我们会丧失信心,甚至一蹶不振。

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是人之常情,不管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或错的,这种心理对不对呢?假设你的某个下属性格内向,不爱主动说话,你能责怪他吗?责怪是最容易的事情,可是责怪往往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事情更加严重,这时你不能怪他,因为内向是从小养成的性格,不是他的过错,内向本来也不应该是一种过错,你能做的事情把他放在一个他可以胜任的岗位上,不用那么外向也可以胜任的岗位,或者按照上面说的方法慢慢帮助他积累主动讲话的信心,这才说明你是一个有领导力的人。

对自己或者他人,接纳不完美或者一些小错误是应该的,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人是不犯错误的,把暂时的失败归结为外因(意思是失败或错误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这就是乐观。乐观不是为自己找借口,而是相信自己不断努力、调整方法,最终可以实现目标,对未来持积极态度。严格要求自己,是对自己的要求,把失败或错误揽在自己身上,目的是为了让下一次更好。

作为领导,对下属的失败或错误,需要理性分析,帮他们建立乐观的心理资本,才能激发下属的动力。

总结:

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人,一定要先自强,特别对于没有资金、人脉的情况下,自强是一个人可以自我掌控的强大资本。凡领导者,一定先自强。

领导力第三法则:不要因为一片树叶失去整个森林

不管人类怎么发展,不管一个人怎么左右逢源,不管我们有多少朋友,对他人的分类,永远都有“自己人”的存在。不仅中国有,其他国家也有这种概念,这是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都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班底,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一定好,也不一定不好。领导者需要对下属一视同仁,又需要有所区分,一视同仁是给所有人机会,有所区分是挖掘出能堪大任者并重点对待。

那当“自己人”侵犯了“非自己人”利益时,作为领导者该怎么办?维护正义!这是领导力的第三法则:正义,不要因为一片树叶失去整个森林。

什么是正义?公义就是大家约定俗成的正义,维护的是大家共同的利益,它表现为法律、道义、契约等。作为领导者,必须维护正义,不因私废公。正义的核心是处理公和私的关系。

比如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去聚餐,你朋友喝酒喝多了,把隔壁桌的人打了,对方准备还手了,你该怎么办?不帮朋友,显得不义气,帮朋友一起打,显得不道义。

你可以做的是,先维护公义,向对方道歉,关心对方有没有受伤,协商事情怎么处理,防止事情扩大化。假设你的朋友被对方打了,受伤了,你该怎么办?你应该阻止对方继续出手,并把朋友送到医院治疗,这就变成了你和朋友之间的私事,你应该讲义气。

再比如某个对你有恩的老领导犯事了,被抓起来了,或者被解雇了,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在公,你必须维护正义,在私,你要报恩,具体怎么做?如果老领导确实犯事了,你应该赞同并协助组织对他的处理,甚至主动跟他划清界限,为什么?一是维护正义,二是如果不这么做,老领导岂不是落下个有“小集团”的附加罪名,那岂不是罪上加罪?另外,公事处理完,你就可以处理私事,报私恩,你可以去帮助老领导的家人或在其他方面提供方面,当然你不能因私废公,你能做的是合法合理的事情。什么叫会做人,这才叫会做人。

总结:领导力第三法则告诉我们的是要维护正义,不可因私废公,当公与私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公后私地艺术化处理。

领导力第四法则(一):如何找到影响、游说别人的钥匙?

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一些很努力很上进的人最后败了,一些看上去不紧不慢的人最后胜了?

笑到最后的成功的人一定是明智的,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四法则。所谓明智,就是对人、事、势有精准判断,既有对长远的战略的准确判断,又有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

对于明智,我们将重点分享领导的识人用人之术、沟通艺术、个人战略规划。今天先跟大家分享第一部分:领导识人用人之术。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所谓人心隔肚皮,真正全面、客观、准确地去认识一个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有时候谁是最好的伯乐,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那该如何识人呢?

曾经发生过一起某高材生在北京动物园将硫酸泼向黑熊的事情,媒体报道后,大家都很诧异,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情?

看看他幼时的经历才能找到答案。他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奶奶怕他顽皮到处跑,就把他整天锁在家里,他幼时的生活是缺少“人”这个概念的,他只能通过窗户看看外面的鸟或者其它动物,所以他对动物非常感兴趣,特别渴望去了解动物,对人没有什么兴趣,他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成绩特别好,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

假如你是他的领导,你怎么看待这个人?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他幼时最深刻记忆的影响,这个记忆会形成他终生行动的动机,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操控着他的一生。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人这种记忆的分析,得出他的动机,预测他的行为。这比哪些识人的玄学科学得多,靠谱的多,也精准很多。

回到泼熊事件,这个高材生对人没有兴趣,大概不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在实验室里,老师肯定不会让他拿浓硫酸泼向动物去观察动物的反应,那他只能去动物多的地方,也就是动物园了,当他看到高大雄壮的黑熊,他就特别想知道将浓硫酸泼向这个大家伙后它有什么反应。假设你有一个下属也有类似的幼时经历,你能做的就是让他好好钻研技术,科研方面他是天才,就不要强迫他去改变他的性格,你能让他做他最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认可你这个人,你才有机会慢慢去影响他。

一般来说,一个幼时渴望当英雄当领导的人,他长大后渴望的是权力与义气,一个幼时最深刻记忆是贫穷的人,他长大了最大的动机就是钱,一个幼时记忆是富裕和温暖的人,他长大后最大的动机是感情与忠诚,一个幼时最深刻记忆是被人瞧不起,那他长大后最大的动机是名声,一个幼时最深刻记忆是父母经常跟他聊天或他自己的表达很受人欢迎的人,他长大后的动机是强烈的表达欲和很多的听众,一个年幼时最深刻记忆是恐惧的人,他长大后最大动机是安全感。

每个人年幼时最深刻记忆不同,他的终生动机不一样,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某人的终生动机与他的记忆是相反的,比如某人的记忆是贫穷与被人欺负,他长大后可能特别懦弱,也可能是特别彪悍,这是因为在他小时候被人欺负后,他父母经常鼓励他并帮助他把欺负还回去。

对人终生动机的分析判断,需要大量地运用,越用越精准。人除了终生动机,还是临时动机,因为人会根据环境而做出自我调整,我们很容易被人的这种临时调整所迷惑,认为他就是我们看到的临时调整后的人,导致我们识人不明。领导要不要鼓励或引导别人临时调整?那是肯定的,但我们要能判断出一个人的终生动机,这才是所谓的看人看本质,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去激发下属热情、把他放在合适的位置、跟他沟通、领导他进步才会有的放矢。

很多领导,特别苦恼自己苦口婆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去改变一个人,或者游说一个人,做了一大堆工作,别人却为什么还是无动于衷或者假装应付一下?那都是因为你没有找到别人终生动机这把钥匙。你在领导下属、游说他人的过程中,有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呢?

领导力第四法则(二):巧用探测计检测别人真伪、虚实,才能做稳领导

中国人喜欢说假话吗?每一个稍有社会阅历的中国人都知道,我们要说妥当的话。一个人去朋友家串门,刚好碰到朋友一家人正在吃饭,朋友说:“来来来,坐下一起吃点”。一个很老实的人可能就真的马上坐下来一起吃,一般人都会说:“谢谢,不用客气,我已经吃过了”。哪怕他实际上没吃饭,先这样说会比较妥当,特别是对不太熟的朋友。如果他朋友继续坚持叫他坐下来吃,把碗筷都摆好了,那你才可以坐下来吃几口(不要吃多了,防止朋友家没准备你的饭菜,这样大家都照顾面子了,又不尴尬)。

类似的事情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中国人天生就懂得投其所好、随机应变。很多人说的话,如果我们只听别人表面上说的,那最后你会发现别人说的话大部分是“假话”。说妥当的“假话”,不一定不好。但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去判断别人的真伪、虚实?特别是对领导来说,分不清这些,等于被别人蒙上了耳目,可能哪一天被人卖了,还帮别人数钱。那作为领导,该怎么办?

1、不暴露自己的虚实

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熟悉,他登上王位后,三年时间不上朝,整天吃喝玩乐,大臣们都奇怪,而他认真观察每一个大臣的表现,继续装作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等他觉得时机成熟了,快刀斩乱麻地提拔了一批忠言敢谏有才能的人,罢免了一批溜须拍马又无能人,并且立即实施新政,最终一鸣惊人。

投其所好是中国人从小就明白的道理,当领导暴露了自己的虚实时,下属就会迎风拍马,把自己伪装成领导喜欢的那种人,那领导就很难判断下属的虚实了,从而被下属操控、架空。特别是新官上任,没有根基,更要先伪装自己或声东击西或不露声色,先了解清楚情况,再果断出击。

汉文帝在自己的封国当大王时,突然接到宰相陈平等大臣的通知,叫他到首都长安即皇帝位。他接到通知后,又喜又怕,怕是一个陷阱,所以先暗中派人到长安打探虚实,确认无误后才到长安,即皇帝位。当上皇帝后,他也是小心翼翼,因为他在朝廷没有根基,等自己掌握实权了,才真正开始自己的工作。

相反的例子更多,像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开创开元盛世后,耽于享乐,被奸相李林甫等人玩弄于手掌之中,大臣很了解他,他却不了解大臣,等安禄山等人造反时,他还不相信。最终大唐盛世土崩瓦解。

2、真假互测法

商鞅在投奔秦国后,经人介绍,想向秦孝公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第一次他向秦孝公宣传孔孟之道,秦孝公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二次他向秦孝公宣传尧舜之道,秦孝公还是没兴趣。引荐的人都急了,商鞅跟他说:能识别劣货的人才能鉴赏宝物。于是第三次,商鞅终于把自己的真实主张告诉了秦孝公,两人谈了几天都不睡觉。

当我们不知道别人虚实时,可以先说一个假的,看看别人的反应,比如你想知道别人好不好色,你先假装自己很好色,跟别人说香艳故事,如果对方听得眼神放光耳朵竖起,你就知道对方肯定是个好色之徒,如果对方只是应付一下,那你可以继续测探,找个美女来测试,再看对方的反应,或者表达真的,说男人不该好色,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当然,我们也可以先说一个真的,再说假的,或者假假真真反复穿插。

作为领导,当你的下属向你汇报工作或者提建议的时候,可以把你知道的事情当成不知道,或者你不知道的事情当成知道。比如你的下属告诉你某个人工作态度消极后,你其实知道这件事,但先假装不知道,看看下属有没有添油加醋诋毁别人,或者你其实不知道这件事,但先假装知道这件事,等你下属说完你再告诉他:这事我知道,怎么跟你说的不一样?以此来测探下属说的时候属实,他能否坚持原则。

3、耳目遍地法

明朝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一天到晚求仙问道,但朝廷大权一直牢牢掌握在他手上,从未旁落,哪怕宰相是奸诈的严嵩,为什么?因为他虽不上朝,却耳目众多,朝廷重臣的一举一动他都了然于心,再加上他利用大臣之间相互牵制。

当然,我们不是给嘉靖歌功颂德,作为皇帝不上朝肯定是不对的,祸国殃民的,我们想说的是,作为领导,你需要耳目,需要适当平衡权力。

很多人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但这个无为是建立在大量有为的基础上,一个领导,你对下属的真实情况不了解,你对组织真实情况不了解,你怎么能制定正确的方针?

领导需要耳目,那应该大张旗鼓地或像明朝设计锦衣卫一样建立耳目机构吗?这是不对的。这样做,只会让你的下属认为你不相信他们,适得其反。那没耳目又不行,那该怎么办?

每个组织都必须建立反馈机制,员工有意见,需要有上报的渠道,而且不能阻隔拦截,关键是对于员工的反馈,领导首先先测探真伪并且不声张(如果基层员工向你反馈,你直接回复他,就会把你的中层管理者给废了),然后交给相应的人去处理。

4、周边测探法

有句话说:你想知道一个人怎么样,看看他身边的朋友就知道了。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仍然是重要参考,特别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深受父母或其他长辈影响,你想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到底怎么样,去了解下他父母的作风,基本错不了。

领导力第四法则(三):领导的沟通艺术,如何练就一张会说话的嘴巴?

人从出生到老,都在学习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与别人沟通,世界上很多问题都需要靠沟通来解决。那对于有领导力的人来说,该如何与别人沟通呢?

1、由情入理

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是情、理、法,先讲感情,再讲道理,最后讲法律。跟中国人沟通,一定是由情入理。

比如,之前有人在头条回答中问:老师发现初中生抽烟、旷课,该怎么跟学生沟通?我当时的回答是:

老师:我发现你们最近几天没来上课,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你们说出来,看看有没有我可以帮上忙的。

学生:XXX

老师:我听说你们在抽烟,抽烟对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伤害很大,影响生长发育,还容易把牙齿弄黄,那样就不酷了。对于这次的事情,你们觉得该如何处理?

学生:XXX

老师:人都会犯错,改过来仍然是好学生,我帮你们申请一下,看看能不能从宽处理,但是下不为例,下次再犯,一定会从严处理,你们看好不好?(说帮学生申请一下,只是让学生产生愧疚之心,并非真的不处理)

中国人讲道理的时候是最讲道理的,不讲道理的时候就非常不讲道理,经常是各有各的道理,但没有人会拒绝一份真诚的关心,所以在跟人沟通时,先讲感情,别人认可了你这人,才会听你讲道理。

2、有的放矢

我们前面分享了如何识人的技巧,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可以关注、查看。说服、影响一个人最高效最直接的方式是满足他内心最深刻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投其所好。

比如,某位女性的公公特别大男子主义,认为男人不应该干家务,这位女性想教育她的儿子勤劳努力、做家务,那该怎么办?

我们分析一下,公公大男子主义的逻辑是:男人是干大事的,不应该干家务活这些小事,男人在家里应该是很有说话权很有分量的。

所以这位女性可以这么做:让她的儿子在一家人一起吃饭时,帮爷爷端饭倒水,她在边上说“果然还是爷爷最有分量,孩子都知道孝敬爷爷了,从小就知道在这些小事上孝敬爷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我们都没教他,肯定是受了爷爷的影响吧”。

当一个人的观念根深蒂固时,我们要想说服他改变观念,不能跟他讲道理,只能分析他的内心需求,顺着他内心的需求来让他改变。

3、阴阳互变

《鬼谷子》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最有影响的谋略口才教材了,这部神书的核心思想就是捭阖之道,也就是阴阳互变。什么是阴阳?一切对立的事情都是阴阳,人的最高智慧就是懂得阴阳互变原理。在沟通的过程中,张嘴说话就是阳,闭嘴倾听就是阴,说高兴的事情就是阳,说悲伤的事情就是阴,凡此种种。

战国时期,鬼谷子的高徒苏秦游说六国合力抗秦,他担心秦国识破他的计谋破坏合纵,于是他想让他的同学张仪去秦国任职并说服秦王先不要攻打赵国,这是他的目的,这是阳。

于是苏秦派人去请张仪,却对他百般羞辱,张仪一时气愤难平,同为鬼谷子的高徒,自己却如此落魄。苏秦深知张仪的才干,怕他贪图小利而丧失大志,所以他才羞辱张仪以激发他的动力,他料到张仪一定会去强大的秦国跟他“对抗”,所以又派人去暗中自助张仪,让他顺利在秦国谋得客卿的职位,然后再把真相告诉张仪,让张仪感激涕零,敬佩苏秦的谋略,游说秦王不攻打赵国。这是阴。

阴阳互变的运用非常广泛,我们在跟人沟通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反方向来思考问题,比如你去追求一个高冷的美女,你直接展开攻势,美女很可能根本不理你,这时从反方向来思考,你故意装得和美女身边的闺蜜很熟,对美女爱理不理,激发美女“我这么漂亮,你都不追,竟然去追那不如我的闺蜜”的想法和对你的好奇,然后你再回头来追求美女。

总结:沟通远远不只是说话,而是脑、心、眼、耳、嘴等全面利用的过程,能说会道的人不一定会沟通,沟通必须掌握技巧。

领导力第四法则(四):潜龙勿用,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

《易经》是一部神奇的书,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的书,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在人生遇到困境甚至绝境事时,通过读《易经》才幡然醒悟,从而否极泰来。对每一个有追求的人来说,在人生晋升之路上,如何更容易得到领导的赏识呢?让我们从《易经》的乾坤两卦中一探究竟。今天我们先分享乾卦。

1、潜龙勿用

对于每个年轻人来说,在职场上都要记住一句话:在做你想做的事情前,必须先做好必须做的事情,因为世界不会围绕你转,你必须先围绕世界转。世界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你先遵守规则,才有机会来制定规则。

那你必须做的事情是什么?首先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修养自己的品行,其次,再好的种子也需要土壤,你得先融入土壤,学习并遵守土壤的规则,哪怕是你不喜欢的规则。

2、见龙在田

在职场晋升路上,我们必须明白:能力是基础,机遇是你的敲门砖,领导说你有能力,你才算得上有能力,因为有能力的人太多,能把握机会的人却很少。

能获得领导的赏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前提是你对领导是有价值的,同时又是没有威胁的,每领导都会认为自己是有胸怀的,但真正有胸怀的却是凤毛麟角。多做事,不贪功,能帮领导晋升,自己自然也会晋升。

3、惕龙无咎

人在职场,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在领导面前,留下个好印象需要做一百件事,留下个坏印象只需做一件事,好事不留名,坏事传千里。

当你获得领导赏识并做出不错的贡献时,更需要如履薄冰,因为你已成为领导重点观察对象,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你需要跟领导保持适当的距离,让领导明白你心中有他,你可以贪钱,但绝对不能贪权。

4、跃龙在渊

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可能什么都不怕,人在有了金钱地位后,可能反而畏首畏尾,前怕狼后怕虎,俗话说赤脚的不怕穿鞋的。跃龙在渊,更进一步可能一跃升天,也可能粉身碎骨。

当一个人已经成为高管或者小老板后,要不要继续攀升呢?答案是不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上限,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否则迎接你的就是万丈深渊。如果你觉得还没到自己的上限,那就不要犹豫了,准备那惊险的一跃吧。

5、飞龙在天

听说龙在成为龙之前,需要经历多次进化,只有飞上九霄云空那才是真龙,飞龙在天象征着一个人已经到达人生的巅峰,呼风唤雨,叱咤风云,好不威风!

当人处在人生巅峰时,需要明白,勿忘初衷方得始终,月满则亏,居大位者需修大德,否则会人神共弃,好好培养接班人是明智之举。

6、亢龙有悔

物不可终通,没有人可以一直保持巅峰,人居低位时即使犯错,那也是小错,人居大位,一旦犯错,那就是大错,最终追悔莫及。

人生终究是有限的,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身退才会功德圆满,给自己留点余地,才会给别人留下余地。

领导力第四法则(五):怎样做好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与辅佐者

自古以来,中国人经常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每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辛勤辅佐Ta的人。道理大家都知道,可真正能做到的人太少太少。

如果说《易经》的乾卦说的是至刚至阳的领导之道,那么坤卦说的就是至阴至柔的辅佐之道。每一位贤惠的妻子、贤达的辅助者都可以从坤卦中学到辅佐之道。那该怎么做呢?

1、履霜,坚冰至

冬天来了,白霜覆盖大地,预示着大地快要千里冰封了。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凡事要慎始,开始选择错了,后面做什么可能都是错。

女人选老公,谋臣选领导,都要谨慎选择,很多时候我们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选择了扶不起的阿斗。那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追随?三个最简单最基本的问题:他有远大而明确的目标吗?知道完成目标的路径与方法吗?有坚决的行动力与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耐心与韧性吗?

2、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天圆地方,天是是变化无常的,就像你要追随的人要懂得根据环境和现实不断调整策略,而目标一直不变,那作为辅佐的人,要跟得上节奏,无怨无悔,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去成全你追随的人,而这一切都出自你的本心。

现代社会追求人人平等,可人类从来不会将来也不会真的人人平等,哪怕是美国,总统遇袭,保镖得要以自己的身体去挡子弹。我们说的平等,是指人格和法律面前的平等,是指机会面前的平等。我们经常把成全别人给忘记了,诸葛亮成全刘备,结果诸葛亮自己也名垂青史,周总理辅佐毛主席,结果他自己也成了世纪伟人。很多人想当老大,可老大不是人人都当得好的,当老二老三也可以成就自己。一个家庭里,女人太强势,她的儿子基本都懦弱,就是不懂坤卦的道理啊。

3、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乾是龙,坤是马,合起来就是龙马精神,马有什么特性?它认主人,它不高兴的时候会踢人,不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逆来顺受的牛。为什么把坤卦比喻为马而不是牛?因为辅佐的人需要有自己的原则,而不是一味顺从。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像曹操那样文韬武略的人,都渴望得到贤良的人来辅佐他,就是希望有人来规劝和弥补他的不足,而不是来拍他马屁。那当妻子、辅佐者和你追随的人意见不一时怎么办?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式来规劝他,就像我们前面分享的沟通技巧中说的一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查看。实在劝不动怎么办?先顺着他,暗地里把损失降到最低,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4、括囊,无咎无誉

当一个妻子帮助丈夫、一个辅助者帮助大领导取得不错的成绩时,麻烦问题就全来了,平时不上门的七大姑八大姨、下属、客户都来找你,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都要等着你处理,怎么办?

括囊,能够容纳所有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随机应变,把困难和麻烦事挡在你老公或大领导前面,一定要得罪人的事自己来做,有好名声有功劳让你的老公或大领导来做,这就是所谓的你既没有荣誉也没有不妥的无咎无誉。

5、黄裳元吉

黄是一种富贵颜色,黄裳代表你自己帮助老公、大领导已经到达顶峰,你自己也功成名就了,但你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所谓处职而不废,守义而不归,

龙到了飞龙在天已经到达巅峰,也开始衰落,马跑到地的尽头就是深渊,成全一个人也要知道成全到巅峰时要及时收手。像吕后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在刘邦去世后吕后独揽大权,野心膨胀,最后诸吕被屠,不要说富贵,连家族的人的命都没有了。

6、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坤卦前五爻都是马,到了最后一爻变成了龙,跟乾卦一样,这说明阴阳已经相互转化了,从极阴转化到了极阳,一个人柔顺到极端,就变成了刚强,代表一个妻子、一个辅助者,已经和你的老公、大领导已经走向了对立面,结果是天地大乱,其血玄黄。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借丈夫上位,杀儿杀女,都快要把李氏皇族屠戮殆尽,最后自己也落个被逼退位的下场,留下一个无字碑,任后人评说。古代的皇帝,我们经常评价他得位正不正,凡是借他人的权势而篡位者,往往结局不好,你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打天下,而不是直接把别人干掉而取而代之。

领导力第六法则:“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人方能当大领导

欲望是洪水猛兽吗?一个人是应该释放欲望还是节制欲望,这个问题好像一直没有标准答案。很多男人都有一个皇帝梦,因为皇帝有后宫三千佳丽可享用。

中国传统文化偏向于人要节欲,西方文化偏向于释放人的欲望。我们曾经视欲望为洪水猛兽,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曾国藩为控制 *** ,骂自己是禽兽。我们也曾开放开明,《诗经》中青年男女可以直白表露感情,唐朝时女性的低胸装大概相当于今天的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女模穿的性感服饰。

纵观人类历史,对人的欲望的过度钳制,会让社会万马齐喑,丧失动力,对人的欲望的过度释放,会让社会走向堕落,纵欲败气。纵使像国学大师胡适说的,开放民主的国家会自动走向理性,专制独裁的国家最终无可救药。我们认为,自动走向理性的过程需要有人主动进行理性思考。

不管人类怎么发展,人的精神品质永远都会有层次,我们经常说精神贵族,除了思考自己的利益与欲望,还会思考并推动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大概这就是精神贵族吧。对于人的欲望,不管中国还是西方,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一定是倾向“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式的欲望观,利用别人欲望又能控制自己欲望,万花丛中过,两脚不沾灰。就像古代哪些英明的皇帝,既有后宫佳丽三千,又能励精图治不沉迷于美色。(当然,我们不是鼓励现代人彩旗飘飘)

这是不是很难做到?比哪些戒欲的圣人还难吧,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成为杰出的领袖,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六法则:戒定。那作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应该如何戒定呢?

1、心坚如石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有远大志向的人,不能因为任何事改变自己的志向,只可改变实现目标的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越有大欲望的人,看上去越像没有欲望的人,守住本心才不会迷失自己。

往往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只能先适应社会适应别人才有机会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特别对于没有背景起点低的人来说,就像王阳明最后都得去讨好他很讨厌的一个太监一样。

出淤泥而不染,前提是你得要有淤泥作为土壤,才能生存,不能生存何来不染?没有酒肉,你都饿死了,还怎么布施?所以,佛在庙堂吗?不一定,佛也在尘世。你心中有佛,这是前提,吃了酒肉,也不违背佛。

2、控制自己的肢体语言与情绪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不会出卖心灵,但对于一个领导人来说,你必须做到眼睛会出卖心灵,所谓泰山崩而面不改色。病、恐、忧、怒、喜等各种情绪在心里激荡,但仍然面如静水,不动声色,这就是所谓的城府,没有城府的人怎么当大领导?但也不要滥用城府,该真诚的时候就得真诚。

当一个人小有收获便欣喜若狂,那只能说明这个人一辈子的成就也就如此,当一个人喜欢一惊一乍,那说明这个人当不了领导,当一个人被人喊叫还能慢悠悠地回头看时,那就说明这个人有沉着稳重的领导性格。

3、抵御诱惑

大千世界,诱惑无处不在,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每个人奋斗的黄金年龄段更短,若是我们沉迷于花花草草的诱惑,那将注定一事无成。

人生的诱惑大致可以分为钱、色、名,人都需要钱,但当一个人赚到足以保障自己及家人衣食无忧的钱财后,他活着是为了什么?沉迷于金钱诱惑的人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什么。

有钱了,就容易陷入桃色陷阱,食色性也,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历史上多少人因色而身败名裂甚至国破家亡的,有大志者,娶妻娶贤不娶色,娶一个漂亮而不贤惠的女人,最终坑害的不是你一个人,也不止你一家人,而是你家几代人。人生不可能什么都得到,想获得什么,必定要牺牲点其他的东西。

一个人可以青史留名,但不可沽名钓誉,但凡有所好者,就容易被人利用,终日忙于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你清楚墙倒众人推吗?一个人自己想出名可能反而害了自己,一个自己不想出名别人愿意帮你出名,在死后你才能的留点名声。

总结:戒生定,定生慧,再聪明的人在欲望面前都会变成蠢蛋,一个内心戒定的人,才能“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才能逢水搭桥、逢山开路,还不忘本心,才能成为大领导。

领导力第七法则: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发展证明:法治比德治靠谱。法治被西方人称为“最不坏的治理方式”,决定了治理的下限,德治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强调的,决定了治理的上限。

法治是用来管理人性中的恶,德治是用来弘扬人性中的善。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有好的法治,恶的人都会表现出善,有坏的法治,善的人都会表现出恶。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七法则:法治,所谓法治就是依法治理。

一、为什么要法治

法治很坏的组织,会一步步走向死亡,德治阻止不了这种死亡,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就是很好的证明,孔子作为鲁国人,都没有办法拯救自己的国家,鲁国几大家族把持朝政,不是靠品德能影响他们。

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去世后,他沉迷于以个人喜好来选人用人,最后被小人所害,死后都没人替他收尸,蛆虫满地爬,一代霸主死的何其凄惨!

赵武灵王同样一代雄主,胡服骑射的改革,让赵国实力大增,最后他突发奇想,把王位禅让给他儿子,自己当太上王,最后被关在宫殿里活活饿死,同样没人给他收尸,一代雄主落得如此悲催!

开创中国封建时代巅峰的唐明皇李隆基,晚年昏聩堕落,让安禄山不断僭越,败坏法治,最终只能仓皇逃跑,自己最心爱的女人被逼处死,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

纵观中国古代史,为什么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封建专制是人治(尽管每个朝代都有法律规章),不是真正的依法治国,因法治败坏而国破家亡的事情不绝于书。

作为领导者,永远都不要高估人性的善,也不要低估人性的恶,要想组织长治久安,一定依靠法治。

二、什么是法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治就是以强制性的规矩来治理,告诉人们哪些行为会得到奖赏,哪些行为会受到处罚,不以个人喜好和价值判断为标准。没有明确的奖惩机制,人们就没有明确的行动准则。

作为领导人,当你领导的组织规模很小时,你可以依靠个人魅力来影响其他人,可以建立比较松散的机制来管理下属,不给下属太严厉的约束。就像古代各朝代的开国皇帝一样,打江山时,法律从简,为的是最大程度激发下属拼搏的欲望。但当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时,就必须制定较为详细的法律规章,要不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领导人的个人魅力直接覆盖面毕竟有限,没有明确的法律规章,下层就会乱套。

每个人的动机都是深藏不露的,一个领导人再会识人,你也不可能有精力去识别每个人,我们没有办法依靠识别人内心的动机去判断所有人,我们只能依靠明确的强制的法律规章去约束人的行为。

三、如何实施法治

法治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与监督,没有授权,下属就没有办法去担当,没有约束,绝对的权力就会导致绝对的 *** ,这是亘古不变的铁律。

1、权力的来源

法治需要具体的规章制度,权力的来源,核心是谁来制定规则,要么是一个人或少数人来制定,要么是所有人一起制定,前者偏向专制,后者偏向民主。两者各有各的好,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应该说权力应该由这些掌握了真理的少数人来制定,但少数人又容易形成垄断从而跟多数人的对立。

如果规则的制定由全体人来制定,那又容易陷入永无止境的争端,所以目前人类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代议制,由全体人的代表来制定规则。在国家层面,有议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在企业层面,有董事会、股东大会、员工大会。

作为领导人,既要站在真理的制高点,又要听取全体人的意见,综合考量,这是人类目前能找到的最好解决方式。

2、权力的分配

作为个人,肯定希望把权力都把握在自己手上,这样既过瘾又能快速决策,但这样对组织来说往往又高度危险,一个人能不能保证自己的所有决策永远是对的?从历史来看,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人,一旦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又做出错误决策,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从中国古代封建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权力高度集中在一个人手上,只会导致组织越来越僵化,一个组织需要有共识,也需要不同的声音,否则组织会缺少创新的活力。

在唐朝,有个说法叫君臣共治,皇帝愿意分享一部分权力给大臣,特别是宰相,既有一槌定音的人,又有共同决策的人,当然在封建时代,不可能真正实现集体决策,因为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在现代西方国家,实行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高的人事任免权、财务审批权、经营决策权、监督权,必须把握在大老板或董事会手上,这是横向的权力分配。从纵向来看,每个层级的管理者都要拥有一定的权力,同时采取分权制,比如对于一个分公司来说,分公司总经理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拥有分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同时对分公司的人事任免、财务审批、监督拥有一定的权力,而不是绝对的权力,人事、财务、监督权力需要有总公司的垂直管理,总之是实行双重管理,达到既分权又集权的效果。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碰到战争等特殊时期需要高度集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有时为了快速开拓市场,需要高度授权给下级。

3、权力的监督

上面我们说了权力的分配,其中包括监督权,我们再次单独把监督权列出来,因为监督权非常重要,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 *** 。监督权不能是仅仅自己监督自己,那就变成了自律,自律是需要的,但还需要他律,因为自己监督自己容易变成自己忽悠自己,变成了沆瀣一气,导致蜂窝式的集体 *** 。

监督权必须是相对独立的,让“他人”来监督“自己人”,每一级的纵向的监督权必须与每一级其他权力相对独立,比如对分公司来说,分公司总经理拥有对分公司全体人的监督权,同时分公司的监督机构必须拥有对总经理的独立监督权。

4、赏罚机制

法治不能只是罚,同样必须有赏。赏的内容,需要是大家可以做到的事情,把赏的条件定得太高,大家就丧失了追求的动力,当然赏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既有高难度的,也有低难度的。罚的内容应该是大家比较容易可以避免的,否则就变成了严刑峻法,容易被人唾弃。

在法治社会、组织,一些德治的内容可以适当融入法治内容,比如见义勇为,这本来是德治的内容,但如果一个人见义勇为后自己负伤甚至死亡,没有适当的法定奖励,那会不会让一些本来有见义勇为想法的人打了退堂鼓?就像之前有人搀扶跌倒的老人反而被诬告一样,搀扶了没有任何奖励,被诬告了还要耽误事,那谁还去搀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事情。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我们是应该重赏绩效高的人,还是应该重赏品德好、忠诚度高的人?似乎都应该赏,每个企业的选择不同。当然,对于老板来说,肯定喜欢德才兼备的人,但问题是有那么多德才兼备的人吗?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实行奖惩的双轨制,绩效是一种考量标准,品德、忠诚度是一种考量标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领导力第八法则:别人可以欠你情,你不可以欠别人账

每个人都需要和别人打交道,应付人是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在跟他人的情感、利益纠葛中,领导者需要记住一点:别人可以欠你情,你不可以欠别人帐。

曹操一句“我可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让他贴上了枭雄的标签,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曹操把理念改成“我不负天下人”会怎么样?

那诸葛亮、庞统、张松就很可能投奔他,而不是去帮助无立足之地、一败再败的刘备,那曹操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八法则:公平。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什么时候开始不公平,它什么时候就开始走向分裂,走向枯萎。

有一种说法叫劣币驱逐良币,当良币与劣币获得不公平待遇的时候,良币就开始遭到劣币的驱逐,从而良币越来越少,劣币越来越多,最终劣币占据优势地位的时候,也就是走向共同死亡的时候。

如果你说所在的组织存在这种问题,你要么只能同流合污,要么只能遭到驱逐。

一对情侣,热恋时卿卿我我,分手时鱼死网破、势同水火,你是否觉得这种现象很熟悉?就是因为他们双方都计较情感、利益的得失,都是一副“人不可负我”的姿态,然而这又何必呢?

一个家庭,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争夺父母的感情或者财产,闹得天翻地覆,甚至大打出手,也是一副“人不可负我”的姿态,然而亲情没了,你的人生还剩下多少东西?

请听我们细细道来。

公平,是一杆秤,核心是利益分配时要公平合理,公平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因为不管怎么分配,都会有人觉得自己吃亏了。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我们在上一章中说过,需要依法治理,其中就包括分配原则,先约法三章,申明奖惩原则,先把规矩定在前面,再拿规矩来考核结果,最后进行分配。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假如你辛辛苦苦地培养了一个人,可这个人却另投他人了,怎么办?你会不会认为这对你来说反而是不公平的?

公平,除了利益分配,还存在感情上是否公平,就像上面说的情侣分手、兄弟姐妹争夺感情一样。利益的分配,最好先确定规则。感情付出与收获之间是否公平,要么是“人不可负我”,要么是“我不可负人”,要么超然物外。

如果你把感情当成利益的纽带,那你付出感情的对象就只是你的客户,这时感情就是一种交易。交易嘛,付出和收获之间,双方都认可,那交易就成立了。如果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你吃亏了,不公平了,那只能说明你业务水平还不够或者你找错了客户或者本身你自己就太贪心了。我们可以讲感情,但不要欺骗别人的感情。

如果你付出的是真挚的感情,付出是你自愿的,那这种付出本来就不应该图回报,所谓无怨无悔。不过,爱人者必先自爱,一个不能自爱的人怎么能去爱别人呢?溺爱之下,必有反叛,小孩如此,成年人也如此,你太宠爱一个人会把他宠坏,因为很多人都有“犯贱”的劣根性。所以,你真挚地爱别人,既要自爱,也要方法,更要量力而行,详情可查看我们之前分享的内容。

总之,作为一个有领导力的人,我们要对别人公平。如果你的付出,你觉得没有得到对方相应的回报,记住一句话:别人可以欠你情,但你不可欠别人帐。这样你自己才可以成为梧桐树,不要在意飞走了一只麻雀,因为你迟早会吸引凤凰,这是对我们每个人最大的公平。你认同这句话话吗?

领导力第九法则:放下自己,包容世界

,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人就像一台电脑,你的天赋和先天条件是电脑的硬件,你的思想、观念是电脑的软件。人和人之间,硬件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主要的差距在我们的软件。

电脑运行出问题了,我们可以重装系统,我们人生出问题了,是否可以重装人生系统呢?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当我们放下自己,忘掉那个无处不在的“我”,开放思维,容纳这个世界,我们就可以重装系统,改变命运。

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九法则:包容。

我们是否记得曾经有位八十岁的老大爷,身穿潮流服装,站上世界顶级走秀场,迈着他自信坚定的步伐?

我们是否认识曾经某个在你眼里不起眼的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变成了你自己一直想成为的那种人?

当一个人想改变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但我们首先得放下自己,包容世界。

世界上一切存在的人或事,都有他存在的合理理由。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喊着要改变自己,但往往又不断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去寻找合理的理由,结果在无数的“我认为”、“我合理”中原地踏步,甚至不进则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我合理”,当你的“我合理”和别人的“我合理”发生碰撞甚至矛盾时,你就容易嫌弃、讨厌、看不惯别人。

当你一次次在跟外界的交流中,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最终选择封闭自己,排斥他人,那你就失去了改变自己的机会。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无穷尽,我们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我们自认为的“我合理”真的是非常合理吗?如果是,为什么别人比你成功、比你快乐、比你精彩?

一个人要为自己找借口,总能找到无数个借口,因为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借口。

每一个人的“我合理”都不是世界“合理”的全部,别人的“合理”也不一定真的很“合理”,但别人的“合理”能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开放思维,见贤思齐,学会容纳别人,学习别人的优点,我们自己才会越来越接近世界“合理”,才能不断进步。

我们可以把人按照九宫格划分,格物致知告诉我们的就是要把人和物放在各自的格子里,分门别类,这样我们才算获得了知识,如果我们只了解自己所在的这一格,那不算获得了真正的知识。

每一格的人或事,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我们可以根据每一格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交往方式。孔子说“敬君子远小人”,告诉我们的是你要亲近君子,远离小人,不是叫我们去打击小人,小人身上的优点,我们一样可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不因人废言,也不因言废人。这是一种包容,更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长袖善舞左右逢源,出淤泥而不染,有的人处处树敌,自命清高而一无所成?

为什么有的人到死都不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徒”?因为世界上根本没有100%纯净的物质,水太纯净了,没办法给鱼提供营养,人太清了,没有人愿意和你同流,你一个人能成就什么事?你能不处处被人排挤吗?

总之,放下自己,包容世界,开放思维,改变自己,就像贪吃蛇的游戏,你在每个格子里找到并“吃掉”别人的“合理”,这样你自己才会越来越“合理”。你认同我们的观点吗?欢迎评论交流。

领导力第十法则:天人合一、无为而治是最高的领导指挥

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个神奇的定律:每当天下大乱时,都是道家学派的人出来拯救天下。为什么?

道就是自然,自然是辩证的,天生万物各有所需各有所供,万物各得其所求,万物不知其所由。只有道,才可包容万物,驾驭万物而不露痕迹。

其他学派的思想,都是道的分支,道是整体,其他学派是部分。人类不管怎么变,自然不会变,离开了谁,地球还一样转。每一种思想都与一定的社会实践相联系。

就像我们看一本书,当下很受用,一百年后就可能一文不值。一种管理思想,现在很好用,十年后就脱离实践了。

那有什么是亘古不变的?那就只剩下变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断变化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这就是我们的领导力第十法则:无为。当然,按照阴阳互变原则,我们说到无为,就一定要想到有为,所谓无为而有为。

你说一个领导太勤劳是不是一件好事?是好事,也不是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去世后,他治国治民治军一肩挑,凡事亲力亲为,没有培养后备人才,结果“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作为一个领导,你得容忍你的下属和你的差距,并且给他们机会去锻炼、去犯错、去独当一面,什么事情都被你做了,你要求别人的永远是“执行”,那你的下属还要动脑筋吗?还能培养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吗?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太不勤劳,不以身则作,真的无为到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荒废时间,那他怎么做领导?

你说一个领导提拔重用很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对不对?也对,也不对。飞将军李广常年与匈奴作战,声名显赫,实战经验很丰富,那汉武帝为什么不任命他为主帅去与匈奴决战?反而要任命没有实战经验的卫青、霍去病为主帅呢?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创新思维,经验丰富的人只是执行的经验丰富,不一定思维很创新。

秦国和赵国的长平之战,赵王听信谗言,把善守的老将廉颇换下,换上兵法烂熟于心的却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国大将白起给埋了。

你说一个领导善待下属对不对?也对,也不对。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吴起,可以用嘴巴去吸士兵的毒疮,结果他训练出来的魏国兵卒一时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同样战国时期,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事情,燕王足够善待他的下属了吧,可最终燕国内乱,燕王哙行被杀,子只被擒。

所以,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没有绝对,所有的事情都在不断变化。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天一直在变,黑夜白昼,阴晴雨雪,却又四季分明,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对于领导者来说,就是该有为何是否积极作为,不该有为时就无为而治。

感谢每一位能读到最后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学习领导力,一起进步,如果您认同我们的敬请关注、转发、交流!

更多领导力的十大要务,领导力的10条法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