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公元前221年,秦国将军王贲攻破齐国,齐王建投降,至此秦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结束,中国的封建社会随之结束。前后2000多年时间,封建王朝实行的都是君王专治统治,因此君王本身的作为对国家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致命性的。
战国形势图
因此历史学家习惯对一个过往君王的作为以及其对社会国家产生的影响来评价这位君王,“昏君、暴君、弱君、明君、仁君、英君”的称谓随之而生。
昏君。什么样的君王可以称为昏君?首先这是一个贬义词。主要体现在“昏”这个字上。昏,昏庸,昏聩不明的意思。作为当权者,对人民的疾苦丝毫的不了解,对庙堂之上忠奸不能区别。任心任性,容易被一些小人蒙蔽,做出危害朝堂,危害人民的事情,人们就咒骂为“昏君”。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秦二世胡亥了。秦始皇驾崩以后,中车书令赵高、丞相李斯联合发动“沙丘政变”推胡亥做了二世皇帝,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接受赵高的建议,鸩杀自己的兄长扶苏和大将军蒙恬。巩固统治以后,沉迷于享乐,将一并大事全部交给奸臣赵高,疏远丞相李斯。用及其残忍的刑罚屠杀自己的兄弟姐妹,杀掉反对赵高的大臣,大肆的征伐徭役,并且最后听信赵高,用五刑杀丞相李斯。最后天下揭竿而起,统治被推翻,自己也被赵高所杀。作为君王,不能任人唯贤,而听信奸人,并且被其控制,就可以称之为“昏君”了。
秦二世
暴君。官方释义为:专制无道的君主;残酷地或野蛮地行使专制权力的统治者。我们可以理解,无论暴君,还是昏君,其统治者下的人民都是出于水深火热中的。但是与昏君不同的是,暴君有一个特点就是君王本身治国的能力很强。无论是夏桀、帝辛还是隋炀帝都自身的能力非常的强。很少有人能左右他们自己的思想。他们也有共同点就是自负、性格急躁,好大喜功。其覆灭方式与昏君也是大大不同。夏桀残暴,最后被外国所灭。帝辛好征伐,在征伐东夷是被西周偷袭,部下众叛亲离,最后自焚而死。隋炀帝修建了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但是却天下叛,最后失国而死。这种皇帝最大的好处是就算有奸臣,一般奸臣也很少能控制他,但是也正是没有人控制,才会把自己的自负和残暴无限的扩大。
隋炀帝
弱君。诸葛亮《隆中对》有“刘璋暗弱”之说。弱君,意为因为自己自身的能力不足,性格不适,且人格魅力小,不能对局势进行充分的掌控,而被称为弱。这种君王不想昏君、暴君沉迷于声色犬马,也不会过分的任用奸臣。自身有把国家治理好的愿望,心存仁义。我们从最熟悉的刘璋来看。在其父刘焉去世后,西川一度陷入混乱。最后幸的东洲兵拼死保护,才巩固了其统治。但是地方豪强,实力大臣并不完全服从刘璋的号令,拥立刘璋也只是因为刘璋性格温和,易于控制。所以,刘璋虽为西川之主,却没有实际控制权,是其弱的体现。但是从所用之人如黄权、严颜、李严来看,从最后不愿给成都带来战火而投降来看,他有治理好西川的愿望,但是却没有治理好西川的能力。
刘璋影视形象
明君。这个历史上比较多,我们举一个最典型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统治下,国家从战火中逐渐恢复,人民生产力逐渐提高,使耕者有其田,实行符合社会状况的国家政策,注意减轻人民的负担。在庙堂之上,任用有能力有德行的贤臣治理国家。个人上,不沉迷于享乐,接受群臣的纳谏。在他的治理下,唐朝从隋朝末年的战乱中逐渐恢复国力,并且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明者,兼听则明。明天下大事,明人间疾苦,明四时更替,明忠奸暴仁。
明君典范:唐太宗李世民
仁君。 曹植 《求自试表》:“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 元 施惠 《幽闺记·罔害皤良》:“见说仁君迁都避,纷纷从者如归市。中意为仁明的君主。该类君主,统治与明君统治相似,但是有一个与明君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人民的疾苦放在第一位,从仁义出发。本身也是极其善良贤明之人,例如,明孝宗,一生只取一位妻子,当年明月对其评价是“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
明孝宗:当年明月评价他为一个好人,一个好皇帝
说了这么几类,但是也并不能对我们的几千年历史上的皇帝尽述。各个皇帝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的不同,面对的环境的不同,所做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决定了其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