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瑞云寺事件处理结果(瑞云寺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瑞云寺事件处理结果(瑞云寺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瑞云寺事件处理结果(瑞云寺庙)  第1张

瑞云仙雾,一炷清香。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可能是我们在酷暑难耐的一天下午三时左右,来到这里的缘故吧,这座瑞云寺的寂静、清幽是我很少见过的。

寺庙是寂静青灯好,还是热闹繁华好?

八婺三瑞一一龙山的瑞安寺、鹅峰山的瑞峰寺、湖山屏的瑞云寺,其中的瑞云寺知名度或许小了些。瑞云寺是座寂静的寺庙,安详静谧,林中鸟语蝉鸣,经声梵音缭绕。古寺远山含黛,白云悠悠,禅意浓浓,楹联题额透露出超凡脱尘的意境。这里没有多少游客,偶尔会来几个本地人或附近的虔诚信徒。

瑞云寺和龙山瑞安寺两座古刹,据传早在唐朝中和年间就被称为“大陈双瑞”(不是始建于明吗?)。走进瑞云寺,庄严肃静的寺院氛围让人肃然起敬,而千百年来的传说更使人流连忘返。

城中遥望万重云,今日蝉声始一闻。大陈镇北金山村湖山屏,是义乌九重山的最后一重山,为义乌浦江诸暨三县交界处。穿过大陈镇区一路向北,约走两公里,就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石牌坊矗立在路中,上书“湖山屏风景区”。因此山势南北走向,连绵数十里,形状犹如一块巨大屏风,由此得名。在北金山村后的山顶上,有一块“鸡鸣响三县”的纪念碑立在三县交界处——由于该村北面与诸暨交界,西与浦江交界,为此,古时就有“听三县鸡鸣”的说法。

位于义乌九重山最后一道屏障的义乌瑞云寺,始建于明,盛于清。金山属会稽山余脉,俯瞰全景,山顶上有条山脉迤逦而下,婀娜多姿,俗称“凤凰回首”。在“凤凰”的羽翼之侧,有一方称为湖山屏的平地,平地上还冒出一泓清泉,汩汩流动,永不枯竭,后人将这股泉水取名为“观音泉”,至今清流不息。

沿着一条山石垒砌的弯曲台阶往上攀登,见一座小小的寺庙、寺庙旁一堵古老的墙脚和一块石碑。据考证,这堵墙脚系明代建筑,至少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清朝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瑞云庵,县北四十五里湖山坪”。据传,它由清末檀越陈绍兴和陈同庆后裔捐资,住持僧释毓文禅师重修,更名为“瑞云寺”。

宋人释子益有诗题瑞云峰恰似瑞云寺所在:山行百折路重重,到顶回头眼界空。但觉衲衣冰样冷,不知身在现云峰。1943年日寇入侵义乌,寺院被毁化为灰烬。有僧通田法师赴上海募化重修,寺院重生。后瑞云寺再次破败,时至1998年瑞云寺再次重建,但无僧居住。2005年底,受瑞云寺法人释本如大和尚的委托和理事会陈平、陈金富等人组成迎请团的迎请,来自终南山师从律宗祖庭终南山净业寺方丈本如大和尚的天云法师,率僧团开始接管瑞云寺,结束了这里有庙无僧的历史。从此,这个即将荒废的寺院重获生机,也开始响起晨钟、暮鼓、梵呗之声。

天云法师率众僧广结善缘,逢初一、十五开始有了放生、法会、皈依等正常的佛教活动。几年来,这里修了路,通了电,有了水,重装僧廖,修缮大殿,佛像包金,改善了寺庙的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佛教信徒和居士。这位来自终南山律宗祖庭的天云法师凭借着持戒精严及对僧团严格的管理,并用整个僧团的形象向人们展现了佛教的真正内涵,让人们开始真正的了解佛教、再深入佛教。

“ *** 清坐道心长,消受莲花自在香。八万四千门路别,谁知方寸即西方。”2005年至义弘法任瑞云寺住持,至今古灯佛号已去十五载,天云法师在瑞云寺设立禅堂,在义乌各寺院率先开展针对在家居士的禅修培训活动。天云法师不拘泥于门派宗法,倡导和运用的禅修方法以临济宗禅法为核心,浸染慈恩宗、曹洞宗的“作派”,又将南怀瑾安那般那法门融于其中。以戒定慧、八正道为修学主脉,在呼吸之间关注出入息,清空意念,对治贪嗔痴,去除习气,让内心安住于慈悲喜舍,从而得到快乐、清净、自在。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拥有了这种超然的心境,定是一日数年的修习与沉淀。目前,在瑞云寺跟随天云法师禅修的皈依弟子有四十余人,全国皈依弟子达两千多人。每个星期日晚上,就近弟子都会集中在禅堂打坐修行,先由法师结合祖师语录和自身修行心得开示引导五分钟,并针对弟子们打坐中出现的问题解疑释惑,然后进行打坐,即“坐一支香”。天云法师根据每人的根性,引导弟子一步一步次递修行,防止禅病发生。天云法师介绍道: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黄昏闹市、早间乡野,懂静心的人,总能与一份清幽相伴,不焦不乱。很多弟子通过坚持禅修,身心状态、处世能力、做事方式等都得到了明显改观。

我们从天云法师身上、从瑞云寺中感悟到,佛教以独特的方式削平了心灵的高峰,填平了心中无底的深渊。佛教点亮了人生苦短长的行程,为心灵带来了宁静和清澈,让我们珍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

天云法师住持瑞云寺也是机缘巧合,与义乌人不陌生的南怀瑾先生还有一段渊源。

“瑞云寺、释天云,都有个“云”字,你去瑞云寺(住持)好。”南怀瑾大师这句话,让天云法师离开他修行的终南山,心定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义乌瑞云寺,如今已是十五个年头了。

“钟声唤醒大梦快出迷津登觉路/佛迹长留灵山静修慧业见真如”,这是书法家刘江题写在瑞云寺圆通宝殿的楹联。说到瑞云寺,就不得不提到陈萍这个人。

陈萍是义乌名人。熟悉陈萍的人都说,他是个温文尔雅、博才多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家,在传统国学与诗词书画领域造诣深厚,是一名典型的“儒商”。作为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他时刻不忘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将爱心和热心投在了多项慈善公益事业上。在瑞云寺大雄宝殿旁有一座傅大士殿,一尊高三米的中国维摩禅祖师、义乌双林寺始祖傅大士铜像端坐其中,圣洁庄严,迎来佛家弟子顶礼膜拜。

二十余年前,瑞云寺中并无此殿。原来,上海义乌商会会长陈萍在上海创业,有幸结识毕生传播儒、佛、道及诸子百家传统文化经典,在海内外享有巨大声望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并投师门下,学习文史哲,研究儒释道十余年。其间有七年时间伴随南老师左右,连春节也不回家,其师生感情如兄如父。

2005年,南怀瑾大师提议在瑞云寺建一座“傅大士殿”,并亲笔题写了“傅大士殿”四个大字。陈萍会长遵师命出资在瑞云寺修建一座傅大士殿。消息传开,佛学界的名流、商界成功人士、民间善男信女,同心向善,合力响应。连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也派女儿代其捐资二十七万元港币,助建傅大士殿。

自傅大士于公元569年圆寂之后的一千四百余年里,除傅大士祖庭义乌双林寺有其庄严的塑像外,全国不少重点寺院,乃至日本的一些寺院,也置有这位中国维摩禅祖师、被称为弥勒佛化身的傅大士塑像。而在近百年中国佛教史上,由一位堪称一代宗师的国学大师出资铸造的铜铸——瑞云寺傅大士像,在全国仅此一尊。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此偈为宋代白云守端禅师所语,灵犀一点,语透禅机,呈现了一种内心的清空安宁和悦心自在。来到瑞云寺,似乎这庙还有这山这人,都在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心保持着清逸的、永远不变的清莲。这山若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这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这人内心如果有了莲花,便能不畏惧浮世,永远芬芳。

寺庙是寂静青灯好,还是热闹繁华好?

正如佛陀云:过来,自己看看吧!当我们下山蓦然回首那山门,已看不到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瑞云寺,此时传来芃音声声,我忽然想到佛的声音。

寂静的瑞云寺、潜修的天云法师,是这座瑞云寺最显著的符号。

撰文丨许庆军 CFRS

更多瑞云寺事件处理结果(瑞云寺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