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 苏轼念奴娇和定风波读后感两百字?
- 破阵子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后感?
- 苏东坡大江东去读后感500?
- 赤壁怀古读后感100?
- 苏轼豪情词读后感?
- 苏东坡外传的读后感?
-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怎样写感悟?
- 东坡肉的读后感30字?
苏轼念奴娇和定风波读后感两百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会让人觉得像一个山东大汉敲着锣鼓,大声唱和,真正是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气势磅礴的词就如同苏轼一样的豪放不羁。
而定风波读后给人的感觉是饱经沧桑后的处之泰然,已经风雨不惊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一根拐杖,穿一双草鞋,胜过骑马前行。全身淋透了又有什么要紧?我原本就想做江上的渔翁,顶风冒雪度过一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望望刚才走过的凄冷小径,登上回家的旅程,风雨也罢,晴朗也罢,在我的心上已不存在任何反应。
破阵子莫听穿林打叶声读后感?
苏轼的诗词读书时读过很多,年少轻狂不懂得深入欣赏这些。
这首诗词再一次走进视野要感谢《经典咏流传》,初看的一期听见的就是黄绮珊吟唱的这首诗词。
也许是到了感悟人生的年龄,这首《定风波》让我看见了一幅一个人走在疾风骤雨中,仿若走在风光旖旎的风景里悠闲惬意。
开头两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词人走在风雨的山林间不停呼啸的风声吹打树叶声,依旧悠哉徐行口里吟诗长啸。
这两句让我感叹:生活中我们总是被周围环境影响,很少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要么心猿意马,要么随波逐流。
能成大事者,有几人会被他人所扰?大概这就是大多数人不能成功的原因。
接下来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脚踏草鞋手拄竹杖,轻松自在胜于乘马。小小风雨有何可怕?平生一路走来带着一身烟雨,我也能处之泰然。
这两句让我佩服作者对生活的洒脱。我们面对生活又有几人能布衣陋食而泰然处之?太多的名利诱惑,太多的不知足。
能安于现状又乐观通达的人,都是生活真正的强者。粗茶淡饭安于乐,布衣陋室亦舒坦。当我们能坦然处之这样的状态,试问还有什么能阻挡你的脚步?
最后两句: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春风吹来词人酒意渐醒,刚感到微微寒冷山头晚照又将他温馨相迎。回头看看那所经过的凄冷萧瑟之处,然后淡然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后两句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在两种自然环境转换间的感受没有影响作者的心情,淡然地回望经过的凄冷萧瑟之处,没有悲喜只是淡然离开,归去的路上无风无雨无晴。
人生总会有好坏交替出现时,这时该如何对待?就如作者词中所写的态度:回望来时经过的凄冷萧瑟,不喜不悲淡然离开。这种豁达通透的生活态度,不正是我们要具备的吗?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体会:
人的一生仿若一年的四季如何度过春夏秋冬,看出的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人生态度;人生又如水上行舟,如何应对顺流与逆流,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处理生活琐碎的人生智慧。
人活着无论面对怎样的境遇应该有的态度,就该如苏轼这首词中写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短短几十年,善待自己、礼待他人、知足拥有的、放下执念的,这样的人生怎会有那么多过不去的坎?
苏东坡大江东去读后感500?
这首词是苏轼四十七岁时被贬黄州时所作。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词中借咏史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上片先以“其来无端,其往何何处的长江”为背景,展示出波澜壮阔的景象,点出赤壁战场雄奇险要的形势,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下片塑造了周瑜这个英雄形象,描绘了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自己的感叹。
这首词真可谓横写长江,纵写历史。
词人用“浪淘尽”三个字,把眼前的长江和历史上的人物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种自然而又形象的联想中,表现苏轼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对古代英雄的向往,于是他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果真找到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即周瑜,他二十四岁就当了将军,当时吴国人称他为周郎。这三句词说,在那古代营盘西边,据说,就是三国时代周瑜打胜仗的赤壁。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那么,作者当时看到的赤壁,景象如何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面对这雄伟的景象,不能不使人激动异常,联想到那当年群雄逐鹿、刀枪林立、赤壁鏖战的三国古战场。难怪作者要赞叹不已:既赞美这雄伟的大好河山,更赞美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无数英雄豪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赤壁怀古读后感100?
看《赤壁》,那江流澎湃,波澜壮阔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那一系列熟悉的人物,那许多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战争故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向了那个英雄倍出的遥远年代,而苏轼的这首千古绝句更是令我心灵震撼,久久无法释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早生华发”,即白发早生,表面上是说年岁已大,实际上是感叹光阴虚度。
苏轼豪情词读后感?
平凡的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的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的畏惧,如徐渭、如梵高。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的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的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的真切合体。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的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的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的百姓。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的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的那一刻,以不比常人的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屹立不倒。沧桑笔直的树干是他的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的绿冠是他的兼济天下。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的人。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的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的心情,叫“想得明白”的心境,和“同情弱者”的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 *** 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的不愉快全部带走。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的一个。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的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的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的人间巨大的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苏东坡正是如此。从朝廷上的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的身体力行。他的奏章、他的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的感情。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他像一股旋即有力的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的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的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的阳光的味道。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羡慕他的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喜爱他儒者的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的形象。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的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的老东坡,带着他的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东坡外传的读后感?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
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
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
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怎样写感悟?
1、《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描绘了春天时桃花初长、野鸭凫水嬉戏、蒌蒿满地、芦芽生长、海豚沿江上行等景象,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与赞美之情,给人清新、舒畅的感受。
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
东坡肉的读后感30字?
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城市。她不仅有优美的风景,而且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名菜。“东坡肉”是杭州的著名的菜肴关于它还有一个故事呢。
在宋代,大才子苏轼被贬到杭州做小官。他不仅写的一首好诗,而且十分热爱创造美食。一天,他把五花肉等配料放在一起用小文火慢慢顿珠,无意间就做成了这道名菜。因为苏轼独特的炖肉方法被人们看好,应此人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为“东坡肉”。这道菜肴一推出,便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和妈妈这两个吃货当然要来尝一尝这个让人赞不绝口的“东坡肉”啦!我们来到一家做“东坡肉”特别好吃的店铺,我抢先拿来菜单,迫不及待的先点了一份。然后经过特许,我来到厨房“偷师学艺”。
只见叔叔把一整块五花肉让入水中煮开,再用清水去除杂质,切成大小差不多的肉块。放入一个铺着镂空竹板的砂锅里,将瘦肉朝上排放整齐,再放入一些调味料,用小火炖上一个小时左右。然后把肉块翻个身再炖半个小时左右,撇去多余的油渍,接着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经过漫长的等待,肉终于做好了。
你瞧,这一块块色泽红润的肉块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泽。这四块肉块当中还“镶嵌”着一根绿油油的香菜。肥肉肥的像玛瑙,瘦肉红的像宝石,香菜绿的像翡翠。真是令人垂涎三尺。
我禁不起美食的诱惑,赶紧夹了一块。恩,肥而不腻,没有一点油的感觉,可能是竹板起得作用吧。再咬一口,这次是瘦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