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贞嫔是谁,贞妃是谁,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贞嫔是谁,贞妃是谁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贞嫔是谁,贞妃是谁

历史告诉我:我们所度过的每个平淡无奇日常,是一个个连续发生的奇迹。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历史,而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无数女性所展现出来的力量,同样不应该被忽视。

因此,我想介绍历史上一个杰出的女性天文学家:清朝第一才女,王贞仪。在知名科研刊物《Nature》中,她入选了“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她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第一个殒石坑。

她出生于清乾隆年间的一个家风浓厚的家庭,记载中写道,“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

虽然那会儿几乎所有的女人都还在学女红、学《女诫》、《内训》,但王贞仪的家庭,并不特别注重教育上的男女之分,祖母和母亲也都是受过文学熏陶的大家闺秀。

所以王贞仪从童年开始就读了不少书,不仅懂医术、会历算、还学了点儿诗词歌赋。

在这个时期,大清国与西方世界的科学发展几乎是割裂的,伽利略证明日心说,麦哲伦证明地圆说,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清朝当时的学者,却依然固守“天圆地方”、认为星象决定人的命运···王贞仪就不一样了,当地圆说传到中国之后,她不仅十分认同,还三句两句就为他人解释了。

“人居地上,各以所居之方为正,遥观异地皆斜立,其人立处皆当倾斜,而今不然,岂非首戴皆天,足履皆地。”

她的想法跳脱出了局限,第一次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如果在宇宙中看地球,就无所谓的上下侧正的区别了。

更让西方科学家佩服的是王贞仪对于日月食的解释。

她全凭自学、也全靠自己“建模”思辨天文问题。据说,王贞仪在房间内,用挂起水晶灯充当太阳,用圆桌当地球,圆镜作月亮,控制吊灯高低的变化,改变圆镜与圆桌的距离,解释出了月食的成因,并用通俗的语言著写了《月食解》。

《月食解》是全世界最早准确解释月食成因的著作,而写出《月食解》的王贞仪,只有二十岁。

除此之外,她阅读过哥伦布的理论之后,还写下《岁轮定于地心轮》,直接阐明“日心说”,对当时的清朝科学界发起一次又一次的震撼。王贞仪十分精通算数,在数学方面,结了中国古代数学成就和西方筹算法,写下了当时的科普书,《勾股三角解》《历算简存》《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等,让初学者更容易学习数学。

有人看不惯王贞仪身为女性,不相夫教子,反而搞科研、提出种种离经叛道的理论,斥责她 “失闺阁本来面目”、“一味好名的闺阁狂士”。

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地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酒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

但是王贞仪的反叛精神使她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

王贞仪不仅不生气,反而开了私塾,亲自传道授业之余宣传男女平等,身体力行“岂知均是人, 务学同一理”、“男女非相殊, 异德各宜保”···

王贞仪的一生,才华横溢、英年早逝,29年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将清朝女性本该保守压抑的一生,活得恣意绚烂。

只要有梦想和才华,什么也禁锢不了女性的力量与前程,无论是环境、还是时代。所以,现在的我们更要去相信女性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挖掘自己的潜能,总有一天,能够消除那些至今仍阻碍着女性发展的障碍与偏见。

更多贞嫔是谁,贞妃是谁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