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泉州:世界遗产中国之最kai开yuan元 si寺
中国唯一拥有印度教遗存的佛教寺庙
位 置
泉州市鲤城区西街
特 点
石刻风格与南印度12—14世纪的印度教寺院非常相似,并结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与印度悠久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力证。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南亚,尤其是印度、尼泊尔等地,文史界普遍认为,其与佛教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同时传入中国。据载,新疆、甘肃、云南、广东、福建等地均为印度教早期传入的地区,不少地方建有印度教寺庙,如史载唐朝时广州就曾建有印度教神庙3座,但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全国仅泉州留下印度教遗存,其他地方只存在史料中。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的束腰部位73方狮子与狮身人面的辉绿岩浮雕,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极其相似。
世界遗产“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22个遗产点之一的开元寺,不仅有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东西塔、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古戒坛甘露戒坛,还有多处印度教遗存,这在我国佛教寺庙中,也是独一份的存在。 泉州: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 宋元泉州海洋贸易蓬勃发展,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东方第一大港”,大量 *** 人、波斯人、印度人等外国商人、旅行家、传教士汇聚泉州,开展贸易及驻留生活,带来了 *** 教、摩尼教、印度教、基督教等众多异域宗教文化。多元宗教、多种文化在泉州交流融合,孕育出泉州极具包容性和开拓性的地方文化,也留存下众多世所罕见的文物史迹,泉州也因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赞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9年11月12日,时任印度驻华大使唐永胜(前排右一)在泉州开元寺查看大雄宝殿后廊檐下石柱上的印度教浮雕。(陈起拓 摄)
印度教是宋元泉州多元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迟在公元11世纪初,泉州已经有印度教的存在。元代,泉州的印度教盛极一时,许多印度泰米尔地区商人沿着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在泉州定居、经商。开元寺古印度教石柱上的浮雕刻着毗湿奴化身为人狮除去恶魔的内容
1.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及丰富的石刻遗存,元代时,泉州应该至少有两座印度教寺,一座是建于元代早期的供奉湿婆神的寺院,一座是建于元代晚期的番佛寺。
2.明代《清源金氏族谱》记载:元代晚期,西域人那吹呐在泉州城南校场建有一座番佛寺。清代《晋江县志》还记载:“番佛寺池,在城南隅。”
泉州:“世界宗教博物馆” 番佛寺在元末泉州的战乱中被毁,不过,番佛寺和印度教在泉州的历史痕迹,并没有就此消逝。明代崇祯年间郑芝龙出资重修开元寺大雄宝殿时,部分石构件被移到这里,安放在开元寺最重要的建筑大雄宝殿上,成为这座寺庙的一部分。300多年来,就在泉州佛教首寺里,完好地保存下来。南印度Hampi湿婆神庙里的湿婆苦行像(泉州海交馆资料图片)
从番佛寺移来开元寺的建筑构件有两处,一处是开元寺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的束腰部位73方狮子与狮身人面的辉绿岩浮雕,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狮身石刻风格极其相似。另一处是大殿后廊檐下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柱身24幅圆浮雕,刻有湿婆立像、象鳄争斗、毗湿奴骑坐金翅鸟等印度教神话故事,内容与印度古代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有关,石柱的外形、雕刻也与南印度朱罗国晚期的印度教寺院非常相似。开元寺大殿后廊檐下有一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 这对印度教石柱,雕刻艺术之精美,堪称宗教艺术文化的瑰宝。浮雕内容除了印度教神话故事,还有双狮戏球、喜禄封侯、双凤衔瑞草等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石柱的柱头形制以及石刻图案的表现手法方面,也体现出了对印度原型的改造,表明宋元泉州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外来文化与泉州本土文化得到很好的交流与融合。开元寺这对石柱上的浮雕刻着湿婆苦行像等内容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表示,开元寺的印度教遗存,反映出两个珍贵的信息,其一,13世纪时泉州兴建了在中国其他地区基本没有留下遗迹的印度教寺院;其二,17世纪大殿重修时,在这座发展成熟了的中国佛教寺院中,居然使用了印度教主题的建筑构件,可谓是非常罕见的文化现象,侧面体现了泉州本土文化的多元包容及中华传统文化“海纳百川”的广博胸怀。南印度毗湿奴神庙里的人狮(泉州海交馆资料图片)
作为我国唯一留有印度寺庙遗存的城市,泉州现存印度教石刻近300方,全部为印度教寺的建筑构件,大部分集中发现于开元寺附近区域和泉州南校场区域,除了开元寺,现大部分收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处。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是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生动例证。“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
来源:泉州晚报、泉州通客户端记者:黄宝阳/文 陈英杰/图(除署名外)编辑:吴丹丹
审核:肖国敬更多泉州印度教遗址,泉州的印度教遗物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