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沦陷,从崇山峻岭的紫荆山区到虎踞龙盘的金陵帝都,十四年时间里,这个农民起义的政权经历了无数的战争。
可以说一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史,便是一系列太平军不断抗争的作战史,在此,遴选其中最重要、最关键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十场战争。
这些战役,包含了太平天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和最惨痛的失败,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崛起、巅峰、衰落和灭亡。
下文将按照时间的顺序,以图文的形式,详细为您展现那些血雨腥风的精彩对决,更是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永安突围: ***
1851年金田起义之后,太平军攻克永安并修整长达半年,在此期间,清军乌兰泰与向荣,以合围之势对永安城保持重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困守孤城的太平军逐渐意识到危险与日俱增,遂决定选择由永安城东北、清军防守较为薄弱处突围。
1852年4月5日,大雨磅礴,太平军趁夜于城中突然脱出。罗大纲引前军开路,洪秀全于中军保护家眷,秦日纲率精锐殿后,三军齐发,直扑城东十五里之古苏冲口。
是役,悍将罗大纲表现神勇,一举突破清军防线,前、中二军得以迅速通过古苏冲口,进入龙寮岭内。
而负责断后的秦日纲则遭遇清兵主力追击,燕王虽督军据古苏冲口血战,无奈寡不敌众,殿后部队溃败后退入龙寮岭。
清军旋即尾随杀到,后军残部和原属中军、但行动缓慢的老弱妇孺陷于重围死伤惨重。
关键时刻,已从龙寮岭突围而出的西王萧朝贵,闻知殿后部队被围,急率援兵折返,拼死救援,才使得残存的少数殿后兵马得以最终脱险。
太平军又于山谷出口处的大峒谷地设伏,痛击清军追兵,随后便向北消失在茫茫崇山峻岭之间。
永安突围之役,太平军虽损失惨重,却彻底摆脱了自与清军作战以来屡遭围追堵截的被动格局。蛟龙出海,开始进入其战略发展的黄金时期。
问鼎金陵:开启分庭抗礼之路
1853年新春之际,太平军由湘江北上,经岳州而克武昌,在短暂休整后,随即放弃湖广首府,五十万大军水陆并进,浩浩荡荡直指下游金陵。
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分别是沿江的九江、安庆、芜湖三处,太平军若要定鼎金陵,在进军途中,必须依次突破这三道防线。
2月15日,太平军攻陷鄂东重镇武穴,下游清军闻讯心胆俱裂,专事堵御的钦差大臣陆建瀛带头撤往九江下游之彭泽。
坐镇九江的江西巡抚张芾更是早早便避祸西南五十里之德安。
17日,九江已是空城,太平军兵临城下,不费吹灰之力便夺下此赣省重镇。
九江易手,太平军弃城直扑安庆,风声鹤唳的陆建瀛,再次由彭泽飞速逃往江宁,而尾随太平军之后,负责追剿的向荣则以“缺粮无饷、弹药匮乏”为由,在九江原地修整。另一路负责救援的钦差琦善,也将上谕置若罔闻,迁延不前。
2月24日,太平军兵临安庆城下,安徽巡抚蒋文庆战死,安庆告破。之后陆上突破清军东、西梁山防线,水师赢得芜湖水战胜利。
3月12日,太平军前卫、中军共计8万余人,蔽江而下,水陆合围南京。最终,先锋林凤祥“穴地攻城”炸开城北仪凤门,李开芳则乘势攻破城南聚宝门。
经数日苦战,1853年3月20日,太平军占领南京全城,改名天京并定都于此,拉开了与清 *** 长达11年分庭抗礼的岁月。
孤军北伐:一场过于自信的豪赌
2月初由武昌出发,3月底即攻下江宁,一个多月的时间,太平 *** 战千里,兵锋所至沿途所向披靡。
太平军的神勇表现和沿途轻易的胜利,让决策者们滋生了盲目的自信。
1853年5月,洪杨二人决定同时向西、北用兵,开启了太平天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征和北伐。
北伐军由当时太平军最悍勇的林凤祥和李开芳统领,1853年5月8日,两万人的精锐部队由扬州溯江而上,轻取天京北岸重镇浦口,随后北上入皖。
北伐军在林、李两大虎贲悍将的统领之下进军神速,一路攻城掠地无往不胜,但因为出发前杨秀清要求“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毋贪攻城縻时日”,因此,部队以快速进军为宗旨,直接放弃了占领沿途攻克的城镇。
九月下旬,北伐军兵临京畿近郊,清廷朝野震动。但进入华北腹地后,清军的防御明显增强,而过长的战线又导致后勤补给十分困难。
孤军深入的北伐军,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即无援军又缺补给,已是强弩之末,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方凛冽的寒冬来临了。
身着单衣、困顿不堪的两广士兵,忍饥挨饿的同时,还要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硬撼曾格林沁麾下的八旗精锐骑兵,战争的进程已渐渐向不利于太平军的方向发展。
1854年2月,北伐军被迫由静海、独流退至阜城,阜城突围后再东撤至连镇,在此,林、李二人分兵。
林凤祥率主力坚守连镇,最终力战被俘,于当年3月被押解至北京凌迟处死,而率骑兵南下接应天京援军的李开芳,也在不久之后被围困于冯官屯,兵败后于6月在北京遇害。
至此,两万人的远征部队全军覆没。轰轰烈烈的太平军北伐,悲壮地落下了帷幕。
兵败湘潭:西征的最大惨败
北伐的同时,1853年5月19日,太平天国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战船千余艘,兵员两三万人,自天京溯江而上,开始西征。
西征与片面追求进军速度的北伐不同,它的战略目的是开辟上游的根据地,在天京西面形成有效的屏障,因此,西征部队在稳扎稳打中收获颇丰。
1853年6月,西征军再次攻克安庆,随后兵围南昌不下,转而兵分两路,北路攻占庐州,西路攻陷九江后又连下汉口、汉阳,兵围武昌。
但就在太平军由鄂入湘的关键时刻,吊诡的事情发生了,东王杨秀清放着当时前线能征善战的曾天养、石祥贞、韦志俊等名将不用,任命从未独当一面的林绍璋为前军主帅,率领西征军主力,南下谋取湖南首府长沙。
1854年4月初,西征军再度入湘,7日复克岳州,乘势进占靖港,攻夺湘潭,对长沙形成北南夹击之势。
但之后的形势发展急转直下,虽然石祥贞在北面的靖港取得胜利,设计痛击湘军主帅曾国藩。
但南面战场,西征军主力在林绍璋的率领下,在湘潭与湘军悍将塔齐布交手十次,大败亏输,上千战船毁于一旦,两万余精锐损失殆尽,主帅林绍璋仅以身免,狼狈逃回靖港。
湘潭之战是西征军最惨痛的失败,此前一路凯歌高奏的太平军,至此由攻转守并开始节节败退,湘军却开始乘胜反扑,经湖南入湖北,再由湖北攻江西,整个西征的局势彻底反转。
田家镇之战:太平军水师覆灭
1854年湘潭战役之后,湘军吹响反攻号角,沿湘江北上,连克靖港,岳州。同年10月攻陷武昌。
而太平军连战失利,被迫退至鄂东田家镇。重镇武昌失守,长江防线岌岌可危,坐镇天京的东王杨秀清闻听前线战事,震惊的同时不禁大为恼怒。
在将武昌守将石凤魁、黄再兴召回京师问罪的同时,为保证田家镇的安全,火速派出燕王秦日纲统兵十万奔赴湖北前线,主持大局。
秦日纲根据田家镇地形,首先在北岸陆上构建密集火炮攻击群,并在田家镇与南岸半壁山间江面横设铁链6道、竹缆7条,相距约十数丈,将宽阔的长江拦腰锁住。
但燕王的战前准备工作偏重消极防守,而且江防力量明显强于陆路,整体上又着眼于田家镇一处之得失,缺乏防御纵深。
12月2日,湘军西来,陆路由塔齐布率六千人攻占对岸半壁山,湘军水师更是以烘炉大斧且熔且锥,快速破坏掉拦江铁链。
江防突然被毁,守军惊恐不安、四散溃逃,湘军更乘势以小船发起猛攻,此后两军江面上的对决,太平军完全处于下风,被一路追赶逃至下游三十里之武穴。
田家镇之役,太平军十万人马,却不敌一万湘军,最终一万余人阵亡,四千多艘战船被焚毁,太平军水师从此一蹶不振。
而收获鄂东大胜后,湘军沿江直下,曾国藩更提出“剿办九江”“疾捣安庆”的战略规划,比之湘潭之战,此时太平天国的整体局势更加危急。
九江湖口大捷:石达开力挽狂澜
湘潭、田家镇连续惨败,湘军兵锋直指赣省重镇九江,太平天国已无路可退。
如果九江再次沦陷,无论是对长江防御体系亦或整个西面战场,包括太平军的军心和士气都将是致命的打击。
1854年11月中旬,太平天国祭出了终极武器,当时最能征善战的将领——翼王石达开督师安庆,指挥九江·湖口会战。
战役的前半段主要集中在九江城的攻防,但在湘军水陆狂攻、四面合围之下,九江守将、号称太平天国第一善守的悍将林启荣,没有给对手一丝机会。
1855年1月下旬,见九江不下,湘军将目标移至下游湖口,湖口为鄱阳湖入长江之水口,而此时湘军水师又在水面占有绝对优势,督师至此的石达开,充分利用湖口地形,将湘军机动快船引入鄱阳湖内,随即封锁水口,使其水师一分为二,分隔内湖、外江两处。
随后以舢板、快艇对滞留于长江之上的湘军大型舰只展开火攻。湘军水师大败,狼狈逃回九江大营。
不料石达开又趁夜偷袭,以小舟满载硫磺、膏油等助燃之物,点着后直冲湘军扎营之处,辅以火箭、火弹喷筒施射,湘军大乱,船舰焚毁大半,曾国藩苦心经营准备制霸长江的水师,几乎损失殆尽。
湖口一役,石达开力挽狂澜,彻底粉碎了曾国藩夺取九江、直捣天京的企图,扭转了西征战场上的被动态势,成为西征作战的重大转折点。
九江沦陷:被遗忘的孤城
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著名的内讧流血事件——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等核心将帅死于内讧之中,更有两万多两广精锐老兵惨遭屠戮。
而不久后的1857年,翼王石达开也因不满洪秀全的猜忌掣肘,愤而领兵出走天京。
天京事变令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而湘军却趁此天赐良机,于1856年12月克复武昌,并集结人马,再次兵临九江。
初期,湘军仍以强攻为主,但依旧遭到林启荣的痛击。此后,湘军改变策略,耗时五个月,在九江城外东、西、南三面分别挖掘数条长壕,围而不攻,以图困死林启荣。
九江陆上三面被围,唯一临江的北面,还要承受湘军江上舰船的不停炮击,情况已十分危急。
而此时刚刚经历内乱的天京无暇分兵西顾,出走天京的石达开,又在关键时刻意气用事,其虽在咫尺之遥的安庆,但面对林启荣的 *** 求救,直接选择了漠视。
坐困孤城,外无援兵而内乏粮草,林启荣依然顽强,在坚持抗敌的同时,还在城内有限的地域种植粮食来生产自救。
但处于孤立无援中的九江,沦陷只是时间问题,1858年5月19日,湘军陆师从东、南、西三面,水师从北面长江发起总攻,并最终以穴地攻城之法轰塌东面城垣。
湘军蜂拥而入,林启荣率众浴血巷战,最终九江失守,林启荣及一万七千太平军血战殉城。
三河镇大捷:重挫湘军精锐
1858年5月,太平军经营六年之久的重镇九江失守,但同年8月,英王陈玉成在皖北取得庐州之战的胜利。
庐州为中原门户,1853年太平军北伐便是由皖入豫,进而北上京畿。过往的经历让咸丰帝心有余悸,急调李续宾、都兴阿入皖作战。李续宾攻庐州,都兴阿则负责围攻安庆阻援。
李续宾号称湘军第一悍将,麾下六千人更是湘军精锐,这支部队入皖之后也确实神勇,一月之内,连克潜山、桐城、舒城。
轻易的胜利让李续宾丧失了对危险的警惕,率孤军继续挺近舒城以东三河镇。面对湘军精锐,三河镇守将吴定彩飞书向主帅陈玉成求救。
而此时陈玉成也刚好完成了袭破江北大营的任务,立即回兵西援,同时调驻守庐州的吴如孝、捻军张乐行率部南下接应,还奏准天王调李秀成随后接应。
1858年11月,陈玉成、李秀成联军超过十万人抵达金牛镇,将李续宾部归路截断。而湘军悍将累胜而骄,并未听从下属撤退桐城的建议,反而冒险偷袭陈玉成大营,企图侥幸取胜。
结果陈玉成抓住湘军主动出击的机会,利用地形和大雾天气,以绝对优势兵力,一举将李续宾部围困于烟墩岗。
三河镇一役,湘军六千精锐阵亡,第一悍将李续宾战死,整个湘军系统因此元气大伤,军队士气尤其低落,此后年余不敢东犯。
安庆失守:国运与气运之争
1860年夏,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休养生息,曾国藩统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趁陈玉成兵团回援天京之际,自湖北大举东进,连陷太湖、潜山,剑指安庆。
为解安庆之围,洪秀全制定了合取湖北的计划,命陈玉成、李秀成由长江南北两岸同时用兵,攻击湘军后方基地湖北,迫使安庆城下之兵回援。
但由于李秀成醉心于自己苏福省的地盘,无意西征,因此一再拖沓迁延,而陈玉成兵临黄州后又被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参赞巴夏礼以“保障外商贸易”为借口阻扰攻城,从而放弃攻打武昌,导致合取湖北计划彻底失败。
1861年3月,苦等李秀成不至,英王只得率主力折返安徽,硬撼湘军主力。
而此时安庆已被湘军三面合围,陈玉成在外围屡屡拼死救援,奈何始终无法突破湘军封锁。
1861年8月底,眼见安庆弹尽粮绝,陈玉成组织上万人的敢死队做最后的冲锋,仍然未能成功,9月5日,安庆失陷,万余饥疲守太平军士兵宁死不屈,悉数殉城。
天京城破:梦碎“小天堂”
安庆失守,太平天国长江最后的防御瓦解,天京门户大开,湘军乘胜兵分四路,水陆并进,发起最后的总攻。
1862年5月,曾国荃率吉字营一万人兵临天京近郊雨花台,太平天国与湘军的最后决战——天京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眼见湘军兵临城下,洪秀全组织城内力量反击无果后,一日三旨急诏李秀成入京勤王。
结果1862年9月,李秀成亲率三十万大军由苏州回援,鏖战雨花台四十六日无功而返,此后执行洪秀全“进北攻南”的解围计划,又损兵折将。
随着时间推移,到1863年10月,天京只剩东北神武、太平二门尚能保持与外界联系,李秀成建议在湘军合围前“让城别走”,却遭到洪秀全痛斥严责。
在这种消极防御思想之下,天京终于在1864年初被湘军完全合围,而天京城下的各处太平军部队,此时不是相距甚远无法及时回援,就是被湘、淮、楚军牵制,无力分兵。
对于攻克天京,湘军仍然采用与九江、安庆相似的“穴地攻城”之法,在天京四周开掘出数十条地道,太平军四处堵御、应接不暇。
1864年7月19日午时,湘军将棺材盛放的两万多斤炸药通过地道送入太平门城墙之下,随着惊天动地的巨响,太平门城垣炸开二十丈的巨大缺口。
太平军无力坚守,被迫撤入城内,展开巷战,最终天京告破,十万军民惨遭湘军屠戮,延续十四年的天平天国运动至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