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当前,媒介内容生产已经不局限于专业媒体人和媒体机构,从网络主播、微博主、微视频拍客、网红、答主,到互联网金融平台、社交媒体算法、搜索引擎……新的传播力量、传播元素的出现,激化新的传播失序和博弈,传播者表现出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诸多热点现象值得关注。
1鸡汤文暗藏“黑产”
近年来,不断有媒体曝光称,朋友圈沦陷在了鸡汤文的枪口之下,逐渐取代电视购物,成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有调查称,微信“朋友圈”所谓的鸡汤
2“标题党”现象泛滥
“标题党”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是随着“10万+”等新媒体绩效考核标准的出现,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逐渐让位于“搜索引擎优化”“热门推荐”“迎合受众趣味”等。“煽、色、腥”噱头重新占领新闻资讯平台,“标题党”现象甚嚣尘上。
3新闻常反转,“把关人”缺位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山东产妇纱布门”……反转新闻接连上演,不仅伤害了媒体公信力,也让公众情绪被反复玩弄,次生网络谣言、极端化表达、隐私权侵犯等都不断污染着网络舆论环境。反转新闻的盛行,反映了众声喧哗时代“把关人”角色的缺失。
4伦理争议与低俗乱象
网络直播、微视频分享等平台上色情、暴力、低俗信息常常为人诟病。2016年整顿后,对主播、网红等职业门槛有相应提高。各类电信诈骗、裸条裸贷等现象的出现,在2017年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可能死灰复燃,须加大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力度,更要提升使用者、提供者、传播者、监管者共同的媒介素养。
5自媒体平台,严肃新闻生长失序
不少并不具有新闻采访发布、规范审核机制的商业平台,也出现大量原创性的涉时政要闻、国计民生、公共政策等硬新闻或评论。由于缺乏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性和严谨规范的工作体系,往往缺乏权威真实信源的佐证,导致信息误解误读的情况增加。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已出台相关规定,引发业界讨论。
6蹭热点不当,运营失范
蹭热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源于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即体现为考察事实本身要素的知名度。这原本无可厚非,只要合适、得体和巧妙,可以为媒体加分。但也有很多蹭热点行为做得非常不得体或笨拙,与自身本份和形象差距甚远,因此产生了反效果,引发各界反思。
7专业意识不足,损伤公信力
以讹传讹、求证不足,以次充好、滥竽充数,旧闻炒作、商业炒作等新闻产品不时冒出。少数政务微博对自身的定位不明,就自身职责视而不见,对网民留言和投诉置之不理。同时,少数政务微博发布一些心灵鸡汤、交通出行、美食旅游,甚至网络段子等,为了流量和转评赞而忽略自身定位,不重实际,就会失去粉丝的信任,丢失口碑。
8付费意识上升,内容侵权现象并存
近年来,因版权引发的传统媒体、商业门户网站、自媒体人和新闻客户端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换了标题又是一篇好文”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视频、音乐付费会员订阅,付费问答平台涌现等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意识的觉醒。“知识有偿”正逐步打破“信息免费”的惯性思维,也是媒介素养的体现。
9平台营造虚假繁荣,透支行业公信力
10封闭意识滋生,有悖互联网开放价值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垄断、封闭与互联网“平等、连接、分享”的价值相违背。今年以来,业内发生若干事件,如苹果iOS系统应用商店与微信小程序的分歧。此外, *** 与互联网平台数据合理开放的议题等出现。不少媒体也引入了开放性的机制和平台,使自身焕发出生机活力。
本文信息来自人民网,作者刘鹏飞、孙欣、朱丽娜,原文标题为《政务账号蹭明星 新闻反转频发 媒介乱象亟待关注》,有删节。
投稿 邮箱wangluocb@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