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其实在明朝时期,曾经发生过许多次战役。有的是国内的战斗,也有的是和外国军队的战斗。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述一下,明朝历史上十大战役,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萨尔浒之战是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间,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大伙房水库附近),以及萨尔浒附近地区大败明军四路进攻的反击战,是明朝与后金辽东战争中的战略决战。
公元1619年春,明朝面对日益强悍的后金,准备毕其功于一役,集结大军想要一战消灭努尔哈赤的满洲铁骑。
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左侧中路杜松领兵六万,右侧中路李如柏领兵六万,左侧北路马林领兵四万,合叶赫兵,右侧南路刘铤领兵四万,合朝鲜兵。
而后从辽阳等地出发,北上进攻女真腹地。但是由于当时天气不好,大雪大雾,几路大军彼此之间失去了联系。
而努尔哈赤正是利用这一有利因素,敏锐捕捉到明军分散,果断采用各个击破的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就是集中兵力进攻一路,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只有李成梁之子李如柏因为行军迟缓,得以全身而退。萨尔浒大战以后金全胜、明军大败而结束。
此战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后金自此以后在东北占据全面主动,进而步步蚕食,最终一举统一东北,为之后入关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萨尔浒之战不仅是明清兴亡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还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九、北京保卫战或称京师保卫战、明京师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指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攻打明朝首都北京,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开始的一场首都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也被俘,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朱祁钰九月六日即帝位,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以明年为景泰元年。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
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 *** 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翌年太上皇朱祁镇回宫后随即被软禁,与不愿放弃帝位的朱祁钰关系紧张,后来终于引发夺门之变。
八、宁远之战是1626年(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后金与明朝在宁远(今辽宁兴城)进行的作战。明朝方面称之为“宁远大捷”。
此战明军取得胜利,后金军战败,这也是首次明军打败后金军。
宁远之战是袁崇焕的军事生涯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战役。而宁远之战的胜利就在于他做到了知彼,敌之所长在于野战,在于骑射。为了制敌之长,他实行坚壁清野,将所有城外百姓都迁入城中,凭坚城和火器自守,绝不轻易出城,使敌之所长无从发挥。
对努尔哈赤的用兵之术,袁崇焕了若指掌。他知道努尔哈赤善用间,抚顺、沈阳、辽阳、广宁的失陷,努尔哈赤打入明军内部的间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不让努尔哈赤“知彼”,战役打响这前,他严格盘查内奸,将城中所有居民都组织发动了起来,发现来历不明之人,立即举发。
宁远之战是努尔哈赤进军辽东以来唯一一次没有安插上内奸的战役。这也是宁远之战努尔哈赤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试想,当城墙被挖了三四个两丈多高的大洞,宁远城眼瞅着就要被攻陷时,如果城中混进了内奸,像孙得功一样的趁机鼓噪,人们已经绷到了极限的神经立刻就会崩溃,凭你袁崇焕再有豪气也是独木难支。
七、大都之战
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正式召开御前会议,以“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为主题,亲自制定了灭元方针。
《明史本纪卷一》中记载:“太祖曰:“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吾欲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
正是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同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在以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取福建。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参政张彬等人取广西的同时,派遣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由淮入河,北取中原。并向天下人发布《谕中原檄》,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为口号,号召天下人共同起来反抗元朝的统治。
按照预定计划,徐达首先率兵先取山东撤除蒙元的屏障,转而西进攻取汴梁(今开封)作为朱元璋前线坐镇指挥的哨所。北伐军偏将则分兵西进、占据潼关,防止元帝向西逃窜或北地可能存在的勤王大军。
公元1368年,新兴明王朝的各路大军便在一路顺风顺水中将腐朽没落的蒙元铁骑通通送入历史的坟墓,随即便沿着京杭大运河水陆并行、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北京的门户——通州,与元军残部对峙,攻占大都的战役蓄势待发!
元大都内的底层军民对于不可揣测的未来感到惴惴不安,元帝国的高层皇族、官僚贵族们的心情同样伴随着由从各地赶来的探马、斥候的回京马蹄声的震动而上下起伏,所能做的不过是在收拾好逃跑的行囊、调集可能存在的军队勤王后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乞求命运的垂怜。
等到公元1368年八月,当准备妥当的明军带着攻城器械正式向大都进军时,火红的鸳鸯战甲伴随战鼓的轰鸣铺满了大都附近荒野的每一个角落,如同潮水般涌来,将残余的元军击溃。整齐的骑兵方阵更是高举长枪将曾经纵横天下、不可一世的蒙古铁骑通通打翻在地
最终,以元军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了,明军沸腾着将旗帜挂上大都城墙,而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慌忙地带着后宫嫔妃、皇太子以及皇宫内的金银珠宝打开健德门逃出大都,从居庸关,逃回起家的蒙古草原为结局草草结束。
六、台州之战指的是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至五月发生的战争,在明抗倭的战争中,参将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今浙江临海)附近的新河、花街、上峰岭、长沙等地连续九次挫败倭寇的著名战役。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
战役背景: 台州辖宁海、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太平6县,三面阻山,一面滨海,南自温州,北抵宁波,海岸700余里,是倭寇侵扰的重点地区。四十年春,倭寇20000余人,战船50余艘集结于宁波、绍兴外海,侦探虚实,伺机入犯。戚继光侦悉倭寇企图后,于四月十二日亲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得悉明军有备,离去。
战役经过: 十九日,一股倭寇驾船停泊于象山海口东塔(今浙江象山西沪港东北),继而从奉化东南的西凤岭登岸,当晚至宁海以北的团前大肆劫掠。戚继光判断倭寇的企图是吸引在台州府城、松门、海门的明军,而后乘虚窜犯台州。遂立即调整部署:命令把总楼楠、指挥刘意守台州;百户胡守仁、张元勋守海门,居中策应;中军游击兵协守新河;把总任锦率兵速出海上,实施伏击;自率主力前往宁海,并请宁波海道总兵发兵,水陆会剿。
倭寇探知戚家军向宁海方向运动,台州兵力空虚,遂兵分3路进犯台州:一路由里浦登岸,欲犯桃渚;一路由周洋港登岸,欲犯新河;一路泊于健跳、圻头。浙东沿海警报频传。戚继光针对倭寇分路进犯的特点,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大敌,然后依次剿除,各个歼灭。遂命兵备佥事唐尧臣率领海门和台州之军救援新河;自领主力先剿宁海之敌,再歼桃渚、健跳等地的倭寇。二十六日,发起新河之战。正当新河激战之时,戚继光已集兵歼灭宁海倭寇,迅速转兵增援台州。二十七日,在台州城附近的花街与倭寇遭遇,戚家军速战速决,全歼来犯之敌。
五月初,倭寇进犯台州东北的大田,企图进犯台州城。戚继光动员将士树立以寡击众,以劣胜优的必胜信念,主动迎战。倭寇见势西窜,欲掠处州(今丽水)。戚继光决定设伏于倭寇必经之地上峰岭,待倭寇通过狭谷,突然袭击,大败倭寇。二十日,又展开长沙之战,水陆配合,一举歼敌。时浙江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也率部歼灭进犯宁波、温州一带的倭寇。此后,倭寇未敢大规模进犯台州等地,浙江倭患基本荡平。
战役点评: 此役,是中国战争史上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充分体现了戚继光的军事思想:充分发挥火器威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冲锋,火力与冲锋密切结合,即使用各种性能火器的兵种协同作战。这在中国战争史上是较早的,对后世用兵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戚继光在作战中还采取了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危害重大之敌,其次歼灭其余的战法,而且关键时刻判断准确,机动迅速,故能连续九战九胜,彻底消灭了侵犯台州的倭寇。这些在中国战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五、斡难河战役
永乐八年,明成祖第一次北征,在斡难河战役中大破鞑靼军主力,蒙古各部纷纷向明朝称臣,此战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实力,并瓦解了蒙古部落的内部。战后明朝以势力均衡的原则对蒙古的几个主要部落进行册封,明朝在北方的武功达到了极盛时期
1410年,明成祖朱棣率军北征。他根据鞑靼军情势,集中兵力,首先进击西走的本雅失里部。
5月13日,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南追及本雅失里。朱棣挥军奋击,本雅失里大败,丢弃辎重牲畜渡河北逃。接着,朱棣立即移兵东攻阿鲁台部。
10月8日进抵斡难河东北方向的飞云壑,挥军过山,向阿鲁台部进逼。朱棣乘阿鲁台战和不定、犹豫不决之际,挥师直冲鞑靼营阵,大败阿鲁 *** ,乘胜追击百余里。
其实就是明成祖朱棣北伐的一次战役,其实值得注意的是明成祖朱棣败了一次,然后朱棣最后也胜了,可以看出朱棣还是非常会把握时机的哦。
四、捕鱼儿海之役又称捕鱼儿海之战、捕鱼儿海大捷、捕鱼儿海战役,是指明朝洪武年间在捕鱼儿海彻底终结元朝的最后决战。
捕鱼儿海又称清水泊,湖泊名,位于奴儿干都司哈剌孩卫境内,即今贝尔湖。《明太祖实录》记载以脱古思帖木儿为首的蒙元小朝廷(即是汗斡耳朵)是在“捕鱼儿海”被歼的。当初元太祖成吉思汗按照蒙古贵族的传统分封亲族时,将兀鲁灰河等地(相当于乌珠穆沁旗一带)封给了同母弟哈赤温的后裔,而邻近的捕鱼儿海亦应该是哈赤温后裔的势力范围。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三月“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率师十五万,由大宁进庆州,闻虏主脱古思贴木儿在捕鱼儿海,从间道,兼程而进”,“丙辰,黎明至捕鱼儿海南饮马,侦知虏主营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以弼(即定远侯王弼)为前锋,直薄其营。虏始谓我军乏水草,必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虏皆不知。虏主方欲北行,整车马皆北向。忽大军至,其大尉蛮子率众拒战,败之,杀蛮子及其军士数千人,其众遂降。虏主脱古思贴木儿与其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玉率精骑追之,出千余里,不及而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六十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指爱猷识理达腊)妃并公主等五十九人。其詹事院同知脱因贴木儿将逃,失马,窜伏深草间,擒之。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二千九百九十人,军士男女七万七千三十七人,得宝玺图书牌面一百四十九、宣敕照会三千三百九十道、金印一、银印三;马四万七千匹,驼四千八百四头,牛羊一十万二千四百五十二头,车三千余辆。聚虏兵甲焚之。” 十多天后,“大将军永昌侯蓝玉破故元将哈剌章营,获其部下军士一万五千八百三户,马驴四万八千一百五十余匹”。
捕鱼儿海大捷对明朝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此战使得蒙古草原上的势力被分崩离析成了若干松散的部落,时合时分,相互征战不休却难以对中原政权造成致命的军事威胁。而几大蒙古部落也先后向明朝称臣并接受了册封,无论是从现代的国家观念看还是从封建时代的国家关系来看,从这一仗开始,所谓的北元与明朝的对峙已经不复存在,蒙古部落与明朝的关系,渐渐的由国与国的关系变成了地方诸侯势力与中央 *** 的关系,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三、常遇春,李文忠攻开平之战
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常遇春和李文忠攻开平之战,一举拔掉元朝上都,使元顺帝仓皇逃窜蒙古内陆,一年后病逝。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俯瞰整个北方蒙古草原,之后的几十年,虽然蒙古人偶有胜仗,但基本都是被明军追亡逐北。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游牧民族作战,一是要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二是要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三是要抢占到关键的战略要地。明军在开国初期,经历无数战争考验,打持久战和拥有强大骑兵都不是问题,此次夺取开平,无疑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试想,汉武帝反击匈奴,第一枪就是在河套平原打响,因此才有了后来匈奴的仓皇西逃;唐朝反击突厥,首战也是先取定襄,才有了重创突厥的奇功;而宋之败亡也在于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使得宋军痛失战略要冲地,百年来一直处于强敌的压迫之下。
开平战役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尽管此战的战果算不上丰硕,但战略意义重大非比寻常。
此战后,明朝修筑了开平卫,作为继续进逼蒙古帝国的基地,之后徐达蓝玉等人的一连串胜仗,也正是此战打下的基础。遗憾的是,自宣德开始,处于削弱藩镇势力的目的,以及文官统治集团的短视,开平卫最终被废弛,松散的蒙古部落联盟得以继续骚扰长城沿线,以至于酿成了土木的惨案和明朝皇帝被俘虏的耻辱,前人创业,后人连守业也没守住,很是让当年病势于柳河川的常遇春将军悲哀。
二、万历朝鲜之役又称万历援朝战争(朝鲜称:임진조국전쟁/壬辰祖国战争;韩国称:임진왜란/壬辰倭乱;日本称:文禄・庆长の役/文禄庆长之役),指1592年—1598年(明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日本文禄元年至庆长三年)明朝帮助属国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1588年,日本太阁丰臣秀吉基本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内攻陷朝鲜王京汉城,驱逐朝鲜国王李昖,占领朝鲜大部分国土。明朝集结4万人由李如松统领,抗日援朝,取得平壤大捷。在碧蹄馆之战后,明日双方开始议和。同时,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在海上取得多次海战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军民士气和抗敌的决心。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基本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这次明朝调7万兵力赴朝救援。日军在秀吉死后难以为继,遂从朝鲜半岛撤退。明、朝联军在陈璘、邓子龙、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露梁海战的胜利,万历朝鲜战争以明、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但在此海战中,李舜臣和邓子龙壮烈牺牲。
此战在当时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战场的朝鲜遭受惨重的损失;日本丰臣政权的势力被削弱,导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明朝国力受到损耗,辽镇兵额削减,给处在中国东北的建州女真人努尔哈赤扩展势力提供了机会。万历朝鲜战争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奠定之后东亚三国之间三百年的和平局面。
一、白沟河之战发生在建文二年,当时朱允炆派大将李景隆率军60万讨伐朱棣。之前我们都以为靖难之役是朱棣攻打朱允炆的战斗,实际上在战争初期,朱棣只是龟缩在北平城内。他时不时的袭击一下周围城市的明军和藩王,燕军中最强悍的朵颜三卫就是这样得来的。可以说朱棣早期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如果在朱允炆此时能够派出得力的大将出兵平叛的话,就没朱棣什么事了。但是朱允炆不知道是不是眼光有问题,他竟然选择了 *** 李景隆。
说起李景隆我们就不得不深谈一下,这个人素称知兵,但是却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和燕王朱棣还是不错的朋友。你想这样的人带兵打仗能打赢吗?虽然李景隆在北平城下一败再败,但是建文帝依然对他深信不疑。要知道当时瞿能父子、盛庸、铁铉和平安都将朱棣打的惨败,可是建文帝却钟情于 *** 。可以说这一切都是他自找的,白沟河之战也是如此。
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讨伐朱棣,他闻讯带二十万人迎战。燕军在一个名叫苏家桥的地方被明将平安伏击,伤亡惨重。后来瞿能父子和平安联手将朱棣打的落花流水,他只能率军退去。但是第二天又率军来战。在这场战斗中朱棣更是拼死力战,三次更换战马。
由此可见当时的战斗到底有多激烈。后来李景隆率部断了朱棣的后路,可以说战场形势一片大好, *** 李景隆这次也没有掉链子。但是在傍晚,突然刮起旋风。不幸的是这阵风竟然将李景隆的将旗刮断了,这可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要知道在古代将旗折断往往意味着主将将会有不好的遭遇,而且对全军士气有很大的影响。白沟河之战也是如此,将旗被刮断南军士气大挫。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本来胜券在握的南军彻底被击败。在这场战斗中,瞿能父子阵亡,李景隆也逃掉了。此后,建文帝再也组织不起来大规模的军事征讨。朱棣由此转守为攻,取得战事上的主动。 建文四年,朱棣直取南京,朱允炆焚烧宫殿后失踪,李景隆开门投降。
白沟河之战是整个靖难战争的转折点,还是历史上以少数战胜多数的战役之一,也是燕王朱棣的翻身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