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海南有什么特色文化,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海南有什么特色文化,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海南有什么特色文化,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

在海南多个乡镇村庄,尤其是海口江东新区古村落的神庙里经常会见到同一尊女性神灵,其信仰始于七百多年以前的元朝,发源地就在今天的灵山镇,至今还有留有文化遗存。

这天,骑着小电驴,穿过琼州大桥来到江东新区,再沿着白驹大道前行数里,我找到了女神信仰的源头,泰华祖庙。整座庙宇坐落在白驹大道一侧,缓缓走进庙后,渐渐脱离了马路上车来车往的喧哗,氛围宁静祥和。跟外面车水马龙对比起来,显得古朴清幽,闹中取静。

这是座两进式仿古建筑,一进门房,二进神堂,两侧廊房,中间还有个拜亭,现为海口市不可移动文物。庙门前楹联有云:泰岱慈云敷海甸,华山惠日遍南邦。两旁大字,左边:方壶,指代指海上仙山,右边:峤贠,代指山上仙人。短短四个字,透露出如此多的文化信息,饶有趣味。

门房两侧都供有神灵,左侧供奉仙兽鳌鱼。鳌鱼信仰有些独特,相传起源于古代江南地区。传说有个书生意外落海,所幸被一堆鳌鱼所救。多年后,书生金榜题名,羽化成为文魁星,为报救命之恩,于是也点化鳌鱼,助其成仙。右侧供奉土地神,形象憨态可掬,慈眉善目。

廊房处摆放了多块石碑,其中有块“泰华出世碑”刻写着神灵的传说。碑文大体上说的是:古时候,古琼州府瘴疠横行,虽然庙宇众多,却未有像兴义都大陈村的泰华仙妃一般正直的神灵。

仙妃,名叫陈玉英,出生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在洗衣服时,羽化成仙。两个弟弟也追随她,相继成仙,修成正果。一段时间,村民们在此处远远望去,常常见到似乎有女孩纺纱,走近一看火光闪烁,对村民们有求必应。此后,人们在显灵之处设置了神堂,予以供奉。

相传陈玉英,自幼学道,得太上老君传授仙术,在乡里济世救人。升仙后,列班泰华之山仙职,两个弟弟分别为四官、十官,共同位列仙班。这,便是泰华三仙的由来。

“泰华出世碑”原碑勒刻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现今碑文为2004年2月乡人重刻。得益于重刻碑文后面乡人做的注释,我更好地了解到泰华三仙的故事。

除了民间传说,“泰华三仙”也是在官方史志上有记载的神灵之一。明朝海南地方志史书《正德琼台志》写到,陈村庙,在县东北十里兴义都。元建,祀泰华仙妃。妃陈姓,于元至顺三年十月望日洴纱于井升化,遗屐井傍。后二弟亦随化。至仲冬,路人有见坐于树,因庙祀之。灾旱疫盗祷即应。每岁六月中旬,乡人舁之出游许醮,装军容,随者以千计。

此后数百年,“泰华三仙”多次出现在海南地方志史籍。民国《琼山县志》有载:泰华庙,在城东十里兴义图陈村。元建,祀泰华仙妃,灵异甚著。明嘉靖年间,旨毁淫祠,而此庙独以救疫济旱存。岁以六月十二日致祭。巡道俞廷垣牓(同“榜”)曰“日月争光”,有碑。又一在城北五里亭侧,疡疥疾求之立效每诞节诣庙拜祝者以千百计。又一在城北十里海甸村乾隆六年建。又一在城西十五里书场村,亦甚灵显。

从众多地方志书内容中,不难发现这座起建于元朝的庙宇,明朝时曾称为陈村庙,到清朝后更名成了泰华庙,再到今天的泰华祖庙。数百年间,从原先一方百姓的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遍布海南各地,拥有广大信众的民间信俗。

每年六月中旬,泰华仙妃婆祖诞期之时。前来庙宇上香祈福的人们络绎不绝,数以万计,香火绵延数百年不断。而且呢,泰华仙妃的祭祀活动伴随着“出游,许醮,装军容”等军坡活动,活动场面声势浩大。

仙妃信仰起源于元朝时“灾旱疫盗”,起初是私祀的地方神灵。在明嘉靖皇帝大规模厘正祀典、毁淫祠(滥建的祠庙)活动,以“救疫济旱”为名保存下来之后,逐渐走向了兴盛。这与时代大背景脱离不了关系,跟古琼州府人们期盼疫病、灾厄早日散去的美好愿景也不无关系。

如今,泰华仙妃信仰早已走出陈村泰华祖庙,而成为继而成为分布广泛,信众众多,影响深远的信仰文化,成为我们海南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每年六月中旬,各地的泰华庙,犹如文化胜迹一般,千户祈求,万民香火。

人们向仙妃焚香祷告,祈求灾厄散去后,又再怀揣着更加积极的心态直面人生,为更加美好明天努力工作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泰华仙妃信仰不再是一个民间传说,更像是一股温热的人性力量,支持着人们向着美好理想不懈追求。

适逢8月初海南疫情爆发,我走进了泰华祖庙,了解完仙妃信仰的始末后,心里不免有些不甚感慨。于是乎,手持三根清香,朝着仙妃神仙拜了三拜。愿疫情阴霾早日散去,琼州无恙,人间皆安。

尽管如此,我深知战胜疫情,仍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迈步走出大门后,我将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全民抗疫。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是一股力量,汇聚起来就是钢铁洪流。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温暖的力量,驱散灾厄的阴霾,照亮你我的天空。#跟着头条看世界#

更多海南有什么特色文化,海南地方特色文化有哪些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